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重塑的问题与改进路径
作者: 罗登才近年来,四川省和重庆市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5年发展目标,以“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呈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为指引,携手全力加码提速,推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链体系。但现阶段,成渝两地的产业结构趋同,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等细分产业呈现较为明显的同质化竞争发展趋势。据公开资料显示,成渝两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营收位于四川、重庆前15的产业中,有13个产业重叠。为进一步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双城经济圈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版图中的位置明显提升,亟待成渝两地打破现有产业发展格局,重塑产业区域规划,实现成渝两地协同飞跃。
一、成渝地区产业链现状分析
(一)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高
据公开分析数据显示,成渝两地在2013—2018年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9。虽然经过近几年成渝两地产业协作,但产业结构系数依然高达0.96,仍处于高同质化状态。根据成渝两地“十四五”规划来看,2025年两地产业结构趋同,成都提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软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能源环保装备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重庆提出万亿级电子信息、5000亿级汽车、3000亿级装备、6000亿级材料、5000亿级特色消费品、千亿级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由此来看,成渝两地产业结构同质将长期存在。
(二)科创资源存在明显短板
当前,成渝地区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在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生态集群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创新资本投入偏低,2021年,重庆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2.16%,低于全国强度0.28个百分点,同期北京为6.53%、上海为4.21%、广东为3.22%。“双一流”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数量均显著低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大约仅为后者的1/4到1/3,两院院士数量仅为京津冀的9.6%、长三角的19.8%(数据来源:《科技中国》2022年第11期)。重庆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较少,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三)要素资源存在溢出不均
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核强,中心塌陷”的情况相对明显,成都和重庆两地资本、劳动力、创新要素不断富集,使其发展普遍快于中部、东北部、南部等地区,形成较为明显的“凹”字形发展结构。基于成渝地区各城市近十年综合实力演变趋势来看,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一是以成都、绵阳、宜宾等地和重庆主城九区等地形成的双向溢出板块;二是以泸州、达州等地和涪陵、江津、万州等地形成的受益与溢出相对均衡板块;三是以城口、丰都、巫溪等地形成的净受益板块。
(四)高新技术附加值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成渝两地深入融合发展,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但因两地仍存在不少高新技术产业处于全球垂直产业分工中低端环节,缺少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高端品牌等以高附加值为核心的高端环节,导致两地产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如重庆生产的汽车多集中在中低端车型,而近两年打造的中高端车型如阿维塔、长安深蓝、赛力斯问界等产品面对市场竞争承压较大,月销量差强人意。电子信息产业也多数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主要以组装、零部件生产等中低端加工环节为主,其IC设计、晶圆制造等关键技术环节仍被国外掌握。
二、产业链重塑的路径思考
鉴于当前中美贸易战略竞争、俄乌冲突以及地缘经济裂变等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因素,成渝地区产业重塑应基于应对国内外现存及潜在风险挑战为基本前提,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把握双城经济圈建设是西部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深度谋划成渝地区可主导重塑产业、有限度重塑产业和可深度重塑产业,采取差异化应对、错位协同发展。
(一)可主导重塑产业
主要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数字娱乐、摩托车等位居全国第一梯队的核心优势产业,可充分发挥其产业话语权,率先进行成渝内部整合、协同共建,推动可主导产业不仅“大”而且“强”。
(二)有限度重塑产业
主要以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电池、再生资源、消费品等极具区域话语权的产业,可充分发挥产业区域韧性、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切实提高产业链条整体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推动有限度重塑产业不仅“行”而且“能”。
(三)可深度重塑产业
主要以医药器械、卫生防护、家居家具制造、服装服饰等为主的传统制造产业,可进行“跨界、生态链、数字化”等多样路径整合升级,大力延伸产业产品类型,推动可深度重塑产业不仅“优”而且“美”。
三、成渝地区产业链重塑的对策建议
在产业重塑中,应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具体来看,应从制度供给、生态链打造、要素保障、新兴产业四个方面构筑成渝地区产业链新优势、新蓝图。
(一)以制度供给作为产业链重塑的重要“供氧补给”
一是全面推进“一体化”发展。高标准协同谋划产业发展规划、路径、任务清单和重大项目清单,以顶层设计保障有效“供氧”,做到统一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产业链条空间、统一配套扶持措施、统一开发重要科创平台等。二是积极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盘棋”的视角,打破行政壁垒,推动跨越行政单位的高能级产业集群构建,发挥“1+1>2”的互补优势。实施区域产业错位发展、有序竞争,促进产业高效分工、双向转移。三是破解行政阻隔。在实现数据共享、成渝通办的基础之上,聚焦体制机制、要素培育、企业主体和产业发展多个层面协同优化产业环境,充分调动两地不同部门、不同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共建共享。
(二)以生态打造作为产业链重塑的重要“水能补给”
一是推动“五链”融合。坚持以产业生态圈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方向,以科技牵引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促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二是着力构建闭环生态。鼓励同类中小微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资本运作等方式进行整合重组,推动各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互补,努力打造从原材料到精深加工、再到终端产品及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式生态圈”,实现区域内“喜结良缘”。三是加快特色化差异化生态打造。精细化布局成渝两地未重叠的酒、饮料、精制茶及食品制造业、文创产业等细分产业领域,着力深挖如“大足—安岳石窟文旅产业”“遂宁—潼南9地柠檬产业”等特色生态链条,全力破解产业结构雷同、同质竞争严重等问题。
(三)以要素保障作为产业链重塑的重要“能量补给”
一是凝聚合力保障发展要素。强有力的要素供给是一个区域产业链重塑的重要势能,成渝两地各产业链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全力保障组织、制度、土地、人才、资金、政策、技术、数据等要素供给,坚持要素跟着产业链“动”。二是以简政提要素保障效能。坚持以高水平要素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行“项目手续跑一趟、园区专员服务一条龙、提前介入一键通、政策兑现一会制”等极简审批流程,全力推动要素保障效能提升。三是与时俱进实时新增要素。在产业链条的纵深发展中,技术不断提升、产业新形态不断涌现,各类产业要素也会发生深刻变化,要素供给也应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如“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则需要较为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作为保障。
(四)以新兴产业作为产业链重塑的重要“医疗补给”
一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成渝两地“唯一性”的资源、产业,共同规划好、培育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如重庆的“锶、钡”等和四川的“钒、钛、锂”等在全国储量位居首位的矿产资源关联产业,牢牢把握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二是狠抓新赛道关键技术攻关。整合成渝两地优势,围绕新赛道产业和重点产业,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专家团队资源合力攻关,在高端芯片、重大装备、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攻克一批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链安全、自主的发展新高地。三是以新旧动能转换促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带动传统产业积极拥抱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全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迈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无限动力。
作者:重庆市双桥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钟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