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策略
作者: 潘晏 柏玉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进校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教育体系深度融合的形式与载体,也是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在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赋能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对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一、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发展的必要性
学校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引入非遗文化既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地方文化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和发展的需要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非遗不仅是文化延续,更是历史承载。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让学生深入领会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技艺特色,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开辟新思路、新方法。另一方面,依托系统教育和体验活动,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联系,有利于增进公众对非遗保护的认知与支持,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播发展。
(二)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2024年3月,全国“两会”中“非遗进校园”议题备受关注,会议强调将非遗融入教育体系,有助于青少年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利于落实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拓展。一方面,非遗文化涵盖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多方面,为义务教育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学校通过开设陶艺、剪纸、刺绣、传统音乐等非遗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将非遗引入校园,让城乡学生共享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均衡教育资源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三)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需要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浓厚氛围,宣传研究成果,引导青少年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非遗文化富含智慧与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锻炼创新思维,参与非遗活动时能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技艺,又促进协同合作。同时非遗文化承载着深厚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学生在了解其背后故事和精神内涵时,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非遗文化校园传承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重庆荣昌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广西钦州陶、江苏宜兴陶、云南建水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被誉为“陶瓷艺术中的瑰宝”,但在其走进校园的推进过程中却存在诸多不足。
(一)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非遗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方向模糊、任务界定含混等问题,尚未将非遗深度融入学校美育核心任务体系。同时,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疏离,学生难以体悟其现实意义与价值。经问卷调查安富中学、安富小学与荣昌区职教中心100名中小学生发现:42%反馈教学目标与任务不明;38%认为内容脱节,吸引力匮乏;20%表示师生互动缺失。如:在传授制陶工艺时,理论讲解冗长,案例与实操演示匮乏。某次课堂观察显示,教师理论讲授时长占比达80%,实操演示不足20%,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亲身体验制陶乐趣,热情与积极性难以激发。此外,教学内容多囿于传统制陶技法与历史渊源,对现代创新应用涉及甚少。据课程内容分析表明,传统技法与历史内容约占70%,现代应用仅占30%,学生难以将知识与当下生活衔接,学习兴趣与参与度随之降低。
(二)传承人与师资匮乏,专业课堂教学受限
制陶工艺复杂耗时,收益微薄,非遗后备人才储备告急,传承人与专业教师稀缺。以荣昌陶为例,调研显示,现有非遗传承人中30岁以下仅占约3%,30-40岁约34%,40-50岁约18%,50岁以上约45%,老龄化与断层问题严峻,凸显传承人与教师队伍建设对非遗传承的关键意义。荣昌陶专业教师数量有限且水平不一。据荣昌区相关学校调研,具备专业陶艺教学能力者不足30%。许多教师对荣昌陶认知浅薄,教学中难以精准传递技艺与文化内涵。因缺乏培训交流机会,教学方法与理念滞后,近70%教师过去一年未参加专业培训,无法契合现代教育需求,极大制约了荣昌陶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三)文化价值认知偏差,非遗教育成效欠缺
大众对传统文化认知差异显著,阻碍非遗价值在多元领域交流。以荣昌陶为例,外销商品集中于茶具、酒坛、花盆等传统品类,产品单一,创新不足。调研发现,传统产品占比达80%,创新产品不足20%,部分产品文化内涵缺失,难以满足多元需求。目前荣昌陶艺教育集中于3所学校,覆盖学生范围有限。其他学校多以研学基地形式组织参观学习,时间仓促,深度不足。研学效果评估显示,学生学习后对制陶工艺掌握程度仅约30%。学校开设陶艺实作教室虽有益创作展示,但对教师素养与学生参与度要求颇高。教学中,部分教师因对荣昌陶文化价值领悟不深,讲解刻板,学生缺乏引导启发,对制陶工艺与文化内涵一知半解,难以全心投入学习实践,致使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四)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校园传承发展受困
非遗文化进校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教学资源开发、师资培训、实践场地建设以及传承活动开展等方面。然而,现实中多数学校在非遗文化教育方面的资金预算极为有限。以荣昌陶进校园为例,部分学校虽有心开展系统的荣昌陶教学课程,但因资金短缺,无法购置充足的陶土、工具等教学材料,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机会不多。据统计,超过60%的学校在非遗教学材料购置上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同时,资金匮乏也使得学校难以邀请到知名的非遗传承人或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培训与指导活动,限制了师生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学习,阻碍了非遗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
(五)宣传推广渠道狭窄,社会影响力待提升
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导致其知晓度与影响力局限于校园内部或少数参与师生群体。在荣昌陶进校园的过程中,学校多采用传统的校内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宣传形式单一且覆盖面有限。在信息传播迅速的当下,缺乏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进行广泛宣传推广的意识与举措。调研发现,仅有不足30%的学校会定期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与荣昌陶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难以吸引更多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校园传承的关注与支持。此外,学校之间在非遗文化宣传推广方面缺乏交流合作,未能形成区域联动或校际联合推广的良好氛围,不利于非遗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与弘扬,也难以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良好环境。
三、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承载着民族记忆与精神价值,校园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大使命。
(一)丰富教学内容形式
一是创新情境教学。构建非遗虚拟体验空间,让学生沉浸式感受荣昌陶制作场景与历史文化。设立校园非遗创意集市,组织学生以荣昌陶为主题创作并销售作品,增强实践与互动。开展荣昌陶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如结合历史、美术、语文等学科知识创作陶文化故事集。
二是多元整合资源。邀请年轻陶艺家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授课,带来不同风格教学。制作荣昌陶微动漫教学短片,以趣味动画形式讲解制陶要点。开发线上荣昌陶教学游戏,通过游戏关卡设置让学生掌握制陶知识。
三是设计个性路径。依据学生兴趣与基础,提供传统工艺探究、现代陶艺创新等不同学习模块。设立荣昌陶学习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给予个性化反馈与奖励。组织荣昌陶学习小组,由学生自主设定主题与任务,教师提供指导与资源支持。
(二)强化师资人才培养
一是搭建传承梯队。设立非遗传承奖学金,鼓励学生投身荣昌陶传承,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后备力量。建立非遗传承师徒制网络平台,促进传承人与爱好者远程交流学习。与高校合作开设非遗传承定向班,毕业后直接充实到师资队伍。
二是提升师资能力。每年组织教师到景德镇等陶艺文化兴盛地区深度研学交流,开展荣昌陶教师教学创意大赛,以赛促教,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建立教师与陶艺大师一对一帮扶机制,快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是构建共享平台。打造非遗师资共享云课堂,优秀教师线上授课,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建立荣昌陶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案、课件、视频等,供教师免费下载使用。成立非遗教育师资联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经验分享活动。
(三)增强文化认知实践
一是深挖文化内涵。创作荣昌陶文化主题音乐剧,在校园及社区巡演,传播陶文化魅力。开设荣昌陶文化价值解读网络直播课,邀请专家学者与传承人共同讲解。出版荣昌陶文化绘本,以生动绘画形式展现陶文化历史与内涵,面向中小学生发放。
二是拓展应用场景。开展荣昌陶家庭亲子非遗体验活动,带动家庭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社区合作建立非遗文化实践站,定期组织学生与居民参与荣昌陶制作活动。定期举办荣昌陶文化交流节,邀请国内外学生与艺术家参与,提升知名度。
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建立荣昌陶文化素养测评体系,对学生文化认知与实践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将学生参与非遗文化活动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提高重视程度。设立荣昌陶文化创意奖项,对优秀作品与创意给予表彰与展示机会。
(四)加大政策激励扶持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发起荣昌陶非遗文化众筹项目,面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用于教学与传承。与企业合作开展荣昌陶定制产品项目,企业资助并获得专属定制产品。申请政府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校园非遗文化建设。
二是高效利用资金。优先保障教学材料与师资培训资金,根据实际需求制定预算分配方案。开展资金使用效益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资金使用策略。
三是置换合作资源。与艺术机构开展场地与设备置换合作,学校提供场地,艺术机构提供教学设备。与文化企业进行人才与技术置换,企业派技术人员指导,学校输送优秀学生实习。与媒体进行宣传资源置换,媒体为非遗活动宣传,学校提供文化素材与活动参与机会。
(五)拓宽宣传推广渠道
一是开展创意宣传。举办荣昌陶抖音短视频挑战赛,设置丰厚奖品,鼓励师生与社会人士参与。开发荣昌陶校园VR虚拟宣传馆,通过手机即可线上参观体验。制作荣昌陶微信表情包,在社交网络传播,提升文化亲和力。
二是强化社区联动。建立校际非遗文化宣传联盟,联合开展主题宣传周活动,扩大覆盖面。在社区设立非遗文化展示角,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荣昌陶文化公益讲座与体验活动,展示荣昌陶学生作品,加强互动与交流。
三是文旅融合推广。举办荣昌陶文化旅游节,开发荣昌陶非遗研学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参观体验。将旅游活动与非遗教育宣传相结合,与旅游景区合作设立荣昌陶文化体验区,由学生担任志愿者讲解与指导,提升影响力。
作者单位:潘 晏,三峡大学非遗研究中心
柏玉凤,重庆市荣昌中学校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