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深刻意蕴与现实困境及对策措施
作者: 谢晶仁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新质生产力是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所产生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于创新,本质就是先进生产力。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培育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战略主动权,也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更有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这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应把握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起的基本特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锚定产业升级方向,聚焦科技创新关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障碍,加快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一、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深刻意蕴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革命最活跃的要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2]新的物质生产力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形成的新质生产力。
(一)赢得发展战略主动权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支撑。如果缺少科技创新的支撑,也就难以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全球进入了一个知识密集、创新密集的时代,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为科技创新及其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实践证明,当一个国家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取得突破时,就需要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依靠科学技术的关键性颠覆性突破,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并且在国家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实现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说,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将推动新质生产力体系逐步形成,以及旧的生产力体系逐步瓦解。
(二)培育竞争新优势的需要
以“新”促“质”,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环节,其关键在于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能力。[3]在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科技产业具备了引领性强、发展潜力大、爆发式增长速度快等突出优势和特点,包括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积累的优势以及在市场规模方面的优势,也具备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这些方面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过渡转化。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引领新技术革命发展,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建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实现产业链的多链联动融合发展,从而不断提升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现代化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跃迁,是国家为实现繁荣富强目标进行的自主探索,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是新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这个物质技术基础主要体现为新质生产力,也体现为科学技术的高水平发展。在改变人类社会走向的众多因素中,科技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促使人类文明直线上升、财富跨越式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华民族复兴是最伟大的事业,也离不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更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必须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努力推动形成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与使命。新质生产力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具有高度的适配性,是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内在要求。推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要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社会财富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二、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新质生产力具有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等特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我国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不够、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产业升级问题仍有待解决、开放合作中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强化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策的引导、市场的调节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产业发展布局有待优化
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产业强链”的政策措施,但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以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支持企业研发投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提升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等问题,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布局。在产业布局方面,各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高,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等,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发展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一些地方仍未出台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湖南的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培育发展湖南未来产业”的研究报告等,还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性意见,导致湖南未来产业的总体布局和谋划速度较慢。这不利于传统产业增长路径的突破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二)科研创新有待加强
创新是对旧事物的破坏与颠覆,具有变革性的特征。科技创新出现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科技投入不足、科研体制不健全、优秀的科研人才缺乏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科研投入相对不足。政府投入有限,企业和社会的支持有限,特别是一些地方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不够,这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比如,2022年湖南省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1175.25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46.34亿元,同比增长14.2%。[4]但这个投入强度与湖南的经济发展速度还是不相匹配。二是科研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忽视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和应用前景,科研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这不利于引导科研人员解决对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际问题。三是优秀的科研人才流失问题仍有待解决。优秀科研人才引进政策、科研环境、相关待遇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科研人员的发展空间仍有待拓展,科研人才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这导致部分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创新性不足,不利于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绿色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影响绿色发展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绿色发展质量本质上是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衡量,体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效。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这些产业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等问题,压减此类产业的占比、实施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难以一蹴而就。二是能源消费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我国一些地方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不仅导致能源资源的浪费,还加剧了生态环境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尽管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发展清洁能源,致力于发展光伏产业、太阳能产业等可再生能源产业,但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链条。三是生态保护与修复滞后。一方面,部分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对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投入不足,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导致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进展缓慢,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对策措施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的先进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前沿性、基础性、原创性技术创新及其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许多产品和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和技术优势,肆意制造各种冲突和脱钩,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挑战。我们应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产业升级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不依赖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支持,而是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实现自我革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它是一个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也是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上还存在诸多困难,一些关键性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甚至处于被动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是抓住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积蓄更多的发展动能。我们要立足本国实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打好基础、储备长远,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组织科技攻关,紧扣当前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着力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方面的问题,不断增强科技产业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此外,要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领域,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着力解决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的短板弱项问题,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5],这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方针。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离不开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中的诸多要素,以此促进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6]这为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同时,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三)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我们应立足地区实际,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核心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比如,湖南省坚持以市场应用为牵引、自主可控为导向、技术引领为支撑,加大重要产品和重大技术攻关力度,着力培育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为代表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应瞄准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空间等领域布局引育项目,广泛应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快提高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和韧性。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关键环节,建立以算力为支撑、算法为核心、数据为驱动、应用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垂直应用,打造创新应用场景,进一步提高垂直大模型的专业性、安全性与实用性。重视优化算力布局,持续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产业生态化发展,拓展算力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