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对农业现代化的动态影响研究
作者: 曹俊勇 张乐柱 韩利
摘 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为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与影响,文章首先从理论方面探讨了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机理。随后,基于农业现代化内涵从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等五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1年中国大陆31省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选取系统GMM方法和门槛效应模型进一步验证财政支农支出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动态影响及门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提升较慢,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较好,但存在地区差异,发展不够均衡;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作用具有单一门槛特征。财政支农支出水平位于第一门槛值(10.872)水平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最为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分别从加强对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力度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论为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支农路径优化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业现代化;动态影响;系统GMM模型;门槛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4)02-0004-11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党中央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并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三农发展的重要任务。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了乡村振兴工作,并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农业现代化成为我国未来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然而,我国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质量效益不高和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这导致社会资本对农业投资不足,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至关重要。2022年,财政部在《2022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中明确表示,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落实国家对三农的区域战略,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国家众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如何?财政支农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是否存在动态影响?因此,研究分析财政支农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于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环境,推动农业现代化。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曹万鹏等,2017),加大财政对农业生产与农村救济费的投入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Chen et al.,2008)。此外,财政对农业数字化的支持可以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聚集(张太宇、王燕红,2021),提高粮食产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蒋团标、罗琳,2021);第二,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升。Fan & Pardey(1997)研究指出财政涉农支出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经济增长和改善农民收入。王亚芬等(2015)分析得出中国财政支农力度在不断增大、财政支农总量在不断上升,支出形式与支援目标也比较多元,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提高农业产出与农民收入。随后李倩、杜江(2020)以重庆地区为样本数据,将金融发展与财政支农相结合研究了其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再次验证了财政支农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正向作用关系;第三,财政支农支出有利于农业技术进步。高康、何蒲明(2021)采用固定效应与门限模型进一步验证了财政支农与农业技术进步之间的影响,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并不能持续提高农业技术进步,社会资本的参与很有必要,可以推迟“U”型拐点的到来。随后,乔翠霞等(2023)引入外国直接投资变量,探讨了在财政支农作用下外国直接投资与农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结果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农业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并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当财政支农越过门槛值时,外国直接投资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第四,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关系方面。杨守德、吴娟(2022)研究发现大多数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农业存在高度耦合协调,其中人均公共预算对两者耦合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财政补贴可以通过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等促进农业现代化(崔惠玉等,2021)。然而,我国多省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度不佳,财政等资金投入的有机协同至关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2023);第五,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方面。李梦涵(2019)研究指出随着各项财政支农政策的推出,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够合理,总体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曹俊勇、张乐柱,2017)。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生产条件、农民收入、农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展开研究,在研究方法与文献积累方面为文本的撰写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仅聚焦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现代化中的单个或部分指标的影响,而关于财政支农支出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的成果较为稀缺。基于此,本文可能的学术边际贡献在于:第一,探讨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机理,为财政支农支出作用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对当前文献进行补充。第二,基于2011—2021年度数据,构建农业现代化测算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了中国31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为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第三,通过系统GMM及门槛效应的检验,验证了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现代化是否存在门槛效应,为财政支农相关职能部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财政支农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至“农业现代化”在1954年首次被周恩来总理提出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历经初步探索、曲折前进、全面推进等多个阶段(杨少垒,2015),不同历史阶段也赋予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同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科技化、信息化等在农业发展中的使用越发普及,也赋予了农业现代化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等内容。基于新时代视角下农业现代化内涵,文章也将分别从农业机械化等维度探讨财政支农支出作用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重要标志之一(李淑一、李政,2022)。财政支农支出作用农业机械化一方面表现为对农机装备等的直接影响,如财政支农支出力度越大,用于农业产生的拖拉机、收割机等机械设备的购买力度就越强,农业机械总动力也会随之上升,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机械化中农业结构存有间接影响,如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与农作物产出效应等。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会大幅提升,农业劳动力使用数量会减少,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也会提高农作物播种面积,其总产量也会不断提升,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是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技术科学化。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用在农业领域,推动农业产出增长的一种表现,而财政支农支出是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鲁钊阳,2016)。财政支农作用农业技术科学化主要通过对农业科学研究的支持与支援农村生产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传递。财政对农业科学研究经费的增加可以增强农业自身积累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强化农产品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之外,财政在农村发展中的资金投入也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产生,如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资助力度有利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实际使用者的综合素养的提升,间接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廖楚晖、侯芳,2017)。
三是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根据农业生产单位自然条件依托龙头企业或经济组织实现农业再生产的过程,可以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财政支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可以提高农业企业产品研发能力,推动农业企业产业链的构建与延伸,增强区域农业产业化与辐射能力,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形成,进而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四是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高效的管理和服务,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生产力水平,助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财政支农支出一方面可以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传输能力,疏通农业信息传递。另一方面,财政支农有利于提高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率(杨艺等,2019)。财政可以帮助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建设,实现农村小农户与市场的有机衔接,可以缩短农产品存储留滞风险,促进农产品的顺利销售。同时,农产品电商平台还可以带动与大型农产品电商采购等企业的衔接,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更大的市场,提高农户收入。
五是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自然改造和自然征服能力的表现,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程度。然而,农业通常面临的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有着鲜明的公共属性,这种属性与财政有着天然的契合特征,也决定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提高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必然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财政的投入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财政支农支出是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投入,财政支农支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财政支农支出仍将是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
(一)方法选择与数据来源
1.熵值法
“熵”原本是物理中热力学概念,后来发展为信息论的熵值法理论,在指标赋权方面的应用比较广泛,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的权重,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具有较大的权重,根据熵的特性,学术界经常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熵值越小,离散程度越大,也即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也就越大,此方法现广泛应用在统计学等各个领域。由于该方法可以有效规避主观因素造成的影响,并鉴于刘璐等(2022)、田璞玉等(2023)等众多学者的经验,本文采用该方法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数据标准化处理。通过标准化处理数据,解决数据指标量纲问题。计算过程中,为了避免数据“0”对计算结果造成的偏差,本文将标准化值进行了一定平移,具体计算公式为:
Tij=Xij-min(Xij)max(Xij)-min(Xij)+0.00001(正向指标)
max(Xij)-XijmaxXij-min(Xij)+0.00001(负向指标)
(1)
Tit与Xij表示某个省份第i年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与初始值。
其次,计算每个指标的信息熵值ej:
ej=K∑ni=1pijln(pij)(2)
其中,K为常数,K=-1lnn,pij为第j项指标下第i年份指标值的比重,pij=xij/∑ni=1xij,0≤pij≤1。通过pij可建立数据的比重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