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动的学理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指向
作者: 刘赵荷 蒋晓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文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在文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的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1],首次提出文化主动这一重大概念,表明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文化主动既是一个生成概念,又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实践,更是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新征程上,掌握文化主动的学理内涵、时代价值、实践指向对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文化主动的学理内涵
理解文化主动是把握文化主动的前提与基础。文化主动是具有文化主体意识的人为了一定的价值目的,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不断推动文化创造创新,形成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利趋势和局面。具体来说,文化主动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一)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主体意识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主动的支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2]。站在中华文化立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前提是树立“中华文化本位意识”,即把中华文化放在主体地位的心理意识。一是高度的文化自觉,即站在世界历史高度对自身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创造性发展,这是构建文化主体意识的基本前提。文化自觉就是对自身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内在特质、发展方向和目标有“自知之明”;就是在中外文化之辩、古今文化之辩中坚守文化立场,洞察文化发展规律,既不迷失自己,又能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是能够以强大的历史主动性肩负起文化发展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二是坚定的文化自信,即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创造力的高度自信,这是文化主体意识确立的关键。近代中国社会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为何会出现“全盘西化论”,根本就在于文化不自信。难以正视、认同本民族文化的价值,也就无法从民族文化本身着手寻求出路。三是真正的文化自强,即强大的自我认同、自我信任、自我发展。文化自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本民族文化,文化自强的实践过程就是文化主体意识充分彰显,文化自强的实践结果就是文化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化和巩固。总之,树立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主体意识既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文化主动的应然之义。质言之,文化主动内蕴着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主体意识。
(二)推动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实践品格
文化发展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文化主动的核心要义就在于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一方面,文化主动是建立在强大的文化根脉上的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制度创新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氤氲。例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思想蕴含着“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政治思想蕴含着“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另一方面,文化主动意味着在创造创新中保持文化的生命力。首先,文化具有历史性。马克思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4]。这意味着 “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5],一个时代的文化只有能够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才能成为在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掌握文化主动就是要与时偕行。其次,文化具有属人性。文化发展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文化需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把握文化主动要着眼于不同历史阶段人民群众丰富、多元的文化需求进行创造创新。最后,文化具有流动性。全球化时代“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6],为各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7]。在世界文明的交融碰撞的时空场域,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文化的旺盛生命活力。
(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
文化与人、自然、社会息息相关,它的发展是有秩序、有方向的发展,文化主动是建立在对文化发展规律自觉遵循之上的主动。从文化的发展规律理解文化主动要把握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其一,文化与“现实的人”具有一致性。从起源来看,文化是在人类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出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从发展动力来看,文化是人通过实践将本质力量外化的产物;从价值归宿来看,人自身的实现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因而,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掌握文化主动必须从人本身出发。其二,文化对经济基础具有依赖性。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本是社会主义文化,这意味着文化发展在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以市场化手段盘活文化资源的同时注意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推动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其三,文化与政治具有关联性。不同社会主流文化根本上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受政治权力主体支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崇高事业,统治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统治,因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政治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守住意识形态阵地,警惕西方文化侵略,保持中华文化主体性。此外,从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来说,掌握文化主动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式的螺旋上升过程,这一过程蕴含着继承和创新、引进来和走出去等重大关系,构成文化发展的动态历史脉络。因而,对文化主动的理解还要从矛盾的观点出发,把握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关键节点。总之,文化主动是建立在对文化发展规律高度自觉基础上的主动,不理解文化缘何而来、本质何在、发展何为就无法掌握文化主动。
(四)推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使命担当
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化主动的根本价值归宿。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自由和发展两方面进行考量。一方面,文化是实现人之自由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8],文化最初表现为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这意味着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从自然支配人的被动地位不断转向人改造自然的主动地位,这是自由发展的一大步。随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文化就进入社会领域,不断演变成一种社会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以一种社会力量影响人的自由”[9]。此外,文化还作为一种改造人类精神世界的力量破除一切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对人的桎梏,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解放。可见,“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0]。另一方面,文化是人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需要是一种历史自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的需求从基本的生存需求向享乐需求和发展需求跃升,其中就包括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休闲娱乐、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这是人作为不同于低级动物的高级社会动物存在的根本标志,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文化作为人的实践创造,也要在实践过程中回应人的现实需要,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中实现人向人本质的复归。总之,文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密不可分,而不同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立场受到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制约,呈现一定的阶级性。不同于西方社会资本至上的文化发展逻辑,从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展现出推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使命担当。
二、文化主动的时代价值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与人类社会紧密相关。作为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既作为人之为人的确证而客观存在,同时又在更高层次上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发展产生影响。
(一)掌握文化主动是保持党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选择
一个政党只有保持文化上的自觉和主动,才能在时代变化中站稳脚跟,永葆生机和活力。一方面,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保持文化自觉,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深刻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11],从而在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以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12],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可以说,党的百年发展历史是以创新理论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百年历史,没有理论创新的自觉和主动,中国共产党就无法保持洞察时代发展规律大势、引领时代发展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13],思想不纯洁,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坚定,政治立场就会发生动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发展虎视眈眈,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市场化条件下资本的拉拢、腐蚀和围猎愈演愈烈;社会思想多元化背景下各种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已悄然进入中国社会,弱化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更加复杂。抵御风险,强化党性最根本的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不迷失方向,不丧失原则,不丢失底线,永葆党性纯洁。
(二)掌握文化主动是构筑中华现代文明的关键所在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明是文化的凝结。中华现代文明是本质就在于“把经由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形成一个普遍的文化共同体”[14]。这意味对中华现代文明的建设需要一种文化上自觉和主动,以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文明的产生离不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构筑中华现代文明首先要保持文化上的自信自立。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元素塑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是激励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辟未来的强大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构建中华现代文明的底气所在。其次构筑中华现代文明离不开文化的兼收并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15]。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史,以开放的胸怀、批判的精神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拓宽了中华文化的广度和厚度,增添了中华文明的气度和风度。其三,构筑中华现代文明离不开文化上的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现代文明的文化“根脉”,马克思主义是中华现代文明的“魂脉”,中华现代文明就是在坚守文化“根脉”,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过程中诞生的。质言之,以“两个结合”为遵循,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是中华现代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掌握文化主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源泉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16]。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大同理想、革新精神等,在回答中国发展的本质特征、价值取向、根本目标、根本动力等问题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离不开文化的滋养。“理论是文化的结晶,是表征一定价值观念的特殊文化,它从属于文化范畴并受文化底蕴、文化研究、文化功率的影响”[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内容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表达受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理论主体在文化发展中不断增强理论创新能力。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传统治国理政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18]。从民为邦本、政得其民到人民至上的治理目标,从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手段,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到树立忧患意识的风险治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汲取传统治国理政智慧,并结合时代条件和时代和实践发展进行创造创新中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从中华文化中发展而来,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现实成果存在,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只有把握文化主动,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坚定的信仰力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以文化主动赢得历史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