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发展

作者: 孟乐瑶 张旭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以极大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的形象建设,探索出一条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现代化独特道路,实践了马克思对现代政党及其社会主义文明转型的伟大构想。从党和人民所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寻找中国共产党塑造形象的密钥,能进一步回答“党未来如何继续成功”的时代命题,并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提供重要镜鉴。

一、现代化与共产党形象的关系

19世纪中叶,马克思等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科学阐释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批判与建构现代化中指明共产党形象的关键地位。马克思从世界历史视野深刻剖析“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脉络,高度审视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演化逻辑,诠释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唯物史观角度论及人民群众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指明“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事实。而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始终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也将由共产党领导人民去实现。

(一)现代化发展场域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共产党的使命形象由此展开

在资本逻辑支配下,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身样貌构建世界历史,通过资本原始积累不断打破民族与地区界限,将中国纳入世界历史与世界市场中的“文明”。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了文明中来了,它使未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于现代化之外,中国也不例外被卷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正符合马克思所说的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性。此外,马克思指出实现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有关无产阶级革命解放运动的阶段性目标,共产党必然要承接这一奋斗目标将“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为之奋斗。需要注意的是,共产党是否拥有良好使命形象是决定革命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胜利的关键条件,在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时期,共产党尤其要注重自身形象建设,在实现自身使命中力争现代化的主动权,直至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二)现代化发展主体从“少数人”到“多数人”转变,共产党的人民形象获得充分彰显

面对现代化的现实任务,马克思赋予实现现代化任务的政党组织为共产党。共产党是作为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如马克思所说“除了共产党外再也没有一个政党如此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权益”[2],它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是致力于“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的人民性政党,区别于以往以“少数人”为服务对象的组织,揭示了共产党领导下现代化的本源性底色。同时,马克思暗喻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建设过程,无论在现代化的革命、发展时期都应时刻重视共产党的人民形象,这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现代化发展模式从“一般”到“特殊”转变,共产党的先进形象得到生动诠释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道路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城市化等作为前提条件的国家建构模式,是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具体展现,但西方化不等于现代化,“西方模式”更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各国现代化的实现关键在于现代化一般规律与自身特殊条件的结合程度。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一经成立就具有“与有产阶级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作为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形象符合政党的一般规律又拥有其自身的独特气韵。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发展途径可以有别于西方的“一般规律”,形成具有“自身国别特征”的现代化模式。为此,马克思在客观批判资本现代性中,冲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根源,为各国构建现代化发展模式提供新思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性规定共产党的独特属性,促生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以马克思的三大趋势为指引,在论证现代化发展实践中使中国共产党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跃然纸上的。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历史演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形成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两者的发展演进紧密相关。在革命、建设和发展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共产党形象问题,在百年历程中经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重要历史时期,刻画了与之相契合的多重形象。

(一)中国式现代化初步探索阶段:独立自主的领导形象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近代以来,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无数仁人志士踏上探寻救国救民的现代化救赎之路。早期自发式的无领导探索之路虽初步体现现代化建设设想,基本展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现代化的愿景与追求,但由于其缺乏稳固基础与有效机制,皆以失败告终。

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现代化革命的领导者,标志着现代化道路“领导者”的真正诞生,此后便领导人民开启革命救国的重任,开始了对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明晰“一个尚未完成独立的民族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家不可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事实,昭示中国共产党必须将独立自主作为塑造自身领导形象的逻辑起点,在领导人民实现独立自主中推进现代化建设。第一,为达成独立自主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的政治纲领,提议学习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抵抗资本主义道路,初步酝酿现代化政治大方向,为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方向,首次展现党在领导现代化中的“政治领导”形象。第二,为改变中国落后农业大国的现实,党中央提出“农业国转工业国”思想,领导人民对符合国情的现代化进行了觉醒式探索。第三,为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性质与实际国情,提出了“两个转变”的现代化基本目标,初步形成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布局的伟大设想。在初步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彻底觉醒,逐步拓宽对现代化的探索领域,加大了对现代化政治、思想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带领中华民族开启了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反抗的救亡图存运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现代化思想上的初步探索,推动着现代化从“被动跟从”到“自主探索”的实践转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象也在革命救国的过程中,在维护国家独立主权与安全中获得高度呈现。

(二)中国式现代化“站”起来阶段:自力更生的发展形象

自力更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中华民族才真正“站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坚定促进者。第一,实现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为尽快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中国共产党从长远发展谋划,将发展工业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带领人民开启现代化建设伟大探索。1951年,党中央作出1953年起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阶段,并提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总路线,将工业发展作为关键目标提上日程,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探索。第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与其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相同步。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描述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4]此时的中国的国情恰恰与党中央所提出的“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伟大的工业化国家”的宏伟设想相符合,充分体现党中央对自力更生发展现代化的重视与关注。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后,党中央以苏联为鉴戒,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寻求现代化建设,保证了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的有序进行,推动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工作与社会主义事业呼应。第三,中国共产党在拓宽现代化发展场域中发展自身形象。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工业化领域从“一化”拓展为“四化”,正式规定四个领域的现代化并作为规范表述确定下来。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中逐步向发展政党迈进的。

(三)中国式现代化“富”起来阶段:改革开放的先进形象

改革开放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向“富起来”的现代化建设征程迈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领导集体,这点请你们特别注意”[6],对党改革开放的先进形象予以高度重视。从时间坐标来看,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7]党中央首次指明我们所要走的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不断反思而形成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二大,党中央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现代化建设必须思考的关键命题,初次提出“中国特色”说法,初步展现党根据现实不断调整现代化发展的先进形象。党的十三大,党中央提出“加快和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务,深刻回答“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重大课题,致力于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从而树立起中国共产党深化改革的先进形象。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是不断推进和深化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动态发展趋势先后作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的重大论断,此后又明晰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重要方针,为后期党的领导、执政水平的提高,党的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提供了稳固基础,从而凸显党在领导、执政方面的先进性。党的十六大,党中央深刻回答了关于“中国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力地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使党的先进形象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富起来”跨步,有效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协调发展,使党改革开放的先进政党形象深入推进。上述时间线索的演进变迁表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改革开放的先进形象,领导人民推动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重大转变,使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时代形象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进程中日益丰满。

(四)中国式现代化“强”起来阶段:守正创新的自信形象

守正创新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现代化发展模式,坚持在守正创新中坚定和提升自信,深刻回答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关键问题,使中国共产党自信大党形象获得充分彰显。首先,针对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的问题,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四化”“五个现代化”重要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8]的战略擘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原本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五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实现增添高度理论自信。其次,针对中国式现代化“做什么”的问题,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9]的宏伟目标,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场域,逐步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领域的高度自信。最后,针对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做”的问题,党中央创新地提出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述更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的新判断,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在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总结的重要规律,对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更强的指导性,有力彰显党根据实践所驱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自信形象。在该阶段,党领导人民与时俱进把握现代化规律、动态调整优化现代化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双重突破,并形成一系列中国现代化的新思想与新论断,使党更加坚定在守正中创新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使党的自信形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获得充分突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