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体制机制 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 赵兵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高效化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产业体系,是从供给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产业建设体制机制是其重要方面。对此,立足中观维度,就完善构建重庆现代化产业体系体制机制、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一、坚持“三结合”,完善“一张图”的现代化产业选择和规划体制机制
科学的产业选择和规划对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重庆要把握“两个大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顺应未来趋势,着力夯实基础、聚焦关键、提升短板,进一步找准全市产业定位,“一张图”绘制完善全市产业地图。一要夯实“老、土、旧”基础产业。粮食、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生产保供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保障作用,但由于附加值不高,效率低下,平时容易被忽视,但一遇到重大风险挑战,往往容易陷入被动,必须加强资源储备和产能储备。二要聚焦“高、新、尖”关键产业。以新智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要代表的主导产业、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干和支撑。因此,要瞄准前沿趋势,加快前瞻布局,聚力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变革。三要提升“融、聚、联”短板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基建和战略储备等关联配套产业贯通产加销、融合各方面,处于微笑曲线的顶端,构成产业生态的土壤,必须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做好产业选择基础上,要坚持一二三产融合、上中下游贯通、各区县间联动、大中小企业集合,切实加强产业规划科学引领。
二、坚持“三举措”,完善“一盘棋”的现代化产业导入和布局体制机制
重庆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结合点及国家战略腹地,要抓住国家战略叠加优势,顺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打好“三张牌”,确立招商引资战略方向、战略重点、战略部署,强化全市“一盘棋”专业招商、联动招商、精准招商,强势导入优质企业和优势产业。一要打好“战略腹地牌”。围绕战略性产业备份、战略性物资储备、战略性科技创新及“两重”“两新”等关键领域,全力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大力引进以央企为主要代表的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二要打好“东西协作牌”。精准选择若干东部发达地区,由双边政府牵头探索建立产业在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利益共享机制,变内地政府单方“偷偷摸摸挖人墙脚”为两地政府双方“正大光明腾笼换鸟”。例如,从石柱招商团队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走访的50多家企业情况看,由于用工、用能、用地等要素价格高企,没有自建厂房的阀门企业,约70%都有往内地转移的意愿,且当地政府也有此动向,如能由双边政府共同推动,效果可能会较快显现出来。三要打好“市域联动牌”。健全“一链一策”锻长补短机制,强力支持市内“链主”企业,如赛力斯、长安、川仪股份等,以“存量”带“增量”,以“头企”带“配套”,携手上下游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要充分考虑各区县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大市级统筹力度,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实现区县发展差异化和全市效应最大化。
三、坚持“三抓手”,完善“一条链”的现代化产业孵化和培育体制机制
要树牢“服务企业、培育产业”理念,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夯实产业发展底座,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优质服务,为产业培育全行业成长“一条链”发展沃土。一要做好园区产业生态。建议市上加大统筹指导帮扶力度,大力实施园区产业生态优化专项行动,设立专项资金,指定市属国企牵头,携手区县政府,引入市场力量,结合“三攻坚一盘活”改革,通过联合建园、联合保供、联合服务、利益共享等方式,迭代升级园区硬件设施、产业配套、生产服务和要素保障水平。二要设好区县产业基金。借鉴上海、合肥等地成功经验,依托渝富集团等市级平台和全市产业引导基金,采取“市级平台基金+市场平台基金+区县平台基金”相结合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全面覆盖、规模适宜的区县产业引导子基金,增强“以投带引”能力。三要建好全市产业联盟。坚持党委政府引跑、头部企业领跑、配套企业跟跑,按照“园区小协作、区县中协作、全市大协作”的思路,广泛组建产业联盟、产教融合体、创新联合体和行业协会,共享生产要素、共促主营业务、共克技术难题、共筑产业链条、共拓产品市场,促进企业抱团发展、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县联动发展。
四、坚持“三共进”,完善“一股绳”的现代化产业升级和壮大体制机制
健全多个主体联合、多类资源整合、多种业态融合、多方利益聚合的“四多四合”机制,拧成“一股绳”推动产业升级壮大。一要推进供给需求扣手拓市场。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通过公共示范、旗舰引领、首台(套)发布等方式,打造“未来生活”新场景,创造“未来工厂”新范式,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示范引领新技术新产品新消费推广应用,持续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二要推进政府市场携手强保障。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向奔赴,强化政策供给,优化经济治理,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价值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政府侧、社会侧、行业侧、企业侧“四侧”深度绑定,加强市场体系支撑、共享平台建设、标准规则引领和科教人才引育,为产业升级插上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翅膀。三要推进国企民企牵手增动能。坚持做大做强国企和扶持壮大民企同频共振,通过产销对接、资源链接、联合创新、技术共享、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国企民企深度融合,提升国企效能,增强民企信心,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市场主体,大力造就“专精特新”优质企业,构建“航母战斗群”行业企业矩阵,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五、坚持“三评定”,完善“一把尺”的现代化产业评价和优化体制机制
要建立科学的标准、规则和工具,运用“一把尺”动态、精准、客观地对全市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联动会诊,找准“病灶”、开出药方、固本培元、强身健体,有针对性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向着现代化高质量方向迭代变革跃升。一要加强行业自评。依托各行业协会特别是会长单位,通过视察调研、日常走访、召开年会等多种方式,每年度对本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评价诊断和前驱引导,更准确地掌握行业发展的薄弱点、卡脖点,更聚焦地夯实行业发展的制胜点、着力点。二要优化区县考评。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实效性、典型性发展要求,完善区县产业发展考评研判和指导辅导机制,帮助区县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找准产业发展路径、厚植产业发展底座,指引各区县更好地立足自身产业条件和比较优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精耕细作、补短锻长,持续推动产业集群成势。三要做好全市统评。由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牵头,引入三方机构,结合行业自评和区县考评情况,重点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每年对全市产业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综合系统诊断,分产业、分区域、分层级优化完善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地图,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加强政企联手、市县联动、区域联合,共同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作 者:中共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