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与展望
作者: 齐文娥 郝光辉 江芷晴
摘 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东莞荔枝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从东莞荔枝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和外部环境的挑战,并探讨了高质量发展模式。通过“搭面”“强点”“韧网”的策略,强化基础,提升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利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提高产品档次,构建开放多元的市场体系,以及通过文化赋能,增加产业价值,为东莞荔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荔枝产业;发展现状;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4)03-0004-07
荔枝是东莞市本土种植面积最大、品种特色最鲜明、区域优势最明显的水果。目前,全市荔枝种植面积保持在15万亩以上,分布在28个镇街,优势产区已形成明显的产业带,初具产业集群效应。然而,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如何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东莞荔枝产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探讨新形势下东莞荔枝产业的发展策略,旨在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东莞荔枝产业发展现状
(一)区域分布情况
东莞荔枝主产地以山地丘陵资源较为丰富的山区片、丘陵片为主,埔田片、沿海片也有一定种植面积。目前,全市有28个镇街种植荔枝,其中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的镇街有6个,包括厚街、樟木头、黄江、谢岗、塘厦、大岭山;种植面积5000-10000亩的镇街有4个,包括大朗、清溪、凤岗、常平。10个镇街的荔枝种植面积合计13.75万亩,约占全市总面积88.25%。
(二)主要品种及其特点
目前,东莞荔枝品种以糯米糍和桂味为主,种植面积约11万亩;观音绿、冰荔、岭丰糯、唐夏红、莞香荔、红绣球、粤引无核荔等地方特色高端品种的种植面积约2.2万亩;妃子笑、怀枝、其他品种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1万亩、0.4万亩、0.48万亩(图1)。
二、新形势下东莞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产业发展存在的内部问题
1.荔枝果园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当前,东莞荔枝果园大部分建设在坡度超过20度的坡地甚至山地上,不仅对外交通不便,而且灌溉、施肥、喷药、材料运输、采后保鲜、预冷和冷链运输设施都严重缺乏。基于立地条件和果园基础条件差的原因,荔枝果园基础设施总体落后的局面短期内尚无法根本改观。果园机械化水平提升较慢,修剪(采后修剪与花穗修剪)、采收、施肥等主要管理仍依赖手工操作,导致常规技术运用不够到位,规范化管理有待提升,距离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2.人力资本短缺严重制约荔枝产业发展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国范围内农业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都日益凸显。而在工业经济发达的东莞,“后继乏人”与“雇工难、工价高”更是制约荔枝生产的瓶颈因素。人力资本短缺叠加果园基础设施薄弱,导致了东莞多地出现果园失管现象。
首先是果园经营主体的本土人力资本问题。当前,东莞荔枝果农中5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达七成以上,本土年轻人已不再愿意参与传统的高强度的农事劳动。荔枝果农以高中及以下学历为主,虽然有着多年的荔枝种植经验,但是学习创新能力缺乏,市场意识淡薄,较难接受新鲜事物和领会新技术、新理念,大多数果园采用的荔枝种植模式仍较为传统落后,果园经济效益低下。需要注意的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后继乏人”的境况,东莞荔枝果园流转市场近年来趋于活跃,其中约50%的果园流转给外来人口经营,经营者只负责果园生产管理和果品销售而不得变更树体品种。这将导致品种结构固化以及果园生产管理的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东莞荔枝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果园经营过程中的用工问题。人工费用在生产要素投入中的占比也在持续走高。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在两广地区的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荔枝生产要素投入中人工费用占比接近六成,直接挤压了果农的获利空间。而东莞用工相对更高。例如,荔枝成熟期采摘荔枝人工的平均雇佣成本,东莞每人每天超过300元,而广州市增城区为200元,茂名市高州市为150元。同时,在采摘、打药等关键荔枝生产环节中,部分产区还会出现雇工难甚至无工可雇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东莞荔枝果园多属山地,坡陡树高,在采收过程中出现务工人员伤亡的风险也较大。这些都威胁着东莞荔枝产业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发展,迫使其向资本技术型生产方式逐步变革。
3.中晚熟荔枝品种集中上市叠加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导致产值受限
东莞荔枝基本上属于中晚熟品种。从全国荔枝整体产季来看,东莞荔枝缺乏早熟产区和超晚熟产区的产季时机优势,与大多数主产区上市时间重叠,基本在市场供给量最大的时间段集中上市。从东莞荔枝产业本身来看,品种集中度非常高,糯米糍和桂味两个品种产量占比超过70%,在短期内集中供应市场。因此,东莞荔枝上市期集中且短暂,期间的市场销售压力积聚较大。在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供需之间难以达到有效平衡。特别是在丰产年份,荔枝销售价格往往出现明显下行,影响荔枝产业产值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4.产量常态波动累加传统流通方式放大了荔枝市场风险
东莞荔枝产业存在严重的“大小年”问题,量增价跌和量减价增的市场波动经常导致产销失衡。虽然近年来随着栽培技术的提升,这种情况稍有缓解,但由于产量波动而引致的市场波动仍然鲜明。同时,由于荔枝销售仍以传统的批零流通方式为主,流通环节多,价格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不健全,往往不能有效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小散农户缺乏议价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放大了荔枝市场风险。
5.荔枝产业供应链运营能力、协同性、稳定性尚有待提升
荔枝供应链运营能力与服务质量不仅直接影响产区荔枝产品组织销售的及时性和量价保障性,影响果农经济收益,而且会通过影响荔枝消费市场声誉而再次对产区荔枝产业发展起到或牵引或抑制作用。当前,尽管东莞市在推动荔枝供应链提质发展方面已经优于其他多数荔枝主产区,但其仍存在供应链上下游伙伴关系脆弱、成员协同性不平衡、线上/线下渠道以及荔枝鲜品/加工品供应链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协作和支撑、供应链信息系统不完善供需信息匹配低效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东莞荔枝产业供应链体系应对市场变化抵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
6.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组织的实力和产业影响力有待提升
东莞荔枝产业目前仍属于离散竞争市场,产业集中度较低。尽管近年来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不断涌现并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荔枝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但是这些企业或组织大都规模有限,实力偏弱,辐射示范效应和带动引领能力不强。不管是在生产环节还是流通环节,都缺乏成规模的组织带动,特别是兼涉生产流通领域的有市场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屈指可数。分散经营的产业现实制约了东莞荔枝产业生产与市场的密切对接,限制了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推进缓慢,抵抗自然与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产业链整合难度大。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
1.气候异常加大荔枝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荔枝是典型的热带果树,其生产对自然条件依赖较大,气候变化或异常等自然灾害对产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荔枝生产周期中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有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台风、阴雨和突发暴雨等。不同地区不同年份自然灾害的发生种类和影响程度难以预知。近年来,气候异常已具有常态性和无法预测性的特点,加剧了荔枝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给东莞荔枝的产前规划、产中管理以及产后处理都带来较大困扰,给荔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营销环境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加剧荔枝生产经营挑战
持续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加剧。从消费市场来看,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情怀文化需求与理性消费兼具,且都将在各自领域朝着越来越高的需求水平发展。同时随着物质供给的日益丰富化,荔枝竞品会越来越多且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而这些都是荔枝生产经营者特别是中小果农面临的严峻挑战。
3.土地资源缺乏刚性约束东莞荔枝产业提质升规的发展空间
作为经济发展大区,东莞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人均国民收入远超全国大多数地区。但这却在一定程度上负面影响了东莞荔枝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在土地资源有限相对经济效益低下的情况喜爱,一产(农业)为二产(工业)发展让路。在东莞市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量埔田片和沿海片荔枝果园用地被征用移作他用。尽管在国家土地资源管理日益严格的当下,这种现象鲜见规模出现,但显然荔枝产业想要扩大土地规模则缺乏资源空间。(2)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需要依赖农业设施设备水平的增长,但是在农业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荔枝产业设施用地的强烈需求又会遭遇耕地资源保护的刚性约束。因而,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大型多功能冷库、田头小站、移动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等荔枝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严重受限,抑制了东莞荔枝产业提质增速发展。
三、东莞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探讨
放眼全国甚至全球荔枝产业的大格局,综合考量东莞荔枝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东莞荔枝应将“小而美”“虽小但强”确定为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具体来说,就是在绝对面积规模受限的情况下,致力于从新品、优品且高产、高效上要效益求发展,建立其在荔枝产业界鲜明的形象定位。而这需要从全产业链角度进行系统布局和推动,以实现其产业发展目标定位。
(一)“搭面”“强点”“韧网”,强基提质促产业升级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任何个人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实现务必是从自身的强基提质开始。东莞荔枝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务必从夯实产业基础(面)、提质产业经营主体(点)以及促进产业链成员协同链接(网)来着手。
1.政府搭台撑“面”,构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
政府管理部门应该明确并长期坚持荔枝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同时大力宣传推广,使得东莞荔枝产业界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上下同心、目标明确的发展格局;围绕荔枝产业发展目标定位来配备资源,搭建发展平台,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确自身在荔枝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扮演好初期架构师(规划)、基本规则制定者(规范)、后台支援者(服务)的角色,明确认知产业经营者才应占据舞台的中心。
2.聚焦产业经营主体,强点韧网
(1)加大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品种结构,提升硬实力[1]。一方面,应加强荔枝园水、电、路、渠、技、喷淋设施、水肥一体化设施、病虫害监测防治设备、田头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低效果园生产条件,提高果园管理机械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宣传与示范,大力推动地方区域特色荔枝品种的推广普及,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2)提高果园生产管理水平,增强软技能。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通过果园管理指导手册制定以及专项培训、田间课堂和现场指导等活动,示范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安全科学用药、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落实保花保果措施,不断提高果农在荔枝全生育期关键时间节点的管理能力。
(3)打造荔枝示范园,以点带片。统筹整合资源,打造一批荔枝示范园,范围涵盖荔枝类农业园区、高标准果园、荔枝公园、家庭农场、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类型,通过升级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机械装备水平,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提升文化品位,从而形成鲜明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区域荔枝产业发展,形成以点带片、先发带后进的发展格局。
(4)提质荔枝示范区与专业村镇建设,提升产业规模化水平。目前,大岭山、厚街2个镇被评为国家级示范镇(荔枝类),厚街、大岭山、大朗、谢岗、樟木头、黄江、清溪等7个镇被评为省级专业镇(荔枝类),厚街大迳社区、大朗镇水平村等18个村(社区)被评为省级专业村(荔枝类)。按照东莞市政府规划,下一步将整合市农科中心、市植物园等资源,规划兼具品种试验、科技研发、文化展示、种质保护、数字管理于一体的荔枝高质量发展综合示范区;围绕地方荔枝特色品种,做大做强厚街“冰荔”、樟木头“观音绿”、大岭山“岭丰糯”、大朗“糯米糍”、谢岗“桂味”五大荔枝优势产区[2],引导打造5个万亩省级荔枝专业镇;聚焦重点、聚合力量,引导打造10个千亩省级荔枝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