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作者: 胡小渝

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建议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列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之一。从地理位置上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西南腹地,占据承东启西、互通南北的地理优势,也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新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多项战略规划的交汇区,亦是健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战略支撑,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23年12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召开,强调坚持“川渝一盘棋”推动协同发展,不断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力和发展带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调以双城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连接双城的中部地区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成渝中部地区包括重庆江津、合川、永川、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八区,和四川自贡、泸州、遂宁、内江、宜宾、广安、达州、资阳八市。长期以来,成都、重庆“双核”虹吸效应显著,成渝中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中部坍塌”“政策洼地”,经济发展增速相对缓慢,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相对乏力。因此,加快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深走实的重中之重、破题之举和战略抓手,意义重大。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指在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适度分离的情况下,践行共享理念、实行抱团发展,并形成强大合力,以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1]。成渝中部地区隶属川渝不同行政区划,“合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切入点,应建立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2]“以合作先行区、示范区和协同区为抓手,以利益分配为突破口”[3]“打通一切束缚经济融合发展的机制障碍,寻求多点突破、多点开花”[4],以促进毗邻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因此,本文基于成渝中部地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探索其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建议。一方面,可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相关理论研究贡献一定的数据样本,另一方面,对促进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成渝中部地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成渝中部地区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基础扎实、开发空间充裕、功能平台丰富,以两省市14.6%的面积承载了30.6%的人口,创造了29.9%的GDP,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动协作的主战场。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指标所占比重不高

三年来,成渝中部地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成渝中部地区生产总值达23195.74亿元,相较于2019年的18909.37亿元,增长了22.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5.66亿元,比2019年的1090.55亿元增长了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43.58亿元,比2019年8041.1亿元增长了13.7%。

就所占比重分析,2022年成渝中部地区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9.9%、26.8%、26.5%,已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的主战场。进一步细分发现,三项指标中重庆8区占重庆市的比重,有两项在下降,且未超过20%;四川8市占四川省的比重,三项均只有轻微上涨,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20.8%。可见,成渝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指标所占比重仍较低。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尚未与核心城市同步

2022年,泸州、遂宁、江津等9个城市表现为二产比重高于三产,即处于工业化中期,自贡、内江、广安、达州、资阳、合川、潼南7个城市三产比重高于二产,但三产超过50%的仅有广安和合川。成都、重庆三产比重均高于二产,且三产比重均超过50%,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可见,成渝中部地区多处于工业化中期,但成都、重庆已处于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阶段尚未同步,尤其是内江、广安、达州、资阳,一产比重尚高于15%,工业化发展存在进一步优化提升空间。

(三)共享发展成效明显,但区域内差距较大

三年来,成渝中部地区城乡收入比逐年下降,16市(区)2022年的数据均低于2019年的数据,人民生活水平逐年上涨,但区域内差距较大,如2022年成都城乡收入仅为1.77,远低于区域内其他城市。就城镇化率而言,成渝中部地区城镇化率除永川、璧山外,均低于成都、重庆,普遍表现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配套公共服务水平有限,导致中部地区对资源、资金、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在集聚高端要素为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方面尚显欠缺。可见,成渝中部地区共享发展成效与核心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二、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目前,成渝中部地区与成渝双核发展差距较大,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几乎全面滞后于两大核心城市。未来,成渝中部地区城市之间要变竞争为协同共兴,坚持走“抱团发展、合作发展、共兴发展”的发展道路,在追赶中转型、在转型中不断缩小差距,从“中部塌陷”走向“中部崛起”,实现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一)畅基础:协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建立更为便捷通畅的基础设施网络,必然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基础条件。三年来,成渝两地的交通、能源等部门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全面深化川渝交通运输、能源等合作,协同联动推进成渝地区基础设施规划、网络、枢纽、服务、管理一体化发展,为国家战略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提供了先行引领和支撑。

一是科学统筹规划外部通道。成都对外“四向”通道和重庆对外“四向”通道应进一步优化整合。成渝中部地区应联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双流机场、天府机场、重庆江北机场等陆、水、空开放大通道,抓住契机,结合本地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发展特色,建设航运港口、公路运输基地、铁路运输集群等,打造内陆开放重要区域枢纽。

二是加速内部基础设施网络形成。成渝中部地区应以“基础设施先行”作为突破口,在区域内实现规划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完善高铁、城际、水运、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两大核心城市间快速连通的同时,加速核心城市与周边主要城市、相邻城市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形成。

三是持续释放新基建活力。成渝中部地区在进一步完善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形成的同时,应提前谋划新基建科学合理布局,实现“网络通”、加快“数据通”、推进“行业通”。同时,相关部门通过留足空间、给足政策和加足马力,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让其为经济发展释放活力。

(二)布产业:协同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成渝中部地区城市来说,区位就是最大的优势,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吸收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带来的产业辐射,坚持产业集中、空间集聚,推动优势互补、重塑经济格局、提升整体能级,与周边相毗邻城市形成产业协同,不断夯实区域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利用独特资源,培育必须在本地扎根的产业。成渝中部地区各城市应结合自身发展优势,进一步培育必须在本地扎根的产业。如遂宁、资阳、内江、自贡四市天然气(页岩气)储量富集,是川渝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主产区,应充分用好产地优势,科学布局化工园区,推动能源产业向化工产业跃升,形成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链条。江津、合川、永川、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等渝西八区依托制造业基础实现错位发展、各有侧重,联手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二是聚焦配套双核,主动承接溢出的经济要素。成渝中部地区应加强与核心城市的产业对接,为核心城市产业做配套加工,适当延伸核心城市产业发展链条。如广安与重庆的经济联系极为紧密,广安专注于零部件加工、原材料供应、农产品供给等,通过接受核心城市辐射为自身发展助力。

三是聚力协同创新,发展壮大优质制造业企业。成渝中部地区各城市应协同创新,争取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设立研究院,努力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新物种”企业孵化区、集聚区。同时,可尝试建立“成渝研发+中部地区转化”“成渝总部+中部地区基地”等模式,发挥区位优势,全面对接、配套、服务大城市,加强区域联动,推动中部地区成为产业转移承接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三)搭平台:完善毗邻地区重大合作平台

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是成渝中部地区崛起的突破口。3年多来,川渝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路径,深入探索跨界共建新区,10个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形成了联系密切的发展共同体。

一是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合作发展。一方面,通过企业跨省入驻异地已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区,寻求产业的深度合作发展。如达州部分企业入驻开州工业园区,探索推出“五联五共”产业合作模式,开州区、万州区、达州市不断加强工业协作,促进三地产业“一条链”发展。另一方面,探索两地共建产业园区,链接起多地关联产业合作。如遂宁与潼南以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区建设作为突破口,带动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见效成势。

二是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打造跨省域一体化发展的试验区。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不对等是制约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探索“以制度、政策和模式创新为引领,破除利益藩篱和行政壁垒,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是推动成渝中部地区跨区域融合开发、互利共赢的制度创新关键。如2020年12月成立的高竹新区已成功签约重大项目39个、协议投资335.4亿元,累计入驻企业196户,发展势头迅猛。

三是以交易平台为抓手,实现协同联动发展。成渝中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打破空间地域的限制,推进商品交易平台协同联动发展,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探索推进川渝两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建机制,打造数字贸易资源对接平台等,有效节约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如川渝两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各地交易中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共进,做优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

基金项目:川渝党校(行政院校)系统 2023 年调研项目“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BDYZD—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爱平.论区域一体化下的区域间政府合作——动因、模式及展望[J].政治学研究,2007(03):77-86.

[2]陈旭.成渝经济区毗邻地区发展差异与对策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04):74-77.

[3]何洪华.成渝双城经济圈视域下川渝毗邻地区合作机制研究[J].绿色科技,2021(04):233-234.

[4]朱昌俊.川渝设“特区”:塌陷变隆起[J].决策,2021(Z1):34-36.

作  者: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钟学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