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作者: 王光雨 胡越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力量。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着重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2024年1月1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针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落实提出了七项要求,其中特别提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教育强国建设包括高质量的乡村教育,高质量的乡村教育离不开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内核

教育家精神是历代优秀教育家所共同体现的精神内核,具体表现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以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

教育家精神实质上就是社会对教师期待的反映,也是社会对理想教师的呼唤。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乡村教师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为乡村教师内在结构的更新提供了精神引领,也为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拓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

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必须认清我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教育强国建设,需兼顾乡村教育资源的物质丰富与乡村教师的精神成长。教育家精神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结构提供精神引领,肩负着塑造乡村教师灵魂的时代重任。

(一)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共识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在长期致力于立德树人的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展现了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呼唤着大国良师的价值追求。教育亟待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教师应以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己任,深入领悟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创新内核,塑造与未来社会变革相适应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二)教育家精神指明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

教育家精神涵盖六大维度,构建了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架构。具体来说,它从理想信念、育人智慧、弘道追求的角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从道德情操、躬耕态度、仁爱之心的方面,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准则。教育的终极价值和基本法则,有待于教育者坚定坚守。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广大乡村教师应承担起民族薪火的传承,为前贤树立精神丰碑,为后人树立正确的社会典范;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课程改革的育人蓝图为导向,围绕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理念转化为策略,将设想变为行动,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艺术。

(三)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不仅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石,更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2],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强国之路,良师为先。只有具备家国视野、格局和情怀的优秀教师,才能培育出怀揣强国之志、具备强国之能的合格接班人。只有以教育家精神为强大支撑的教师队伍,才能汇聚起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回归乡土世界,体现在教育家精神向教师成长实践传递与转化了实践路径,这种传递与内化使教育家精神与教师之间形成认知共振与情感共鸣,是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路径。

(一)以教育家精神厚植乡土情怀,涵养教师教育情怀

乡村教师应秉持教育家精神,深植乡土情怀,时刻关注乡村社会、关心乡村民众、关爱乡村学子,培育扎根乡土、服务家乡的品质,树立“心怀乡村、立志振兴”的崇高信念,将发展乡村教育视为人生志业,在乡土大地上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首先,要强化乡村教师在乡村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度,使其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存在感和使命感。只有让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生活中保持高度的活跃度,才能使他们信心满满地面对乡村社会及其发展,进而将个人发展需求与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最终形成服务乡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提升乡村社会文化的情感温度,让乡村教师在工作交往中体验到价值感和亲切感。乡村教师在与公众互动时,需摒弃主观的价值判断,尽力从当地人的文化心理和行动逻辑出发,理解其言行及其背后的价值规范,以尊重、理解和关怀的态度回应公众的需求。最后,拓宽乡村教育教学的辐射广度,在开展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乡村教师只有将所知所学尽可能地辐射到农村广袤大地上,让学生在课堂中看到、感受到科技兴农、文化引领、社会治理等乡村发展的未来可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行动自豪感和乡土认同感。

(二)以教育家精神回归乡土世界,强化教师社会担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乡村教师应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回归乡土世界,自觉担当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使命。乡村教师作为新时代“新乡贤”的代表应秉持“公共精神”,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引领塑造乡村社会风气,全力促进乡村和谐发展。首先,强化乡村教师“新乡贤”的身份认同,自觉践行其职责使命,提升承担公共责任的主观意愿和价值自觉。[3]尊重、理解、关爱乡民,倾听民众心声,代表民众发声。其次,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的文化引领,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开展,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传承创新乡土文化,为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完善乡村教师“新乡贤”的制度保障,持续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新乡贤创造“回得来”和“留得住”的物质基础。乡村教师实现安心回乡,舒心教书,放心发展的乡村教育新景象。

(三)以教育家精神汲取乡土知识,完善教师知识体系

乡村教师应秉持教育家精神,充实乡土知识,构建独立的乡村教育知识体系,推动自身专业发展,持续深化乡村教育改革,养成“立乡善教、劳育身心”的育人智慧和“勤于劳作、改进乡村”的躬耕态度。乡村教师应深入乡土,深入乡村学校课堂,让乡村教育研究真正“扎根”于乡村,从而成为乡村教育的研究者。首先,要深入探究并领会乡土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激发乡村教师对乡土的热爱、认同及坚守乡土文化的情感与血脉联系。其次,要全面掌握和深度理解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纳入教师自身知识体系构建中,融入教育教学及社会交往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乡土文化的价值与力量,让乡民在交往中感受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乡村教师也在此过程中树立了具有本土精神的价值审视体系,实现“局外人”向“自己人”的转变。再次,深入感知和体验现实的乡土生活场景,探索和发掘乡土文化传人的生产经验和生活技能,在乡土世界里发现历史智慧,预见未来潜能。同时,乡村教师要扎根乡村学校课堂实践,善于总结自身的乡村教育教学经验,将乡村学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场域,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教育家精神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养成的高尚品质,也是一种实践品格。乡村教师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面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发挥好教育家精神的作用,是推动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前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强师计划背景下乡村教师职后培养的提质方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PY71);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一般课题“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下乡村教师职后提质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3JGY3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曾榕清.教育家精神:中华传统师道的时代传承[J].人民教育,2023(21):4.

[2]钟泽海.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J].青海教育,2023(07):4.

[3]郝广龙,黄培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向度、困境及其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2023(08):54-62.

作 者:王光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胡 越,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重庆行政》编辑

责任编辑:粟 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