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定位 扛起新使命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作者: 宋英俊

2024年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考察调研。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重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谋划重庆发展,赋予重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新的时代使命和战略定位,部署提出“四项任务”,指明了重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奋斗坐标,为重庆带来了乘势而上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为新征程上重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强调“把创新搞上去”“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效益优势”;2019年又在重庆强调“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来到重庆考察,在参观了重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果展示后指出,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重庆的制造业有自身的结构特点、有相应的优势,希望重庆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听取重庆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时又进一步指出,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对重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重庆作为制造业重镇,制造业一直拥有较好的基础,在全国工业41个大类中重庆有39个,如何培育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就是提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集优聚强、聚链延链”。随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构建,重庆产业结构更优、科技动能更强,新兴产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23年底,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2. 2%,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同时,重庆实施“416”科技创新布局,聚力建设“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大科创高地,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16个重要战略领域,推动产业结构持续动态调整、迭代升级。实践表明,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同样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新组合,推动产业升级、提质、增效。

新征程上,重庆一方面持续强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更好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深度融合、赋能增效,提升“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整体发展能级,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地,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推动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孵化,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二、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要求重庆“完善各个开放平台,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又提出:“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目前,多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在重庆交会,曾经闭塞的西部山城,发挥战略支点作用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优势,以四通八达、不断延伸的筋骨脉络,变身为开放高地。向西,中欧班列直抵欧洲;向北,“渝满俄”铁路纵贯南北;向东,长江黄金水道联通中部地区和长三角;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山越海。特别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它覆盖了121个国家和地区503个港口,2023年“新三样”出口88. 2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2024年一季度,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输规模也实现了开门红:三种主要运输组织方式共运输5万标箱,同比增长39%;货值约92亿元,同比增长54%。

此次考察重庆,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了解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情况后,提出了重庆要“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新定位。他指出,“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要把这一标志性项目建设好、运营好,带动西部和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交叉联网的枢纽。”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沿线地区开发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这充分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殷切期望。

重庆将充分发挥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四向”开放通道区位优势,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高效联动,全面提升重大开放平台能级,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全国海陆并进的内陆制度型开放样板,为国家向西向南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贡献。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面积8. 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3000多万人口,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十分繁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征程上,重庆将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以主城都市区为龙头、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精准发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城乡互促共同繁荣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协同发力,突出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三管齐下”,走出走好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以主城都市区为龙头、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做优做强中心城区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等核心功能,加快提升渝西地区、渝东新城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引导产业、人口和要素向有比较优势的区县城和中心镇集聚,“一县一策”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强县富民。三是精准发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四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开展惠民富民安民行动,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共性需求滚动办好民生实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五是一体推进平安重庆法治重庆建设,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协同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基层稳定、社会安宁。

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唱好“双城记”。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纲要指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党的二十大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大区域战略写入报告,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023年1月28日,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明确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为全面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占全国1. 9%的面积,产出超6%的地区生产总值,如何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这次重庆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谈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在实地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听取重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情况汇报时指出,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在听取重庆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勉励重庆,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双城经济圈建设新要求,重庆将进一步聚焦“两中心两高地”,坚持“一盘棋”思想,迭代升级“十项行动”,精准落实“一号工程”,着力增强川渝合作能级,强化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联动,全面提升成渝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贡献度、显示度、辨识度,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上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五、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如何走出一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努力在城乡治理一体化方面创造新鲜经验。

此次重庆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城市大脑”———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时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科学规划建设大数据平台和网络系统,强化联合指挥和各方协同,切实提高执行力。在听取重庆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城市治理再次强调,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重庆将扎实推动数字赋能超大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变革重塑,加快打造安全韧性、精准精确、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建设和治理新范例,在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上谱写新篇。一是发挥直辖市扁平化管理优势,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方式,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新标杆、探索新经验。二是加快提升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战能力,持续完善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的闭环工作体系,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三是健全完善“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强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链条协同,推动城市治理从条块分割向整体协同转变、由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转变。四是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确保城市日常情况下高效运行、极端情况下安全运行。五是推动镇街职能体系和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促进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提高城市基层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六是加强城市文明建设,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为城市添彩。

新时代新征程催人奋进。我们要牢记重托、勇担使命,奋发作为,着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以重庆一域服务全国大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 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重庆行政》编辑部主任、编审

责任编辑:刘小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