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进路

作者: 陈兴国 李锐平 杨昌玉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谋划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西部地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有为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维护好实现好西部地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一、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蕴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在共同开拓、奋进的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之所为、国之所向、民之所需。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强国复兴的应有之义

西部地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回旋余地和强国复兴的巨大潜力所在。截至2023年底,西部地区12省份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2%,人口3.7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潜力巨大,但发展相对滞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地区已从山高地远的“边陲”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大开发、大改革、大保护、大开放,各族人民共建共享、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一体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国复兴之路越走越宽。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兴边富民的核心之举

我国西部地区陆地边境线上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与其他国家、地区存在地缘性毗邻、亲缘性联系、历史性交集。“治国必先治边。”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一件件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政策得以落实,一项项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工程顺利建成。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持续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做到边境兴、边疆稳、边民富、边防固,维护统一,改善民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不可破。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尽管风俗习惯多样,生活方式各异,宗教信仰不同,但西部地区各族人民形成了互嵌式社会结构,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各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民族团结空前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族群众的一体性、凝聚力、认同感得到增强。

二、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要形成新格局,就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奋斗、互帮互济、共同繁荣的原则,把大开发与大保护结合起来,实施大开放,勠力同心谋发展,一心一意推进共同体建设。

(一)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集全党之智、举全国之力,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新时代,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构筑新时代新型民族工作格局,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保驾护航,有效化解民族问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维护安全稳定,形成上下统一“一盘棋”,汇成各族人民“一条心”。同时,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迈上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之路,为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证。

(二)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为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物质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持续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重点、夯实根基。一是夯实基础。对西部地区特别是薄弱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重点扶持,统筹各类资源和项目,系统提升路、水、电、气、厕、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进一步做好项目整合,协同推进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断头路、村内路等建设,合理布局电商、物流、交易市场等要素,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促使基础设施向西部薄弱地区纵深延伸和全面覆盖。二是优化产业。突出地域特点,体现民俗风情,围绕边贸、旅游、矿产等资源做文章,发展特色产业,通过重点扶持、例外安排、政策纠偏等弹性方式,保持稳定性,促进链条延伸、产业融合、业态创新,打造市场前景广阔、消费者认可、具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三是结好对子。对口支援和优化帮扶体制机制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务实之举。各级政府要以多元化的经济支援和协作策略,落实人财物支持,不断深化东西部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发展命运共同体,使西部地区走上一条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安全发展、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以改革创新之举推动形成新格局,为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动能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泉。一是弘扬主题。改革宣传方式,深化“三心”教育,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工作目标,构建各民族团结繁荣新格局;以民族区域自治为重心,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氛围,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以服务基层一线群众为中心,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暖心曲,切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用好平台。“一带一路”面向欧亚大舞台,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要扬长避短用好这一平台,扩大开放。比如,重庆要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口岸高地、开放平台、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城市,力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西部前列。三是和美乡村。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城乡差异较大,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改革投融资体制,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传承自然风貌、历史因素和民族习惯,保留特色风貌和乡土味道,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激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

(四)切实提升“五个认同”,为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铆足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一是广宣传。要用好“民族团结进步月(周)”,把立德树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健全常态化机制,改进载体和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发展观,凝聚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的磅礴力量。二是筑家园。把西部地区的历史遗址、纪念馆、博物馆连点成片,把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创建活动,手拉手、肩并肩,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三是净网络。当前,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斗争复杂尖锐,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网络开展西化、分化图谋,影响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纯净网络空间,整合思政课教员、统战人士等,正向宣传引导,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种在人们心灵深处,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基金项目: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重点专项项目“历史脉络与未来展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24BZDZX--3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 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