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模式”对我国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启示

作者: 陈辉悦 闫玉科 徐伟祁 林志豪

摘  要:我国海洋渔业存在生产主体组织化程度低、三产融合程度低、各环节利益机制不紧密、渔村集体经营能力欠缺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现代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浙江温州瑞安华盛水产有限公司通过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产业特色的“华盛模式”。本文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阐述了“华盛模式”产生背景,解读了“华盛模式”内涵,总结了“华盛模式”启示,以期为我国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现代海洋渔业;组织化发展;融合化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3)

"Huasheng Model" enlighten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rine fishery in China

Chen Hui-yue, Yan Yu-ke, Xu Wei-qi, Lin Zhi-hao

(School of Economics,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hina's marine fishery, such as the low degree of organiza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production, the low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the loose interest mechanism of each link, and the lack of collective management ability of fishing villages,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 the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rine fishery. In this context, Zhejiang Wenzhou Ruian Huasheng Fisheries Co., Ltd. has explored a new path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rine fisheries through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formed a "Huasheng Model"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research,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of "Huasheng Model",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Huasheng Model", and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Huasheng Model",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rine fisheries in China.

Key Words: Modern Marine Fishery;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我国海洋渔业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后”,海洋捕捞业渔船数量增长迅速、单打独斗的分散式自主经营,使我国全民共有的海洋渔业资源出现“公地悲剧”现象,导致我国沿岸、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捕捞业渔获物与加工业原材料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进行交易,上述问题致使我国海洋渔业、渔民、渔村问题日益突出,严重迟滞了中国式海洋渔业现代化的进程。浙江温州瑞安市华盛水产有限公司(下称“华盛公司”)为集“组织化生产原材料-移动粗加工-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品牌化国内外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和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2007年后,华盛公司建造了两艘万吨级中国第一、亚洲首创的现代化海上移动加工船——华盛渔加1号、2号,通过“企业+合作社+渔民”的组织模式,形成了“大船带小船、粗加工在船上”的生产模式,有效提高了海洋捕捞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我国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和海洋渔业三产融合发展积累了经验,有助于加快中国式海洋渔业现代化进程。

一、“华盛模式”产生背景

(一)“三渔”问题日益凸显,有效破解路径欠缺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海洋渔业、渔民、渔村问题日益突出。渔业问题的本质是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渔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致富,渔村问题的重点是加强管理[1]。解决海洋“三渔”问题,海洋渔业发展是基础,渔村建设是保障,渔民生活水平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核心。海洋捕捞业是传统渔业产业,是水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随着海洋捕捞压力的持续增加,渔业资源过度捕捞问题日益严重,海洋渔业资源受到环境与时间等条件限制再生能力受到制约,海洋捕捞总产量不断减少。长期的过度捕捞使得近海鱼类产卵场、生长环境等遭到严重破坏,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出现了海洋渔业资源荒漠化现象。2015年以来,我国海洋捕捞产量在徘徊中下降,2021年已经缩减到951.46万吨,较2015年减少363.32万吨。

2021年,我国渔业人口1634.24万人,其中传统渔民517.16万人,占比31.6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增长9.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上年增长8.2%;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23442.13元,增速7.35%。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渔民收入增速缓慢,同期收入不仅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且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差距较大,仅占城镇人均收入的49.44%。同时,我国沿海渔村社会化保障水平较低,基层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海洋渔业资源枯竭、渔民收入较低、渔村建设滞后等日益严峻的“三渔”问题,我国政府虽先后通过实施海洋捕捞“零增长”“负增长”、持续改善养捕比例、促进渔民转产转业等一系列政策,但是效果较差。

(二)海洋捕捞渔民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海洋渔船数量庞大、渔民多,经营分散,渔民普遍重效益轻资源保护和安全管理,而且渔船管理体系并未延伸到乡镇,沿海地区渔业管理人员配备和渔船数量不对等的矛盾十分突出,渔船分散经营,点多面广,渔船脱管失控现象普遍存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迫在眉睫[2]。

《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 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农渔发〔2017〕2号)指出:“鼓励创新捕捞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培育壮大专业渔村、渔业合作组织、协会、各类中介服务等基层服务和管理组织,赋予其在渔船证书办理、限额分配、入渔安排、船员培训、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及资源费收缴、相关惠渔政策组织实施等方面一定权限,增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渔民群众参与捕捞业管理的基础作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中型渔船加入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或公司管理,小型渔船纳入村镇集中管理或加入渔业基层管理组织。”

(三)产品加工率不升反降,精深加工欠发育

海洋水产加工业连海洋渔业第一产业、接第三产业,延长了海洋渔业产业链,提高了海洋渔业附加值。海洋水产品加工不仅是海洋渔业发展的推动力量,而且是整个海洋渔业发展的引领和牵引力量,是提升海洋渔业价值链、延长产业链的主要领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多数水产品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3]。2021年,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总量为9202家,其中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2497家,占比27.14%。过多的分散型小型水产品加工企业不利于现代渔业产业建设,不利于提高产业的组织化、融合化和标准化水平。

2021年,我国水产品加工率37.71%,其中海水产品加工率为57.60%,与2018年同比分别下降3.38个百分点和5.98个百分点。此外,我国水产品加工业以初加工为主,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精深加工产品少。2021年,我国水产加工品总量2522.68万吨,其中海水加工产品1951.10万吨。其中,仅水产冷冻品总量就达到1519.52万吨,占全部水产品加工量的71.51%。如果再考虑其他的如冰鲜、腌制等初加工方式,我国水产品精深加工的比例更低,鱼糜制品、罐制品、鱼油制品及其他附加值较高的水产加工品比重极低。这意味着我国海洋水产品加工业产业链、价值链延长和提升的空间都很大。

二、“华盛模式”概述

在此背景下,华盛公司树立新理念,构建“以人本化发展为根,诚信化发展为本,品牌化发展为首,融合化发展为要,创新化发展为魂”新模式,既实现了公司跨越式发展、公司员工渔民共赢,也探索了我国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新路径。

(一)融合化发展,开创共赢新格局

随着公司“华盛渔加1”和“华盛渔加2”两艘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建成下水,公司逐步构建了以两艘加工船为龙头、其他捕捞渔船为依托的“大船带小船、粗加工在海上”的生产模式,有效提高了海洋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从2007年起,华盛公司以瑞安本地为主,按照“企业+渔民”的模式精心挑选30~40艘生产素质较高的合法渔船,组建了随鯷鱼加工母船(华盛渔加1)出海的捕捞船队,4艘捕捞渔船+1艘起网渔船构成一个编组作业单位。这一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鯷鱼、中国毛虾等海洋水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带动并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产业集群,为调整海洋捕捞作业结构和实现海洋渔业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加工船高于市场价收购鯷鱼、中国毛虾等海洋水产品,充分调动了捕捞渔船及渔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既增加了渔工的收入,也保证了加工渔船的生产原料。

2017年,华盛公司为了获得稳定的鲜活海水产品原料供给,组建了华丞渔业专业合作社,将原来单打独斗的380多名捕捞渔民组织起来,采用“企业+合作社+渔民”的模式组织渔船出海生产,实现了一二产融合发展,公司获得了稳定的鲜活原料供给,捕捞渔民增加了捕捞渔船有效作业时间,不仅解决了海洋捕捞渔民渔获物销售难、公司加工原料来源不稳定等问题,而且提高了海洋渔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增强海洋渔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华盛公司与捕捞渔民的共赢。

(二)创新化发展,独创海上生产方式

毛虾、鯷鱼(俗称丁香鱼)等是华盛公司的主要加工原料,这些浮游生物是一年生、长不大的小鱼,离水几小时就会死亡,俗称“离水烂”。由于传统的“海上捕捞、岸上加工”捕捞生产模式环节多、产业链长,保鲜难度大,影响产品质量与加工效益。为了生产更新鲜、更高品质的产品,华盛于1996年在瑞安市北麂岛落成现代化加工厂,以北麂岛基地为依托,与周围海岛乡镇300多艘渔船、7家水产品初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与从辽宁丹东至广西北海的沿海32个货源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进一步缩短运输时间,保证渔获物新鲜程度,华盛于2007年建成“中国第一、亚洲首创”的海上移动加工船“华盛渔加1”,同时引进3条日本先进加工作业流水线,包括自动清洗机、冷却机、蒸汽机、干燥机等成套设备,专门加工从沿岸渔场捕捉的鯷鱼、海蜒、虾皮等水产品,实现海上直接加工,一举攻克了长期困扰鯷鱼生产加工的保鲜难题,成功实现了鯷鱼产品升级:从鱼粉、饲料提升为营养丰富、健康美味的高端水产食品。这一举动赢得了国内外水产行业的高度认可,“华盛渔加1”获得我国科技部创新奖,被列为国家863科技项目;亚洲最大的水产专业报日本《港口新闻》发表文章称:“中国浙江瑞安的华盛渔加1号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上水,改变了全球渔业生产方式,是全球水产品生产的创举”。

(三)品牌化发展,产品畅销国内外

华盛公司坚持“质量第一、品质至上”的产品理念,实施“质量立厂、品牌兴业”的发展战略,“大三元”、“华盛”牌产品享誉国内外,畅销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三元”牌虾皮先后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大三元”牌丁香鱼产品品质优良,胜于日本冲绳岛的丁香鱼,成为日本的名优产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