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华文明世界认同的基本逻辑
作者: 祝伟当前中国正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深刻影响西方主导的霸权秩序。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国家妄图利用自身的话语霸权扭曲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叙事,破坏中国国际形象,阻碍世界各国人民客观理性认识中国,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巨大风险考验。我们要努力超越国家间的权力竞争,积极构建基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不断增进中华文明的世界认同,让世界各国人民在文明交往实践中逐渐认知认同中国,凝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赓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建构中华文明世界认同的理论逻辑
对于建构中华文明世界认同的相关问题,可以分别从社会心理、伦理以及科学技术等理论视角和维度来理解阐释。但只有将上述影响文明认同的诸多变量纳入总体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研究,才能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文明认同的深层联系和发展规律,让推动构建文明认同的具体实践真正建立在可靠的现实基础之上。唯物史观可以为文明认同建构提供这样一个系统且科学的理论分析工具。
(一)文明认同的内涵
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看,文明认同建构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不断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而文明认同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具有自然性。文明认同是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基于特定文化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个体或群体情感等复杂因素,在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飞跃的基础上,对某个文明形态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制度体系所产生的较为持续稳定的认可、接纳和拥护等自然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具有社会性。文明认同虽然表现形式是一种心理认识过程、状态或结果,但是这一过程却受到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的深刻影响。就文明认同的对象而言,其外在表现形式是文明的物质或精神形态,但实质则是这种物质或精神形态所承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二)文明认同的结构
文明的灵魂是联结人类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文明认同则是人们对文明生产及交往实践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认同。具体而言,又可分为:文明的共同利益认同,即对构成文明物质基础的人与人共同利益关系的认同。和谐有序的共同利益关系深刻反映物质文明的丰裕程度和先进水平,是建构文明认同的现实保障。共同价值认同,即对构成文明思想文化根基的人与人共同价值关系的认同。积极正向的共同价值关系是各个层次社会共同体的精神支柱,是建构文明认同的根本精神力量。共同责任认同,即对构成文明发展动力的人与人共同权责关系的认同。公平正义的共同权责关系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科学界定和有效落实,是建构文明认同的制度保障。共同命运认同,即对人类作为一个休戚与共命运共同体的认同。牢不可破的共同命运关系是对人类整体前途命运的关切关怀,是建构文明认同的最强动因。
(三)文明认同的功能
文明认同不仅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其还具有改变世界的功能。首先,具有推动文明交流的功能。坚持对外交流是文明能够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建构文明认同的首要任务在于,通过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实践活动,增进文明间的政治互信,使分属不同国家和种族的民众能够心灵相通,从而达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的重要目的。其次,具有推动文明互鉴的功能。文明要进步,做到平等互鉴是应有之义。互鉴就是要保持宽广的文明胸怀,善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文明互鉴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平等是互鉴的前提,要坚决反对西方式的霸权思维,有些西方国家总是习惯于把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自然规律胡乱运用到文明发展领域,妄图用文明冲突抹平文明差异以维护西方文明的全球统治地位,这是不符合文明发展规律的肆意妄为。建构文明认同,就是要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最后,具有促进文明共存的功能。建构文明认同要坚持求同存异的思想方法和实践路线,打破西方文明优越论的藩篱,真正做到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二、建构中华文明世界认同的历史逻辑
人类文明进步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有其独特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建构中华文明的世界认同,既面临当今世界文明大发展大融合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西方文明冲突论和文明威胁论的重大考验。要充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不同文明拓展文明影响力和国际认同的历史经验,并将其转化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效能和世界认同度。
(一)吸收镜鉴中华文明的智慧力量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历经无数次磨难险阻仍然能自我革新修复和调适复兴的伟大文明,其历史远溯夏商周,兴盛于汉唐,持续发展于宋元,守成衰败于明清;其文明影响力超越华夏,远播欧亚大陆,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注重以封建盛世建构文明认同。从汉武盛世到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再到宋朝的仁宗盛世,最后到明清两朝的永乐盛世和康乾盛世,几千年来各个封建王朝所缔造的盛世,为拓展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打下雄厚且具有可持续性的硬实力基础。注重以中华文化建构文明认同。中华文化赋予中华文明强大的文明粘性和韧性,构成中华文明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是建构中华文明国际认同的重要思想载体和文化工具。注重以平等有序交往建构文明认同。中华文明对内强调构建等级分明的纲常社会秩序;对外则坚持以中华文化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构建起文明有序的国际秩序,不断拓展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二)批判超越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现代西方文明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罗马帝国的赓续传承,达到西方文明在古代的巅峰状态,此后陷入欧洲漫长中世纪的文明沉沦,再经欧洲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的洗礼而重新崛起。资本逻辑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最高准则和根本推动力量,现代西方国家也强调以资本力量推动建构文明认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蕴含的强大生产力,不仅推动现代西方文明崛起,还将西方文明的社会秩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向全球各国各地强力复制推广。强调以军事力量推动构建文明认同。战争方式的革命,是推动现代西方文明兴起的重要因素,也是西方国家向全球拓展文明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凭借坚船利炮,西方国家打碎了几乎所有非西方文明的铠甲和城防。强调以精神力量推动构建文明认同。现代西方文明在兴起并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建构有利于西方的意识形态,如极力鼓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大谈所谓“普世价值”等,这些成为建构现代西方文明世界认同的隐性力量。
(三)汲取苏联文明模式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文明模式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关怀和道路探索由伟大的学说转化为成功的实践,世界历史由此进入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并存的新阶段。苏联模式归根到底是一种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传统文化以及特定国情世情相结合的新型文明模式,其突出特点在于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文化上则日趋保守沉闷,重视社会秩序而忽视普通人的利益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导致社会创新活力不足。苏联社会主义文明模式随着二战胜利而推广到东欧等地,被很多国家所学习、借鉴和模仿,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封闭僵化的文明缺陷导致其在与美国为首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长期“冷战”中败下阵来,并随着东欧剧变而最终分崩离析。
三、建构中华文明世界认同的实践逻辑
中华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所创造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中华文明世界认同,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中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效能,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文化气质和时代风貌;同时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坚决回击西方的文明冲突论和文明威胁论,积极应对中华文明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建构中华文明世界认同的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被世界誉为“中国奇迹”,这为拓展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提供了坚实保障。但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中国与西方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就物质生产力而言,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同时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开展“唱衰式”和“滤镜式”宣传,导致一些国家对中国未来发展缺乏十足信心。二是就文化创新创造力而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力度还不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质生产力、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还未充分激发出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三是就国际传播力而言,西方国家仍然掌握文明领域的话语霸权,中国的文明形象更多是“他塑”而非“自塑”。上述三种力量的相对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华文明的世界感召力和文明认同度。
(二)建构中华文明世界认同的基本原则
建构中华文明的世界认同,需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做到“六个必须坚持”。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认知感受作为拓展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根本考量。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既不走文明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文明改旗易帜的邪路;既要努力争取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又要在西方霸权国家挑起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敢于亮剑、善于斗争。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文明理论和实践创新,这是中国能够拥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关键所在。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总体目标,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故事,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积极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不输出道路模式,不走西方文明扩张老路,在和平发展中推动文明平等交流、互鉴共进,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和认同度。
(三)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世界认同的方法路径
建设中华文明需要聚焦物质生产力、创新创造力和世界感召力,增强共同利益认同、共同价值认同、共同责任认同和共同命运认同。一是提升中华文明的物质生产力,增强共同利益认同。健全完善现代化文旅和文创产业体系,注重跨国文化旅游互利合作,积极探索国际文化旅游和文化事业协同发展新业态,打造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发展共同体,以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夯实文明交流合作基础;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共同努力消除跨国文化垄断资本的消极影响,加强国际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破解国际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困境,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需求;积极推动国际文化领域的多边治理,化解国家间文化矛盾冲突。二是提升中华文明的创新创造力,增强共同价值认同。科学运用市场化的途径和手段,充分激发文化资本力量,推动形成稳固的国际文化产业链、价值链和影响链;坚持“两个结合”,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新型国际传播体系,推动形成新质国际传播力,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话语权,增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认同,让人类社会通过人文科技更加紧密联系起来,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切实增强人类社会的凝聚力。三是提升中华文明的世界感召力,增强共同责任和共同命运认同。将共同利益认同、共同价值认同及共同责任认同,在实践层面再通过“一带一路”等载体平台转化上升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命运认同,并不断转化累积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认同。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认同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2BKS09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作 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侯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