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快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现代化
作者: 祁美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是党中央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战略机遇。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再次强调,要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策部署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积极服务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持续打好生态、乡村、文旅三张牌,迭代升级“十项行动”“四张清单”,高质量推进“15大专项行动”和“6大攻坚战”,高水平打造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示范地、美丽重庆先行地、巴渝和美乡村样板地,加快走出一条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的现代化新路子。
一、抢抓重大机遇挺进发展前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有利于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区域格局和发展态势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推动酉阳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一)赋能城市发展能级提升
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系统推进大通道、大路网、大枢纽建设,通过渝湘高速、酉沿高速和即将建设的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酉永高速,进一步内畅外联、互联互通,推动酉阳向西有效联结重庆、成都两大国家中心城市,向东有效联结长株潭都市圈,向南直达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拉近与中部、东部时空距离,以“交通圈”拓展“城市圈”、激活“经济圈”,形成区位优势、构筑发展胜势,促进城市之间互动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赋能产业协作转型升级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两大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基础扎实、优势明显。酉阳产业特色鲜明,医药健康、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时尚服装“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全面起势,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信息链精准对接、深度合作,有利于加快推进酉阳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同时,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为酉阳加快打造旅游名县带来了一系列政策红利。
(三)赋能惠民富民普惠共享
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可观可感可及的幸福感。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为酉阳县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就近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高水平教育更加优质,通过与重庆八中等名校实施集团化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共融,助力我县打造西部教育强县;高品质服务更加便捷,深化“川渝通办”事项,在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方面共建共享,全生命周期打造民生幸福圈。
二、放大比较优势深度全面融入
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关键要放大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服务功能。生态、乡村、文旅是酉阳的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深层力量,是酉阳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比较优势。
(一)从生态维度看,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农林资源优,林地园地面积超600万亩、全市第1,森林覆盖率高,动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蕴藏中药材资源达1296种,被誉为“武陵山中药材王国”,是“世界青蒿之都”。空气质量好,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保持全市前列,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最高超11万个,是“首个中国气候旅游县”,蝉联“中国天然氧吧”。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量5124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全市平均水平的3.06倍,区域“绿肺”、流域“水塔”功能明显。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是要发挥生态优势,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高水平打造美丽重庆先行地,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作出酉阳贡献。
(二)从乡村维度看,后发优势十分明显
1.发展空间巨大。辖区面积全市第一,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特色产业基础夯实,擦亮“高山生态有机”金名片,全面打响“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构建以油茶为主导的“1+9+X”山地农业产业体系,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全面提升。2.基础条件全面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逐步提升,乡村吸引力全面增强。3.城市后发优势明显。酉阳是全国少有的5A级景区在县城的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小,城镇化率低,新型城镇化还有巨大空间,随着县城扩容的加速推进,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全面起势。4.共富乡村形成经验。坚持互助互利、共同富裕,探索形成了“制度先行、运营前置、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共富乡村合作社模式,多次在全国交流。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是要发挥乡村优势,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变革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高水平打造巴渝和美乡村样板地,努力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先行者、领跑者。
(三)从文旅维度看,底蕴厚重赓续绵延
1.历史文化传千年。酉阳有2200多年建县史,是800年州府所在地,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市级28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等名镇、名村落有94个,被誉为“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中国著名民歌之乡”。2.红色资源较为富集列入赵世炎故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赵世炎纪念馆馆藏文物113件;南腰界革命根据地仍完好保存着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红三军大坝场战斗遗迹、红二六军团会师大会会址等56处旧址景点,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重要组成部分。景区景点串珠成链,累计创成21类78个国家级文化旅游品牌,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9个,数量全市第1,尚未开发利用的资源还有403处,空间巨大。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是要发挥文旅优势,联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探索区域文旅协同发展的路径,放大聚合效应、联系效应、乘数效应,加快打造旅游名县,为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提供重要支撑。
三、紧扣“三地”目标推动强县富民
坚持党建统领,紧扣市委对酉阳提出的“高水平打造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示范地、美丽重庆先行地、巴渝和美乡村样板地”等系列工作要求,全力打造具有酉阳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努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多酉阳力量。
(一)高水平打造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示范地
酉阳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实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打造民族团结共同富裕酉阳样本,入选全国首批15个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之一。构建立体交通体系。酉彭高速全面扫尾,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完成现场踏勘、可研编制已完成初稿,秀酉来高速、酉永高速、通用机场等前期工作有程推进,“一环七射”城景大环线加速推进,“一机两江三铁六高”内畅外联综合交通网络骨架体系初具雏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专业化运营酉阳保税仓,与老挝乌多姆赛省缔结国际友好城市,签订首笔老挝啤酒订单,“酉阳800”产品首发出口欧盟,牛仔服首次出口斯里兰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响“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化管理、全流程溯源,新制定产品标准26项,新增绿色、有机食品认证81个,推出优质农特产品49大类348款,上半年产品销售额超9.6亿元,平均溢价率超40%。打造三大百亿产业,抓实央地合作、市县共建、校地联动,打造医药健康、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时尚服装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华润三九(酉阳)医药产业园落地,茶油、酵素、茶叶等10大产业扩能提级,入选全市服装产业大脑建设试点,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速238.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构建“一源引领、两带串联、百景联动”文旅IP体系,实施创A争星、业态升级、跨界营销行动,今年新增国家级4A景区2个,与全国近1000家旅行商集中签约,推出“川渝一家亲”“台湾百人团游酉阳”“广东万人游酉阳”等营销活动,开发低空飞行、高端民宿等新型业态20余种,上榜“中国文化百强县”,上半年接待游客18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7.2%、48.3%。纵深推进改革突破。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实现市级重大应用三级贯通,“141”智治体系实战化运行,首创实战运行八项保障机制,在全市“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考核中持续保持“五星区县”。推进“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引入央企等外部资源,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园区开发区改革进展顺利,政企分离改革有序实施,国有资产盘活有力有效,超额实现既定目标任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擦亮“酉服务”“酉诉即办”“七大专项整治”三大品牌,出台“促进、培育、服务”民营经济发展3个“十条措施”,开展“百人千企”供需对接行动,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2351家、“四上”企业20家、科技型企业37家。全面增进民生福祉。实施稳岗扩岗就业拓展工程,开展“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发展制伞、制衣、制鞋等卫星工厂300余家,在全市就业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在全市率先开展教育数字化试点,与重庆八中等18所名校开启合作办学,加快打造西部教育强县;全力推进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通过专家组评审;提质办好老年食堂,全域性老年居家助餐服务入选全市“渝悦·养老”党建先锋品牌创建和民政改革优秀示范推介案例;积极推进“川渝通办”事项870项、“跨省通办”事项1437项。提质平安酉阳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打好社会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处置攻坚战,上半年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1.2%,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同比下降45.5%、24%,连续25个月无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二)高水平打造美丽重庆先行地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美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推进“九治”工作,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以“九治”为重点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交通、扬尘、工业、生活污染“一点一策”精细管控,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区县创建行动,创成“无废城市细胞”18个,5条主要次级河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51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抓实中央、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办好舆论监督栏目《今日关注》。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渝东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成功创建酉阳桃花源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完成马尾松改培油茶试点项目4500亩,获评松材线虫病防治全国先进单位。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进120万亩国储林建设,累计收储国储林44万亩、惠及农户4.26万户,入选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首批试点典型案例。实施“储备林+”,推动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景观林、碳汇林“五林共建”,2个林场纳入全国国有林场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酉阳入选全市集体林权制度系统化改革试点区县。全市首个造林碳汇项目在北京绿交所注册登记,8.6万亩林地获得全国CCER市场交易入场券。
(三)高水平打造巴渝和美乡村样板地
坚持五个振兴协同推进,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迭代实施“四千行动”,高水平打造巴渝和美乡村样板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紧盯抓牢“最低收入”这个关键,开展低收入脱贫户和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双清零”行动,“一户一策一责任人”精准落实帮扶措施,以“双网格化”机制动态消除风险户,持续加强产业、就业、消费、金融四大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深入实施“四进三回”行动,整合资金实施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统筹“五网”建设,深化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推动教育、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引导各类人才、民营企业“上山下乡”发展兴村产业,新增市级巴渝和美乡村3个。拓面推广共富乡村。坚持互助互利、共同富裕,按照“一村探索、连片示范、全域推开”思路,将共富乡村合作社模式扩面推广至50个村,聘请乡村CEO142名,嵌入式错位发展咖啡厅、高端民宿、文创产业等新业态50余种。上半年,50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村均达30万元、增长133%。探索经验被央视《新闻调查》《人民日报》头版“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专题报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速推进县城扩容,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控制面积拓展至40.60平方公里,创新与中国民贸、国机集团、中交集团、中铁建集团等央企合作模式,统筹推进桃花源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强化产业配套功能,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区、老区、景区、园区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
作 者:中共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钟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