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重庆工业文化繁荣发展的对策思考

作者: 崔树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工业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衍生、积淀和升华,是工业进步最直接的思想溯源,也是打造国家软实力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硬核。发展工业文化对于重庆市加快培育“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进一步传承弘扬工业文化、促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工旅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工业文化协同联动、发挥工业文化的张力效能,是繁荣新时代重庆工业文化的题中之义。

一、重庆工业文化发展的现有成效

重庆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城市,积淀了丰厚的工业资源,铸就了辉煌的工业文明。抗战时期以卢作孚为代表的爱国实业家,在民族存亡紧要关头的“西迁”壮举,彰显了中华民族工业精神的脊梁;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制造企业的迁入和新建,让重庆拥有了雄厚的工业家底,“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壮美绝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重庆人;改革开放、直辖的历史性机遇,创造了重庆工业发展的奇迹,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劳动模范。重庆在多世纪工业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从开埠到三线建设时期工业遗产就达171处,其中国家级工业遗产5处、市级工业遗产14处,具备得天独厚的工业文化传承发展条件。

近年来,工业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重庆市相继出台了《重庆市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和《重庆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等政策规范,完成了全市工业遗产资源调查,组织开展了国家级、市级工业遗产的评选认定工作,与四川省联合开展了川渝工业文化实践示范基地的评选命名活动,启动了重庆市工业文化培训及工业文化创意街区创建工作,发布了《重庆市工业遗产地图》,推出了19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项目以及狮子滩发电厂、长风化工厂、悦来庄稼等10个重庆市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而正在打造小南海采石场等矿山整治提升项目、“816”工程提档升级、重庆美术公园等14处工旅项目,形成了长江沿线工业遗址旅游带、嘉陵江沿线工业遗址旅游带、川黔公路沿线等7条旅游线路,游客量逐年增加,仅重庆工业博物馆每年游客达20多万人次,鹅岭贰厂每年吸引游客400多万人次。同时,重庆积极促进工业遗产与现代商务的融合,形成了重大创意设计产业园、九龙意库和金山意库、三江影视产业文创园、际华“3539”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文化与陶创意产业园等一大批创意产业园区,工业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业文化发展的难点与不足

重庆市工业文化事业尽管硕果累累、亮点纷呈,但在融入影响社会生活,尤其是引领推动工业经济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还不能适应重庆作为全国工业重镇和制造业中心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也存在不小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社会对工业文化的认知度和重视度还不够高,宣传力度较弱,社会氛围不足;二是发展工业文化缺乏统筹谋划;三是工业文化如何赋能企业和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研究与实践上还有不小差距;四是缺少全国性影响力的经典项目和优秀案例,培育工业文化的实施主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工作成效不够显现;五是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保护利用工作参差不齐、活化成本偏高、一些工业遗产保护不力、部分产权不清、现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已保护活化的工业遗产项目,在一定程度存在工业精神挖掘不深入、项目定位同质化、工业遗产开发投入不足,盈利模式不成熟等痛点。

三、重庆优化工业文化发展的建议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新重庆发展的伟大进程中,重庆工业文化事业发展大有可为,亟须发挥工业文化赋能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

(一)高度重视工业文化传承弘扬

各级党委政府应当进一步提高对工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健全完善工作体制机制,重视工业文化理论研究,讲好重庆工业故事,深度挖掘重庆工业精神。通过切实抓好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工业文化创意街区的建设和开设工业文化大讲堂等形式,培育发展一批具有重庆特色的工业文化实践传播载体,树立一批工业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

(二)着力强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坚持做到保护第一与合理利用、因地制宜与科学规划、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分类指导与分级负责、全面推进与重点突出、尊重民意与宣传引导等“六个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把活化利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变被动保护为保护利用。建立健全主管主抓、主体责任、督促检查、激励处罚等制度规范。着力抓好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进一步摸清家底,完善优化工业遗产评估指标体系,切实做好市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鼓励大胆探索创新,政府有关部门在规划、建设、消防、环保等方面给予更多灵活性的支持,让更多的工业遗产得到活化利用。

(三)积极推动工旅融合创新发展

立足重庆工业基础与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坚持“融合创新、工旅互促、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发掘工业旅游的巨大潜力。在培育做优19家国家级和市级工业遗产的基础上,重点选择老厂房、老厂区和生活区,因地制宜,精心植入新业态,打造流畅舒展的公共空间,丰富工业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充分利用重庆市汽车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优势,重点培育打造长安汽车、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登康口腔、太极药业、天友乳业等一大批企业沉浸式观光旅游体验项目,积极发展一批对青少年群体开放的工业研学科普基地,变生产线为旅游线。以10个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和已有7条旅游线路为载体,点线串联、多元驱动,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精品线路。加快工业文化元素、标识与新技术、新媒体的融合,创新工业旅游产品,延伸品牌效应,培育形成一批重庆工业旅游拳头产品。

(四)切实加强工业文化协同联动

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决策部署,充分利用各自在工业文化方面的禀赋资源,加强两地工业文化学术交流。以项目为抓手,发挥自身优势,联手打造成渝工业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共同推出两地工业文化旅游目的地。联合开展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评选和工业文化旅游活动,共同打造工业旅游消费品牌。结合特色美食、传统工艺产品、民俗节庆、自然遗迹、工业遗产等,双向引流,形成巴蜀特色消费,拉动两地工业旅游。

(五)充分发挥工业文化的张力效能

树立工业文化是生产力的理念,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要充分认识工业文化在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工业软实力、推动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质量品牌建设、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及人的全面进步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和独特作用,把工业文化与推动产业发展和加强企业生产管理全面融合,坚持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自觉把工业文化贯穿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找准工业文化赋能的载体,深度挖掘“816”工程等工业遗产背后的人文故事,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工业文化精神,融入企业和区域发展的实践,让工业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工业文化协会

责任编辑:粟 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