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现代化视域下农文旅康融合集聚发展路径模式研究
作者: 刘少和高浩杰 郑嘉敏摘 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提出,乡村现代化被提上日程,而乡村现代化首先是产业现代化。因此,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通过旅游休闲,推动农文旅康融合集聚发展成为乡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框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系统分析,发现通过农业价值链延伸融合、农文旅康空间集聚组合、农文旅康行业产业系统耦合、现代科技渗透融合、IP品牌及产业平台整合,形成场馆景区观光模式、游憩园区休闲模式、主题乐园创意模式、田园或乡村康养度假综合体模式、融合集聚区/带共同体模式,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从而促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现代化;产业融合集聚;路径模式;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4)01-0040-06
一、前言
自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中共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以来,乡村现代化被提上日程。中国乡村经历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领导的“乡建运动”,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领导的“新生活运动”,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直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才有可能利用工业化、城市化成果反哺农业、乡村,可以说乡村现代化才有了可能。但乡村现代化关键还是产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因此,如何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下市民的文化旅游休闲需求,推动农文旅康融创集聚发展成为乡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进而促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
二、农文旅康融合集聚研究综述
产业融合(Industry Convergence)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重组,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国外一二三产融合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研究也深入。20世纪70年代国外大量学者开始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如日韩“六次产业化”[1],美国农业现代化、商品化,法国政府引导农业发展策略,荷兰“农业全产业链”等,并逐步延伸到工业、服务业领域产业融合研究,如计算机业、出版印刷业与广播电视通讯业融合研究[2],从而推动各国依据本国国情发展适宜本国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国外有关产业融合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产业融合内涵研究,如产业融合即知识、技术、市场模糊[3],技术融合[4],知识、技术、应用、产业融合[5]以及产业共享共同利益,并涉及产业间及产业内融合,程度高低不一[6]。二是产业融合模式研究,如融合前后的研发[7]、创新[8]、联盟模式[9]以及融合技术模式,如互联网与IP协议[10]、产业结构模式[11]。三是相关产业融合研究,如农业融合(英国综合农业、意大利合作社农业、以色列农旅融合、泰国精准农业等)、工业融合(美、德服务拉动与工业4.0技术推动等)、服务业融合(产业的服务延伸、服务特别是体验服务的产业附加等)。
国内有关产业融合研究刚刚起步,但也对产业融合的概念[12]、类型[13-15]、动力[16-17]以及效应、特征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其中,在农文旅康融合方面,主要集中在农旅融合[18]、茶旅融合[19]等方面,缺乏对农文旅康深度融合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农业产业链(农业种养、加工、服务)、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康养与文旅康深度融合的系统研究。
如上所述,国内外学界在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文旅融合、产文旅融合、农文旅融合研究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为本选题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已有研究还存在可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空间,包括农文旅康融合理论、动力、模式、路径等方面,本选题研究正是围绕这些而展开。
三、广州农文旅康融合集聚发展态势
中国式现代化的难点在乡村现代化,乡村现代化的重点在乡村产业现代化,产业规模化、产业特色化特别是农文旅康融合体验化为乡村产业现代化、乡村富裕的两条基本途径,可以推动乡村集聚提升城镇化(集聚提升类村庄)、城乡融合休闲化(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文旅化(特色保护类村庄)、迁移复绿农庄化(搬迁撤并类村庄),从而推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化及所引致的逆城市化,加上2003年非典疫情、2019—2023新冠疫情后压力调适需求增强、整体健康意识觉醒,以及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文旅融合发展政策,2020年中共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乡村产业特别是农文旅康融合集聚发展成为趋势,乡村产业发展从单一农业发展走向农旅、文旅融合升级,再到农文旅、农文旅康深度融合升级,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走向创意农业、康养农业,再到综合产业,形成乡村休闲大产业,2023年《广东“十四五”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出炉,就反映了这一趋势。
作为中国一线城市,广州工商业、城市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市民对逃离城市、亲近自然、参与农业、体验乡村的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需求旺盛。纵观广州农文旅康融合发展历程,基本上经过了基于农旅融合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期,基于农文旅融合的休闲创意农业与乡村休闲体验期,以及基于农文旅康融合的未来生态有机休闲农业与乡村康养度假期。
20世纪90年代末,番禺新垦镇首先推出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番禺横沥旅游农庄;同时海珠区万亩果园观光采摘出现,广州观光农业旅游初步兴起,这是广州市农业作为观光休闲资源开发为旅游项目之始,为农旅融合的初级阶段。
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众休闲、大众旅游兴起特别是2003年非典后亲近自然的健康意识初步唤醒,以及农旅融合特别是2018年文旅融合政策要求,人们不再局限于旅游观光,希望全身心休闲体验,这样使乡村及农业休闲化、创意化发展成为时尚,进入农文旅融合发展阶段,“广东省旅游特色镇”“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广东省旅游名镇名村”,广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就体现了这一趋势。
随着2018年广州乡村振兴展开对乡村民宿度假康养的需求,特别是2019—2023年新冠疫情对市民健康意识的进一步唤醒,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即将来临,基于农文旅康融合创新的生态有机休闲农业与乡村康养度假发展渐成趋势,引领广州市乡村振兴及乡村现代化发展,如以花都区(北部、西部)、白云区(北部)、从化区、黄埔区(北部)、增城区(北部)的山区生态有机休闲农业与乡村康养度假,以及番禺区(南部)、南沙区的珠三角沙田水乡休闲农业与农庄康养度假发展,其中2018年《广州乡村民宿发展指导意见与细则》的编制,“旅游+康养”发展模式的推进,从化温泉养生谷、香江健康山谷、神农草堂等系列康养旅游产品的推出,南沙区被评为首批国家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等,就初步展现了广州未来农文旅康融合集聚发展趋向。
四、农文旅康融合集聚发展路径
“农”可以理解为农业,从狭义看主要指种植业;从广义看,还包含了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渔、副五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因此,农文旅康融合集聚,实际上包含了农林牧渔副与文化业、旅游业、康养业的融合创新、融合集聚乃至集群发展。如果从“三农”角度(泛义)看,还涉及农村、农民,即农村、农民也可以成为文化业、旅游业、康养业资源,形成农文旅康融合。其融合集聚发展主要包括五大基本路径:
(一)农业价值链延伸融合
农业价值产生环节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价值链较短,增值有限,可以通过服务延伸特别是休闲体验服务延伸增加附加值。一方面,需要从这些环节延伸出体验服务产品,如基于种养的农业公园、基于加工/仓储/物流的休闲产业园、基于销售的体验场馆、节事活动等;另一方面,需要基于农业资源环境配套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康体养生业态,如农家乐餐馆、农庄住宿、田野骑行步行、景区点、购物点、娱乐项目、研学项目、康养项目、休闲体育、手工创意等,从而在农业+观光/休闲/文创/度假基础上产生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延伸出农业新业态,一般统称为“休闲农业”(台湾将融入了观光、休闲、创意、度假有关的农业,统称为“休闲农业”,图1)。广东江门新会陈皮茶产业、英德红茶产业、潮州单枞茶产业等都是价值链延伸融合的典范;广州花都的盆景产业,从化荔枝产业,增城荔枝、乌榄、丝苗米、迟菜心产业,南沙养殖业也正在服务价值、体验价值延伸路上。
图1 农业价值链延伸融合图
(二)农文旅康空间集聚组合
依托河流、山脉所形成的地理空间,特别是流域空间(如广州市河流、河涌),基于文旅公共品牌平台、地标公用品牌平台,通过道路联动、标牌导览,促进流域内特色镇村、公共景区、旅游度假区、各类公园、休闲产业园区组合联动,形成乡村风貌带、乡村农文旅康融合产业带,进而成为乡村振兴带,并进一步结合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数字化、智慧化,形成乡村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数字空间,乃至未来元宇宙空间。例如,花都北回归线、白云环白云山及帽峰山、从化流溪河、花都/白云流溪河、增城派潭河/增江/东江、番禺沙湾水道/莲花山水道、南沙16-20涌等农文旅康融合集聚发展带。
(三)有关行业产业系统耦合
打破既有行业产业系统及部门系统边界,促进不同行业产业系统与旅游休闲系统耦合而形成合作协同发展格局,使“+旅游休闲”成为趋势。例如,基于“交通+旅游休闲”形成旅游风景道及旅游驿站,如日本、中国台湾风景道及“路之站”(驿站);基于“文博+旅游休闲”推动博物馆公园化、景区化,如广州、东莞所推动的博物馆公园化、景区化发展;基于“非遗+旅游休闲”推动非遗馆园区化、景区化,如广州、佛山所推动的非遗馆园区化、景区化发展;基于“科技+旅游休闲”推动科技科普馆公园化、景区化,如黄埔区所推动的科技科普馆研学基地化发展;基于“体育+旅游休闲”推动体育场馆公园化、景区化,如佛山的武术馆;等等。其实,农文旅康融合本质上也是乡村农业系统、乡村聚落系统、乡村文化系统、乡村旅游系统、乡村康养系统的耦合而形成观光/休闲/创意/康养农业、乡村文化景点/文化活动、乡村聚落景区、乡村康养度假区,如广州市郊区农业公园发展、传统古村落景区及村史族史馆建设、乡村非遗文化旅游节举办,以及花都、白云、从化、增城等地森林生态、农业生态康养度假特别是乡村温泉康养度假区的发展。
(四)现代科技渗透融合
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数智技术对农业、乡村的渗透对农文旅康融合集聚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首先,现代技术渗透产生了新兴农文旅康业态,如生态技术与生态旅游农业、基因技术与科技观光农业、文娱技术与乡村音乐节,以及全息投影技术与沉浸式文旅体验、3-5D技术与VR/AR/MR/XR体验馆、人工智能与文旅元宇宙+文旅数字人,等等。其次,现代技术渗透整合了农文旅康业态,构建了智慧产业平台,其中以数字乡村平台,以及未来乡村农文旅康融合产业元宇宙、数字人为代表。在这方面,广州城市现代科技需要进一步向乡村渗透,赋能数字乡村、数字体验、科创文创新业态。
(五)IP品牌及产业平台整合
充分发掘乡村文化资源,如地方文物、非遗、人物、节事、地标,通过创意IP,打造地方公共品牌(如特色村镇、公共景区品牌)+地方公用品牌(如地标产品、非遗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及服务品牌(如文创品),发展为产业(服务)平台(产文旅综合体)+纵向产业链如增城榄核产业链(种植/加工/创意手工/展销/体验——森林公园、科普基地、博物馆或非遗馆、文创体验馆、产品展销馆、美食店)+横向业态群如增城榄核公园度假业态(食、住、行、游、购、娱、教、养),从而促进业态空间集聚、上下游成链成群,形成农文旅康融合产业集聚链群;又如广州花园品牌IP(壮族+华夏族花图腾→南国花城+火红木棉→广州花园品牌IP)及花文旅康融合产业链(种植-加工-展销-体验:美食、花房、花道花车、观赏、花品、花文化娱乐、研学、花美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