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荔枝产业品牌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 高祈祈 杨学儒 齐文娥
摘 要:在全球农业多元化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特色水果产业的品牌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基于实地调研与大数据文本抓取与识别,从产业发展、品牌现状、问题及成因等维度描绘了荔枝品牌建设的全景。目前,荔枝产业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和总产值上持续增长,但品牌建设仍面临挑战,如品牌定位模糊、政策体系不健全、营销服务不完善、品牌管理保护机制薄弱及品牌文化情感缺失等。为此,提出政策建议:强化政策与技术支撑、完善品牌管理保护、激发建设主体活力、推动销售渠道多元化、深化品牌文化挖掘与传播等,以促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农业品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荔枝产业;品牌建设;市场竞争力;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5)01-0013-08
一、引言
在全球农业产业多元化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特色水果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牌化建设日益成为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路径[1]。荔枝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独具特色的时令水果,不仅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更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与历史传承[2]。然而,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与品牌需求,如何有效推进荔枝品牌建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荔枝品牌建设展开,涉及产业发展概况、品牌发展情况、突出问题及成因等多个维度,在充分反映品牌建设共性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展现本行业品牌建设的特殊性。同时,通过对建设荔枝品牌主体详实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清晰地勾勒出本行业品牌建设的整体图景,并分类探讨不同品类品牌建设的具体情况,对荔枝产业品牌建设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品牌发展现状
(一)品牌分布情况
通过对荔枝产业地理标志产品、商标网公示信息、品牌网水果栏目的全面检索,以及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的查找补充,厘清了荔枝品牌在全国各省份的分布情况,见表1。荔枝产业的相关品牌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华南地区,其次分布于福建、云南、四川等地。
目前荔枝品牌分别有:地理标志品牌(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核准的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地域品牌(由政府部门、合作社经营的地域性商标品牌)、商业品牌(由公司等市场主体或社会团体经营的商业品牌)。各省份荔枝品牌统计显示,广东的荔枝品牌数量最多,共139个(含地理标志品牌18个、地域品牌15个、商业品牌106个),海南24个,广西21个,全国总计253个。
从全国区域分布特征来看,荔枝品牌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和海南三大主产区。因此,本研究选取上述三个省份的涉农企业作为重点调查对象,系统考察其品牌产品的生产、营销及发展等关键要素。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共选取25家涉农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地域分布具体表现为:广东省7家、广西壮族自治区15家、海南省2家,此外还包括福建省1家作为参照样本。所有样本企业均从事荔枝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确保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二)品牌产品生产情况
1.产品数量及品质情况
对涉农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企业品牌产品平均产量为638.4吨,产量范围从0至6000吨不等。产量分布上,50%的企业低于100吨,30%介于100~999吨,20%达到1000吨及以上。6家企业品牌产品占总产品比例低于50%,6家为50%—89%,8家达到90%及以上。在产量变化趋势上,85%的企业报告产量增加,仅15%保持不变。就品质评价而言,5%的企业对自己企业使用品牌产品的品质认为一般,45%认为品质好,50%认为品质非常好;95%的企业表示近三年来品质有所改善,仅5%保持不变。数据表明,品牌产品生产与使用正逐步增加,在总产量中占重要地位,且市场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上升。同时,企业对品牌产品品质持积极态度,显示其在生产过程中持续改进并重视产品质量。
2.标准化生产情况
在企业标准化生产领域,绝大多数(95%)企业遵循了各类正式标准(包括国家、行业、地方、团体及企业标准),仅5%企业缺乏正式标准。具体而言,遵循各标准的企业数量分别为:国家标准7家,行业标准8家,地方标准4家,团体标准2家,企业标准5家。相较于非品牌产品,品牌产品在多个维度展现出差异性,涉及品类、生产标准、品质、包装、定价及销售渠道。其中,4家企业指出品类差异,7家在生产标准上有所不同,9家强调品质差异,4家提及包装差异,7家在定价上各异,7家在销售渠道上存在区别。
(三)品牌产品销售情况
1.市场定位与价格策略
企业全产品平均售价主要集中于每500克30元以下,其中品牌产品均价略高于普通产品,占比60%。2020—2023年,品牌产品的价格趋势与企业产品相似:45%的企业产品价格上涨,50%的企业产品价格持平,只有5%的企业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在品牌溢价方面:65%的企业报告品牌产品存在溢价,平均溢价19.85%,其中35%的企业溢价低于20%,20%的企业溢价20%—39%,10%的企业溢价达到40%及以上,另有35%企业无溢价现象。数据结果表明,品牌产品的市场定位和价格策略在不同企业间存在差异,但整体上看,大多数企业的品牌产品定价较为亲民,且在近年来价格保持稳定或上涨。同时,品牌溢价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通过品牌实现价格上的优势。
2.销售渠道
目前,55%(11家)的企业采用单一销售渠道,显示部分企业对特定渠道的偏好:30%(6家)的企业依赖传统经销商,10%(2家)的企业侧重自营渠道,15%(3家)的企业则专注于自营电商平台。相比之下,45%(9家)的企业采用组合销售渠道,以多元化策略扩大市场覆盖:5%(1家)的企业结合商超与传统经销商,10%(2家)的企业融合商超与自营电商,15%(3家)的企业整合传统经销商与自营电商,另有1家企业结合自营电商与自营渠道,10%(2家)的企业则采用传统经销商、自营电商与自营渠道的全渠道策略。
针对商超渠道企业,其产品销售以省外市场为主导(90%平均销售比例),省内市场及出口份额较低(分别为10%与0%),品牌产品表现类似,表明其省外市场竞争力较强,而省内及出口竞争力不足。对于传统经销商渠道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省内20.17%、省外45.58%)及出口(1.42%)均有覆盖,品牌产品亦呈相似分布,显示出其在国内及出口市场的综合竞争力较强。自营电商渠道企业产品省内(27.35%)与省外(47.17%)市场均有分布,但无出口,品牌产品在省内外市场平分秋色(约40%),表明其在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但国际市场竞争力或较弱。自营渠道销售企业产品主要覆盖省内(28%)与省外(52%)市场,无出口,品牌产品与整体销售模式一致,显示其在国内外市场中,省外市场竞争力相对更强。
3.销售绩效
数据结果也揭示了不同销售渠道下企业销售绩效的特征。涉商超渠道企业的销售量和销售金额主要集中于100吨及100万元以下,占比均为66.67%,表明其规模相对较小。涉传统经销商渠道企业的销售量和销售金额分布较为均衡,覆盖不同市场规模,其中100吨以下及100万元以下的占比均为41.67%,但品牌产品在100吨及100万元以下的占比略高于整体,分别为66.66%和50%。涉自营电商渠道企业的销售量主要集中于100吨以下(90.91%),而销售金额分布较广,100万元以下占45.46%。涉自营渠道企业的销售量和销售金额亦主要集中于100吨以下,但销售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占比较大(60%)。进一步对比显示,涉商超渠道企业的平均销售量最高(513.33吨),其次是涉传统经销商渠道企业(487.5吨),涉自营电商渠道企业最低(45.27吨)。而平均销售金额方面,涉自营渠道企业最高(989.8万元),其次是涉传统经销商渠道企业(787.42万元),涉商超渠道企业最低(546.67万元)。
(四)品牌主体发展及培育情况
1.品牌主体类型及其发展
涉农企业品牌使用呈现多样性,55%采用自有品牌,10%选择授权品牌,10%兼具两者,显示品牌策略灵活性;25%未使用品牌,反映品牌战略观望态度。在使用品牌的企业中,企业品牌使用占53.33%,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组合占三分之一,产业品牌使用较少。品牌培育策略上,60%采用单一品牌策略,即仅使用企业品牌(53.33%)或产业品牌(6.67%);40%采用组合品牌策略,即同时使用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33.33%),或企业品牌和产业品牌(66.7%)。企业在品牌培育类型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企业在市场定位、资源能力和战略目标上的不同考量。
2.品牌主体构成及培育模式
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品牌建设主要参与者,占比分别为65%和55%,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次之,反映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总体趋势。部分企业通过合作开发区域特色产品创新品牌培育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荔枝种植户中,获得品质认证的比例较低(占比13.67%)。有4.5%的农户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30.8%户获得了绿色产品认证,48.7%户获得了达标合格产品认证,16%户获得了地理标志认证产品。超过90%的农户认为品牌使用对荔枝销售有帮助,但使用品牌农户比例较低(仅为15.68%)。但在未使用品牌农户中,近半表示愿意使用品牌,显示品牌认知度提升。
目前,在荔枝种植户中,使用品牌的农户比例还较低,品牌建设在行业领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但在使用品牌的农户中,62.8%的农户认为品牌对销售有较大帮助,即品牌在农产品销售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在没有使用品牌的农户中,有近一半的农户表示“比较想要”或“非常想”使用品牌,表明目前农户对品牌的认知和接受度在不断提高。
(五)品牌政策及实施情况
1.农业品牌建设政策梳理
通过对农业农村部、各省份农业农村厅、相关政府部门涉及荔枝品牌建设的政策检索,梳理得出了近年来的主要支持政策及其重点。针对荔枝产业的品牌建设策略,专门性政策较少,主要集中于农业品牌建设的大方针、政策及意见。具体的,已发布关于农业品牌建设的政策集中体现在顶层设计、专项政策、管理机制、培育举措四种类型,以宏观性指导文件为主,落地性实践文件为辅。涉荔枝品牌建设的政策文件总体上仍然较为稀缺,对有效支持、指导与规范该产业的品牌培育与建设帮助有限。
2.品牌政策实施情况
目前,50%的企业对农业品牌建设政策有所认知;30%的企业认知程度一般,另有20%的企业表示知之甚少或完全不了解。这表明,尽管政策宣传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显著比例的企业对政策了解不足,亟需强化政策宣传、阐释及培训工作,尤其针对认知度较低的企业群体。80%的企业认为相关政策对其经营策略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30%认为影响较大,另30%认为有一定影响,20%认为影响较轻;而20%的企业则表示政策影响甚微。总体来看,政策对企业经营策略的影响程度呈现差异化。
在各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中,多数领域得分集中在“好”与“非常好”(均分>3.65/5),彰显政策多方面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带动农户增收的政策得分最高(均分4.35),品牌营销推广次之(均分3.95),均显著提升了相应领域成效。产业基础、农产品流通、品牌文化挖掘与赋能、农产品销售等政策亦获企业认可(均分≥3.7)。尽管品牌管理与保护、品牌主体培育、品牌数字化发展得分略低(均分≥3.65),但仍体现正面效应。综上,虽大部分政策效果获认可,但品牌管理与保护、品牌主体培育等仍有提升空间,需强化相关支持。此外绝大多数企业(60%)表示政策对其有实质性帮助(25%获较大帮助,35%获一定帮助),30%企业认为帮助有限,另有10%企业表示基本未受益。因此,政策对企业提供的帮助和支持程度存在显著影响作用,但在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反映了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