“专创”与“产教”双融合的新农科双创教育路径

作者: 金绍荣 高祎捷

“专创”与“产教”双融合的新农科双创教育路径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业发展呈现新业态,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征途中,广大乡村亟需大量双创型新农科人才。因此,探索建立“专创”与“产教”双融合的新农科双创教育路径既是响应“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倡议的实践举措,也是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困局的主要出路。

一、“专创”与“产教”双融合的价值意蕴

(一)“专创”与“产教”双融合的基本内涵

“专创融合”以培育学生“双创素养”为要点,将双创教育元素植入专业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双创意愿与双创思维,塑造出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双创型人才。“产教融合”以锻炼学生“双创能力”为核心,推动产业(企业)与教育(高校)主体融合,整合教学资源、链接教育平台、共建双创格局,培养出具备“创业技术与本领、创新意识与胆识”的双创型人才。“专创”与“产教”双融合的新农科双创教育以“培育双创型新农科人才”为目标,以“衔接教育链与产业链”为本质,以“实现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场景多样化、育人方式协调化”为手段,提升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匹配度,突显高等教育对“三农”事业的智慧支撑作用[1]。

(二)“专创”与“产教”双融合育人的必要性

一是新农科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需。其一,“专创融合”连接专业链与创业链,以“榜样示范、梦想引领、政策宣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涉农创业热情,帮助其从“看客”变成“创客”,以创业带动就业;其二,“产教融合”连接产业链与教育链,以现代农业产业所需人才为导向,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加强学生机遇识别、资源整合、团队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控等能力;其三,二者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实现创新思维培养与创业能力锻造的高效对接,促成“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五链融合[2]。

二是新农科双创教育产学研一体化之需。其一,“专创融合”解决“学”的问题,新农科必须走出传统农科教学忽视双创教育的困境,从根源上解决双创教育覆盖面过窄的问题,在抓好专业教学的同时夯实双创理论基础[3];其二,“产教融合”解决“做”的问题,涉农高校须主动对接农业发展现实需求,动态化调整育人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联动、学校与职场融通;其三,二者融合解决“研”的问题,“专创融合”夯实理论基础,“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技能,二者深度融合提高产学研一体化育人的连贯性。

三是全面推进我国乡村人才振兴之需。其一,“专创融合”通过弥合新农科建设与双创教育的鸿沟,构建新农科双创教学体系,化解当前农科学生“有专业、无创业”“有农知、无创知”“有思客、无创客”等问题,培养“知农业、精专业、懂技术、会管理”的融合型双创人才;其二,“产教融合”通过校企联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构建“创客空间、实训平台、项目孵化、揭榜挂帅”等多元化协同育人平台,引导学生走进农村、接触农民、熟悉生产、洞察民需、化解民困,培育“善经营、悉产业、知商业、拓市场”的实战型双创人才。

(三)“专创”与“产教”双融合育人的可行性

一是从理论层面来看,学术界在“新农科”“专创融合”“产教融合”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孙其信指出新农科建设要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依靠各界力量共同推进;董树功认为可以通过增加“软、硬”办学投资,校企协同创新等路径来实现联合育人;孙雷提出产教融合应该围绕学科专业选准合作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共建合作育人平台,以生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郄海霞提出了将学校、企业、相关机构、创业活动、创新文化及创业精神融为一体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理论[4]。以上研究为双融合的新农科双创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是从实践层面来看,国内外高校已在“专创融合”“产教融合”育人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德国“双元制”教育促进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紧密连接;日本名古屋大学从组织、平台、人才、服务等维度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企业家校友联谊会成立“乡村振兴青年菁英班”,融合多方面资源培养新农科人才;西南大学与“中冶赛迪益农事业部”签约联合培养农业硕士,推动“农创育人”;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食品集团深化产教协同育人,促进校企双赢。各方的成功实践为双融合的新农科双创教育提供经验指导。

三是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大力支持双融合新农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2022年《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主动对接农林业创新发展新要求,培养一批创新型农林人才”,推动新农科双创教育发展;《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新农科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实施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开发行动”,明确“产教融合”育人必要性;2024年一号文件强调“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突出人才对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作用。以上政策为双融合的新农科双创教育指明方向。

二、“专创”与“产教”双融合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政策体系仍待优化

一是中央政策多注重于在宏观层面引导,尚未细化到新农科双创教育各阶段各主体,部分地方教育部门在引导多主体协同育人时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细则和行为规范,造成政策执行和落地困难,容易陷入“心动行不动”的困境;二是教育部促进新农科双创教育“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目前缺乏精准化、效力强的校企合作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农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三是高校新农科双创教育政策不健全、工作部署不全面,未能从战略高度将涉农双创教育纳入教学规划;四是多部门融合政策不完善,目前新农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创与产教融合相关政策较为固化、单一、各自为政,尚未构建起部门多元化、资源交融化、边界模糊化的新农科双创教育网状政策体系,无法形成动态融合的发展态势,限制了新农科双创教育的深化和细化发展。

(二)主体参与意愿不强

一是产学合作融合度较低,企业参与主动性不高。校企双方尚未达成统一的育人目标且权责利不对等,高校以教育部要求为遵循开展教学,其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度不高,致使企业参与意愿不强;校企育人合作中尚未形成资源双向流通机制,企业为高校提供人力、设备、资金等物质资源,而高校对于科研成果、前沿技术的运用转换能力薄弱,无法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企业获得感不强。二是高校新农科双创氛围不浓,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农科师生对双创教育的认知不清晰,误认为双创教育就是忽悠学生去创业,难以唤醒其双创意识,根植其创新品质;在物质丰裕的当下,青年吃苦耐劳能力较弱,涉农就业和创业的意愿不足,参与相关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三)教学效果未达预期

一是培养方案与新农科双创定位不兼容。现阶段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相对错位,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陷入重知识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有知识缺能力、有想法缺创造的困境,弱化了教育对学生事业的引导力、对产业需求的适应力、对乡村发展的支撑力。二是教学方式与新农科双创途径不协同。当前农创教学仍存在“灌输式”授课现象,课堂枯燥单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必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双创理论无法在实践中检验,学生感受不到知识带来的价值。三是师资水平与新农科双创要求不匹配。专业教师的优势在于基础性研究、发表文章或主持项目,但面对应用性较强的双创教育则存在不同层次的知识盲区;由于高校教师长期在校园和实验室工作,市场敏感度较低,实践经验较少,成果转换能力较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创业指导的能力较弱。

(四)教学平台单一乏力

一是多元参与平台打造不足。高校教学平台建设往往限于学校与企业,主要表现为“学校在公司设立实习基地、公司在院校设置培训基地”两种形式,地方政府部门及社会力量参与度低,缺乏多元化、高质量的新农科双创教育平台,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双创教育合力。二是产学研平台优化不够。就目前各地的农业产学研平台运行情况而言,各主体创新能力的激活效力不高,资源整合配置的效果不优,对新农科双创教育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聚焦度不够,整体上存在“产学结合不紧密、产研结合低转化、学研结合缺动力”等问题,制约新农科人才双创能力的提升。三是科技小院效能不突显。因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异质性,短期内科技小院在技术支撑、人才引进、技术装备等方面的链接能力不足,导致其“田间育人”愿景未能完全实现。

(五)育人服务机制不全

一是激励机制效力不足。政府、企业、学校等主体对于新农科双创教育的价值诉求点、利益关注点不同,现有激励机制无法最大化激发各主体教育动能。精神层面缺少能够调动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内在爱农情怀、教育热情的思政教育活动;物质支撑不足体现在高校新农科双创教学启动资金不足,企业参与新农科双创建设时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有限。二是约束机制运营乏力。当前“产教融合”中各主体的权责边界模糊,在新农科双创教育各阶段对相关主体的责任划分存在较大的空白和漏洞,导致各利益相关者法律地位失衡情况加剧;由于缺乏有规范效应的合作协议管理约束机制,暂时无法避免因主体能力不足引起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成果不优等问题。三是监测机制配置不优。目前新农科双创教学的监督机制粗线条,效率低下且维度不健全,未能发挥监测工作本质的助推作用,致使新农科双创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专创”与“产教”双融合育人的优化策略

本文基于企业管理链群合约思想,深入分析新农科双创教学理论系统性、育人目标综合性、多主体合作嵌入性等特征,构建“专创”与“产教”双融合的新农科双创教育“链群联合体”[5]。具体而言,其以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新农科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为目标,统筹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四大主体,以“高度整合资源、高度创新教学、高度融合主体”为途径,培养“知国情农情行情、能创新创业创收”的新农科双创人才。

(一)政府: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从纵向政策体系来看,完善新农科双创教育顶层设计。其一,国家层面要统筹规划新农科双创教育战略布局,联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协同制定新农科双创教育专项政策,系统规划新农科双创教育“效果图”“路线图”与“时间表”,营造浓厚的涉农双创政策环境;其二,地方层面要盘活乡村编制资源,建立新农科双创人才库,切实加大对本土返乡创业人才补贴、贷款等优惠力度,广泛动员涉农双创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

二是从横向政策体系来看,加强新农科双创教育配套政策。其一,联合地方农委、教委与农业协会,以链接多元资源为保障,推进新农科建设、双创教育、财政支持、人才引进等政策深度融合,高效整合配置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新农科双创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建共享共治;其二,发动涉农高校、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以产教融合育人为导向,协商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产学合作执行细则,保障校院企协同育人各项工作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三是从纵横交错政策体系来看,构建新农科双创教育网状政策体系。根据开放协作、合作共赢的规则,组建新农科双创教育发展联盟,统筹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四方力量,协同规划新农科双创教育总纲、师资要求与质量指标,实现纵横多元育人联合体各节点深度融合,深入对接,形成强大的新农科双创教育政策生态体系。

(二)高校:改革教育教学,提升育人质量

一是重塑教学体系,强化双创理念。其一,将新农科双创教育列入农业高校“十五五”发展规划,出台涉农双创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制定新农科专业与双创教育嵌入耦合的教学方案,明确本硕博士各阶段的双创教育目标和要求,构建系统化的新农科双创育人质量评定体系;其二,鼓励高校探索面向新农科学生的弹性学制,制定完备的创业休学规章制度与学生创业管理条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以双创竞赛、获得专利、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双创学分累计、认定与转换,调动其双创主动性与积极性;完善教师企业轮岗制度,支持其进入企业参与项目管理实践、创业项目训练、申报产学育人项目,提高双创教学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