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农文旅融合的历史进程、动力机制及协同机理研究
作者: 孙润艳 黄振健摘 要:
农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农业、文化和旅游三大产业的相互关联和互动,其动力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它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和力量,协同推动农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本研究从广州市自20世纪80年代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历程着眼,依托其近50年的发展脉络对其在市场驱动、资源禀赋驱动、技术驱动、政府驱动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等方面的协同机理以年度案例的形式进行剖析,以期为其他地市的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文旅融合;历史进程;动力机制;协同机理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4)01-0046-05
一、引言
农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新型发展模式,它符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也顺应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村容村貌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又因其丰富的农业资源、乡土文化、民族风俗、饮食文化等文化资源,具备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期基础,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不断兴起,农村成为城镇居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农文旅融合可通过农业、文创和旅游业的结合,充分释放土地、资金、人才等乡村振兴关键要素的活力,从而创造“1+1+1>3”的效果;其次,农文旅融合有利于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它也注重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使每个村落的独特历史和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灵魂,有助于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村民的文化自信[1-5];再次,农文旅融合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效益。通过整合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可以推出更多具有特色、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最后,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乡村风貌的整治,有助于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此,我国也密集出台了农文旅相关政策,对农文旅融合发展进行指导,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均强调了农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和目标,同时在土地政策和财税政策中予以支持[7-9]。农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农业、文化和旅游三大产业的相互关联和互动,其动力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它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和力量,共同推动农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为深入探究农文旅融合的动力机制及协同机理,本研究以广州市农文旅融合的发展历程为脉络,系统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农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二、广州市农文旅融合的发展历程及动力机制
(一)20世纪80年代
广州农文旅融合的兴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主要形式为农民借助自家种植园开展简单的观光、采摘、品尝为主,还有部分国营农场依靠现有的森林公园举办一些简单的农家乐项目,主要是以自发性为主,政府并未进行过多的引导,观光休闲农业知名度不高,服务范围也仅限于当地或周边地区。该阶段属于广州市农文旅融合的萌芽阶段,其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20世纪90年代
1.荔枝节为标志的政府推动农文旅功能拓展
20世纪80年代,深圳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农业,深圳是岭南荔枝的主产地之一,“南山荔枝”更是美名远扬,1988年深圳荔枝种植面积达9万多亩。每到荔枝成熟的时节,很多深圳人都会邀请香港、澳门以及国外的亲朋好友一起来品尝荔枝。为提升深圳经济特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加深文化交流,1988年2月22日,深圳市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建立“深圳荔枝节”的通知》,借助民间早有的“啖荔”风俗,把荔枝节的时间定在每年6月28日到7月8日这个品尝“桂味”和“糯米糍”两种荔枝最好的时段。1988年6月28日,“深圳荔枝节”盛大开幕,以品尝荔枝为媒,“深圳荔枝节”主要开展商品展销、工业引进洽谈、科技交流、贸易交往、文化体育等活动,首届“深圳荔枝节”吸引中外宾客达20万人。
借鉴“深圳荔枝节”成功经验,1992年7月13日,从化首届荔枝节开幕,期间举行竣工或奠基仪式的项目有38个,全县签订项目合同合同总额6.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48亿美元;1993年第二届荔枝节,77个项目剪彩、奠基或签订招商合同和协议;1995年,第四届荔枝节,30个项目相继剪彩或奠基,包括自来水厂、变电站等。
在该阶段,政府逐步推动农业和文化项目的功能拓展,主要面向欧洲、香港、澳门等地,间接促进了农业功能拓展、文化宣传,旅游项目拓展较少,其主要动力机制为政府驱动。
2.景点化农文旅项目分批建成拓展农文旅功能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州市逐步建成了部分规模较大、旅游服务功能较为齐全、综合配套设施比较强的项目,如海珠区瀛洲生态公园、番禺化龙农业大观园、番禺横沥农庄、番禺亲亲农庄等,其主要特色为岭南风格、花卉观赏、农家乐、科普教育等。如瀛洲生态公园主要以岭南特色为主,公园总面积142公顷,公园依傍珠江南航道,连接华南快速干线。公园范围内河涌纵横交错,蟛蜞洞穴星罗棋布。盛产各种岭南名果,其中以石硖龙眼、红果杨桃、鸡心黄皮等最盛名。生态环境条件良好。 公园第一期建设巧妙结合当地条件,运用有特色的造园手法,体现乡土风情,取得溪涌野趣、花果留香的田园风光效果,使良好的生态环境得以保存。公园第一期工程规划于九八年初审定,工程建设于九八年六月进入设计、七月进入施工阶段,并于九八年底竣工。
在该阶段,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消费升级,城市居民对于农业、文化和旅游的综合性需求日益增长。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对农业观光、乡村体验、文化探秘等方面的兴趣,还体现在对高品质、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追求。因此,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游客体验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政府逐步开始对农文旅融合进行了前期探索,借助于各地独特的农业资源、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融合产品。
3.观光休闲农业列为广州市主导产业
1998年,广州市委市政府认为:广州市农业发展已开始进入一个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新阶段,正逐步推进三个方面的转变:在生产目标上从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在产业联系上从产、加、销分散经营向贸工农一体化转变;在发展阶段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此背景下,成立了“广州市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问题”专题调研课题组,最终形成出台了《加快广州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意见》,在文件中首次提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重点发展蔬菜业、林果业、花卉园艺业、畜牧业(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家禽、奶牛为主)、海洋和淡水养殖业、种子种苗产业和观光休闲农业7大主导产业,并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把7大主导产业培育成广州市农业的优势产业。
在此阶段,农文旅融合发展正式由市场驱动、资源禀赋驱动向政府驱动的关键阶段。
(三)21世纪前10年
1.各区农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自《加快广州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意见》印发实施后,广州市农文旅融合蓬勃发展。2006年广州市林业局加大了花都王子山森林公园、从化吕田镇陈禾洞自然保护区、从化温泉自然保护区、增城派潭镇的大封门森林公园、增城正果镇的白江湖森林公园等项目资金投入,形成了北部以森林浴场、温泉浴场、环湖环岛森林游为中心,东部以大封门森林公园为龙头的“一山(大封门)、一水(增江河)、一果(荔枝)、一仙人(何仙姑)、一风情(畲族村)森林生态旅游廊道。王子山森林公园自2005年国庆节开放至2006年,共吸引游客达12万人次;何仙姑景区国庆节期间,接待游客2万多人,2006年共接待游客13万多人,同比增长11%;。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仅2006年国庆期间就吸引游客超过5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200多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007年,小楼、正果镇规划建设了何仙姑旅游风景区、“小楼人家”生态乡村旅游区、湖心岛农业生态园区,梯面镇引进“南湖国旅”合作开发王子山旅游资源,温泉镇开展温泉风景区的整治改造,重塑温泉风景区的新形象,打造广州北部生态旅游新亮点。2008年,派潭镇在重点抓好白水寨景区灾后修复和锦绣温泉城建设的同时,投入1400多万元建成25千米休闲自行车道和18千米生态景观林带,有效整合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新的生态旅游产业带,建成20万平方米白水寨乡村生态公园,将特色实体公园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美化镇容村貌,优化发展大环境,为白水仙瀑等重点景点景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互补、促进作用。温泉镇全力打造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生、高端商住于一体的“中国温泉之都”。梯面、温泉、派潭镇荣膺省旅游特色镇称号;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同比增长33%,营业收入3000多万元,仅“十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超过17万人;正果镇湖心岛农业生态园区、吕田镇响水峡生态旅游景区于国庆前开张,首个黄金周迎来了过万名游客。此外,梯面、温泉、吕田镇还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房地产业和生态工业,壮大镇域经济。
2.政策支撑引导
2009年,广州市社科院调研后形成了《加快发展广州乡村旅游的建议》,市农业局形成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意见》(穗农〔2009〕1号),并制订了《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方案》,由市委办公厅下发各有关部门贯彻执行。2009年,广州市把“发展度假式乡村休闲旅游”列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一项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列为年内的重点工作,印发了相关工作方案,明确了部门职责,形成合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把北部山区列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市旅游局完成了《加快推进广州东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采取9项措施推进东北部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并拨款120万元建设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和旅游配套设施,开展了穗台乡村旅游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市农业局拟订了广州市农家乐评星标准,在景点、景区环境整治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扶持,拨款500万元用于温泉、小楼镇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推进广州市乡村旅游发展。
2010年为更好的促进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市农业局制定了《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评定办法》,对市行政区划范围内具有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基础的行政村进行评定,评出了番禺区大稳村、大岭村、蔡边一村,从化市溪头村、宣星村、光辉村,增城市莲塘村、西境村,花都区红山村、铁山村,白云区大田村、南沙区沙尾二村等12条行政村作为第一批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是年7月份,在增城市西境村举行了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授牌仪式,对第一批12条示范村进行授牌。是年10月-12月,市农业局根据《广州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研究草拟了《广州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向各有关单位争取意见,经市法制办审定后发布实施。
在该阶段,政府驱动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这些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方面,旨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文旅融合领域。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文旅融合项目的监管和服务,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
(四)2011年至今
2011年,对广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内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评定出从化市田心农家乐、南沙区永乐农庄、番禺区茂德公草堂等56家广州市星级农家乐(其中四星级7家, 三星级11家, 二星级26家,一星级12家,五星级空缺)。2012年,根据《广州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地方行业标准和《广州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继续对广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内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评定出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人和缘然庄、钟落潭浅水湾农庄、钟落潭新好景农庄、花都区炭步家乡渔村等22家企业为广州市第二批星级农家乐(其中三星级8家, 二星级9家,一星级5家)。为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广州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广州市农业局在制定了《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评定办法》的基础上,又研究制定了《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评定指南》和《广州市特色农庄评定指南》。2014年,在制定《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评定办法》、《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广州市特色农庄评定指南》、《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评定指南》的基础上,市农业局与市财政局一起又出台《广州市2015年观光休闲农业发展项目专项资金实施方案》。广州市农业局组织各有关单位参与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评选活动,其中广州天适有机悠乐公司荣获2014全国休闲农业“景观创意”银奖;白云区寮采村被认定为“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现代新村”。根据《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评定办法》,在广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内对休闲农业村进行评定,评定出25条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2015年,广州市财政安排600万元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白云区钟落潭镇寮采村、人和镇方石村、太和镇北村、南沙区大岗镇庙贝村等11个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以及从化宝趣玫瑰世界等1个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进行了扶持。随后,系列密集政策和措施的出台推动了广州市农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