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重庆市园区开发区改革突破的路径和策略
作者: 万雨辰中共重庆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的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保障机制,推动重庆市上下把握重点、精准落实,蹄疾步稳打造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重大改革成果,以改革新成效助力国有企业、园区开发区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助力重庆市经济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注入强大动力。其中,在园区开发区改革方面,重庆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按照“精简机构、压减平台、优化布局、招大引强”的思路,落实好压减机构数量、健全管理体系、推进市场化运营、优化产业布局、实行“亩均论英雄”、提升招商质效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园区开发区精干高效、产业招大引强,亩均效益大幅提升,建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引领区。
一、重庆市园区开发区攻坚改革关注重点
园区开发区的深化改革是重庆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工作的重要组成,涉及管理体制、国资国企、重点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的优化调整。
(一)精简管理机构释放人员活力
对于各区县内同质化园区开发区管委会重复设置的现象,改革要求整合精简管委会机构,通过减少管委会机构数量、优化内设部门等手段,引导超编人员向企业服务和招商引资部门分流,保障人员编制向经济发展一线集中,以突出强化机构发展产业经济、引育重点企业等职能。
(二)重塑市场化经营的企业主体
结合地方国企改革和融资平台压降要求,通过市级主体下沉参股、招引央企战略投资、区县内主体优化整合等方式,壮大园区开发区运营公司的实力,发展完善产业投资、资本运营等功能,提升专业化市场化运营能力,力争培育一批信用评级3A的园区运营公司。强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运用和新主体的培育,通过设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不断创新拓展园区运营公司的业务实践范畴。
(三)推进产业协同优化空间布局
围绕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突出每个园区开发区的主导产业,统筹考虑产业链创新链的协同,补齐功能平台和公用设施建设短板,促进要素重点集中和高效流动,提升生产质效。可探索通过设立“园中园”的方式,以东部省份园区在渝“飞地园”形式承接产业转移,或围绕发展主导产业争取设立市内国家级园区拓展园,不断提升园区开发区发展能级。
二、重庆市园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推进园区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按照“重点突出、集中连片”的《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2023年)》规划构想,聚焦重庆市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重要工作部署,重点园区开发区需持续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公用设施和配套招商政策,加快承接目标产业转移、载体“腾笼换鸟”相关工作力度,以实现低效产业退出和优质产业引入,提高单位亩均产值,整体提升园区发展效能。
二是存量资产盘活提升。加强对园区开发区内低效无效存量产业用地、房屋设备进行管理和清理,密切跟踪各级政府部门关于存量国有资产盘活、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和具体做法,围绕园区产业发展创新生态环境的持续提升,补齐“企业一站式服务”等功能短板、完善“科创小微企业孵化”等载体形态,对存量资产进行综合整治、功能置换、更新改造,以满足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需求。
(二)强化生产要素集约利用
一要创新土地利用方式。综合运用挂牌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限供地等供地方式,灵活满足产业项目个性化用地需求。对于园区内存量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可通过规划赋能、整合调剂等方式,推进M0新型工业用地、规划混合用地等创新用地场景,以土地复合利用、空间分层使用、地上地下综合开发等方式,支持建设服务生产的产业孵化器、创新实验室、成果展示区等载体设施,进一步优化园区内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
二要统筹优化各类设施。提升能源保障,推动园区、企业建设分布式电站和电网,优化生产性电力能源结构、提升系统效率,加强新能源和储能技术集成应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建设集中式专业化的工业固废、污水污泥的处置处理设施。强化数智互联、AI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推进面向服务企业的云存储、云政务和智慧园区建设,覆盖企业管理、战略咨询、融资服务等内容,开展工业互联网、企业级大模型等领域试点示范。
(三)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转化
一要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围绕重庆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重点支持科研机构、链主企业、高等院校,设立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研发平台,提升园区整体科技研发实力。加大数字工厂、智能制造等生产设备改造升级,充分挖掘培育传统制造业与网信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潜力,支持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二要构建创新转化路径。搭建创新孵化平台和科技服务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指导,形成“创新—技术—产业”的内生发展道路。引入产业基金、战略投资者等市场主体,探讨建立政银企三方合作的风险分担补偿新机制,引导长效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构建“研究机构—创投基金—园区企业”的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强化区域性股权交易所的成果展示和价值发现功能,促进“产业—科技—金融”良性循环。
三、强化金融高质效供给,助力园区开发区改革突破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对于承载实体经济发展的园区开发区的改革突破工作,金融需紧密结合政策和实际,进一步优化供给、创新应用,切实助力园区开发区的改革突破和实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一)贯彻中央政策,确保金融资源精准供给
当前政策环境下,金融机构与政府主导的园区运营公司间的直接融资合作可主要包括:一是结合中央关于实施“三大工程”建设的工作部署,可探讨在重点园区开发区开展以下工作:建设配售性保障性房,以保障园区职工“住有所居”,实现“职住平衡”;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为以产促城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设置“平急两用”物流仓库,完善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二是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精神,对于拟新建设的“园中园”“飞地园”,或集中设置的供能排污等市政公用设施,可考虑以专业化主体运用特许经营方式实施,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应提供市场化中长期项目融资。三是园区运营公司摸排园区设施设备智能化改造需求,组织入驻企业梳理大规模设备更新需求,用足用好人民银行再贷款低息政策性资金资源,及时开展项目申报和资金对接,提升园区及企业生产经营质效。
(二)聚焦改革发展,构建多维度金融服务体系
园区内企业主体因发展策略、发展阶段的不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各有侧重。各类金融机构应通过园区运营公司的有效组织,深入园区、贴近企业,对接不同主体的资金需求,全面构建多维度、多梯度的金融服务体系。对园区运营公司引入中央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或者吸收兼并其他企业的,金融机构可通过匹配相应融资产品,支持园区运营公司通过股权并购或资产购置方式持续做优做强。对园区运营公司旗下经营状况较好的资产,还可通过资产证劵化方式优化企业经营现金流。对园区内入驻企业,针对企业发展不同阶段提供梯度化的金融服务:对孵化阶段的初创公司,需要政府主导的产业引导基金、市场化的创投基金予以长期支持;对成长期的企业,侧重于银行信贷或融资租赁帮助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经营规模扩张;对成熟期的企业,稳健高效的供应链金融、与债券或股权市场的充分链接,更能助力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持续创新转化,不断拓展金融产品新空间
推进交易所机构与园区开发区的交流联系,完善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的价值量化和市场交易功能,增强企业绿色和低碳信用建设,并不断在金融产品中予以创新运用,形成金融资源引导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效应。探索在物流流通、保税仓储等各类场景中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为标准金融产品进行增信的同时,促进供应链管理优化,对数据充分挖掘形成价值链,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积极推进政银合作,探讨在科创引导基金之外,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或保险分担机制等,强化以投贷联动等方式,撬动更多市场化、长期化的资金,助力园区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主体成长,不断探索以金融创新驱动技术进步,促进量变迭代并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切实支撑重庆市园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