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选择的问题研究
作者: 孙宇摘 要: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追踪调查(CLDS)2019年的数据,通过构建农村老年群体的劳动就业行为选择和收入获取联立方程,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其劳动就业选择行为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已经不再是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参与劳动就业选择的关键因素,而年龄、健康、工作经验等个体因素和家务劳动时间、家庭农业生产、家庭成员退休收入等家庭因素则对其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因此,从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参与选择行为的引导机制、农村社会和家庭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等角度,提出引导农村老年人进行恰当的劳动参与选择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选择;Heckman两阶段模型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2)02-0039-08
一、引言
老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正常生命历程中都需要经历的阶段,而实现老年人晚年健康养老是每一个老年人的目标和期望。面对我国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制度、改进工作,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用”愿景。而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数已经达到2.64亿,全国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这一显著的城乡老龄化差异背后,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其结果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以及农村“空心化”“空巢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老年人对于传统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依赖性,导致老年人的养老风险进一步增加。
此外,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2010)显示,农村地区有44.3%的老年人仍在工作,老年人仍在工作的比例由60-64岁组的70.5%逐步降至80岁及以上的5.2%,农村老年人务工、做生意的占8.6%。因而,农村社会中仍有相当比重的老年人从事相关与劳动收入方面的工作,且工作内容多样化、年龄结构层次化。
为何农村老年人参与劳动就业选择?哪些因素导致了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选择行为?本文将重新审视个体、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就业行为选择的影响,探讨行为选择对农村家庭和社会经济的作用效果,研究农村老年人就业选择意愿与行为,对开展农村科学有效的老龄工作,帮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用”以及国家和社会的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
从学术界来看,对于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参与的研究还处于不断探索中,已有研究认为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健康状况对中老年人的劳动供给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60岁之前的工作性质与老年群体劳动就业意愿产生显著相关[2],而子女数量、晚辈孝顺程度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就业状况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3],同时农村老年人通过参与劳动方式的主要动机是维持日常生活的需要,满足家庭基本生活开支[4]。随着家庭结构变迁、市场经济的发展,子女外出务工、家庭核心化等因素对于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参与也产生了较为深远影响。农村家庭子女外出务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农业参与率[5],子女补贴比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呈现下降趋势,迫使老年群体主要依靠劳动获取收入[6],致使传统家庭保障功能在逐步弱化。
此外,农村占据主导地位的利他型家庭代际关系,使得农村老年人通过劳动就业增加对于子辈的代际经济支持,同时子代“反哺”又能相应降低老年人劳动参与供给[7],但有学者发现农村老年人为了子代婚姻操劳,将子代负担转嫁其亲代身上,又会形成严重代际剥削[8],无形中使得老年人被迫选择参与劳动就业。社会政策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参与以及职业的选择,农业补贴提高、对农业补贴政策预知能力提升,使得农村老年居民越来越不愿意离开土地[9]。从社会保障制度层面看,“新农保”制度的覆盖对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具有显著影响,显著增加老年群体的非农劳动供给,但对农业劳动供给存在显著负向效应[10],但也有学者认为“新农保”制度对于农村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仍然显著受到参与劳动的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11]。相反,“新农合”制度能够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的非农劳动供给率,但降低了非农劳动供给时间,相应增加了从事农业活动的供给时间[12]。
从以上文献梳理得出,已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就业参与行为的研究尚不充分。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多学者所选取的研究样本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对整个全国样本的代表性较弱。其次,绝大多数研究者没有考虑到样本自选择存在的问题,通常只以观测到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导致统计系数值可能产生偏误。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两个:第一,使用综合性强、内容覆盖广的学术调研数据——中国劳动力动态追踪调查(CLDS)2019年数据,所调研的数据具有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真实反映出当前我国农村老年群体的劳动就业状况;第二,使用Heckman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能够有效解决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就业参与的自选择问题,将未观测到的农村老年人样本同样纳入模型中进行考察,并能修正估计结果的选择性偏误,提高研究的可靠性,进一步论证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介绍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中山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设计并实施的一项全国劳动力动态追踪调查计划(China-Labor-Force-Dynamics-Survey),旨在通过对中国以村/居为追踪范围的家庭、劳动力个体开展每两年的动态追踪调查,系统地监测村/居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劳动力个体的变化和相互影响。本研究将农村老年人定义为60岁及以上具有农村户籍的老年群体,而农村老年群体参与劳动工作,具体包含问卷中回答从事具有收入(工资性报酬或经营性收入)的活动,务农、兼职、帮忙家庭生意也算在内,但不包括义工、学生兼职、志愿者、家务劳动等这些活动。根据该范围,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样本对象有3311位。在此基础上,剔除某些关键信息缺失的样本,最终用于数据分析的农村老年群体的样本数为2226位。
(二)变量介绍
基于对前期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CLDS问卷数据中相应变量的选取,内容覆盖了全国农村老年人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区域性特征等方面的变量数据,劳动就业选择和个体收入是本文重要的因变量。在CLDS问卷中,将农村老年群体参与劳动工作与否赋值为1和0。而个体收入则为问卷中“您2017年各类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收入等,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需按照市场折算成收入)总计为多少元?”。此外,根据文献梳理,本文列举了相应的控制变量:年龄(连续变量),性别(1=男性,0=女性),受教育程度(0=未上学,6=小学或私塾,9=初中,12=普高/职高/技校/中专,15=大专,16=本科),健康状况(不健康1,比较不健康2,一般3,健康4,非常健康5),婚姻(初婚或再婚=1,其他=0),土地征收情况(是=1,否=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拥有情况(是=1,否=0),农村社会医疗保险拥有情况(是=1,否=0),地区分布(东部地区=1,中部地区=2,西部地区=3)等。
(三)模型设定
本文重点考察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就业参与选择的相关因素,农村老年人是否选择工作的问题实质是家庭和社会对其双向作用的结果。研究中的重点问题是农村老年人选择参与劳动工作的只是一部分人群,倘若把除此之外没有参加劳动就业的农村老年样本给删除,将会出现样本自选择问题,导致模型估计的结果存在偏误。因此,基于已有研究,本文采取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选取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13]。Heckman两阶段模型是解决样本选择偏差问题的典型模型,相比于传统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由于样本数据中没有参与劳动就业的农村老年群体是存在的,不能简单的删除。在现实生活中,因为那些受到个体、家庭、社会等因素约束的农村老年群体往往无法参加劳动工作,不能以此获得劳动收入,这类样本值在问卷数据中常常表现为收入的缺失,但除收入以外的其它个体变量保存完整。如果只对观察到收入的农村老年人群体进行模型回归,由于这种抽样的非随机选择,就会造成结果偏差,难以保证样本选择的随机性和科学性。
本文将农村老年群体是否参与劳动就业行为选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因变量为二分变量,即农村老年人是否选择参与劳动工作;第二阶段研究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行为选择对其收入的影响。
在第一阶段的模型中,对于农村老年人是否选择劳动就业行为的选择赋值一个虚拟变量,1代表其参加劳动工作,0代表其没有参与劳动工作,具体表达形式如下:
Di=1 if di* > 0
Di=0 if di* <=0
其中,di* =α1βi +α2Ζi
Pr(di=1)= Φ(α1βi +α2Ζi) (1)
式(1)是Heckman第一阶段的Probit行为选择模型,Pr(di=1)是农村老年人i参与劳动就业选择的概率,Φ(*)是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其中βi表示家务劳动时间、家庭退休养老金额、去年家庭农业生产等是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就业参与选择的重要因素,Ζi则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参与工作选择的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因素包含年龄、年龄的平方、婚姻、健康状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等。α1和α2是方程的回归系数。
第二阶段的方程式线性回归模型,具体为:
Yi = γ1βi + γ2Ζi + γ3λi + εi (2)
Yi为农村老年人参与劳动工作的收入,γ1、γ2、γ3线性模型的回归系数,为了纠正样本自选择存在的偏误,同时加入了λi(Inwerse Mill's Ratio)逆米尔斯比率,以此来克服样本的选择性偏误,即通过第一阶段的Probit行为选择模型回归结果得到λi,再将λi并入到第二阶段的线性回归方程中来进行估计。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的描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本文选取的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参与选择的人群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分布在68岁左右的农村老年群体居多。调查样本中,男性和女性农村老年群体数大体相当。而从受教育程度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只接受过小学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较为缓慢有一定联系。农村老年人婚姻状况和身体健康都较好,这是由于农村老年人长期的劳作而有助于身体的锻炼。在工作经历上看,89%的农村老年群体参与过务农或者务工,有着一定的劳动就业经验。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医疗保障的覆盖率较高,农村老年人参保的积极性也较高,但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较低,农村老年人晚年养老保障问题可能得不到有效解决,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家务劳动时间的观测值有一部分缺失,可能因为农村老年人自身的生理性特点以及家务劳动的习惯性,从而无法回答明确具体时间值,同时家务劳动内容包含洗衣、做饭、带孩子等。家庭退休金会对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就业选择具有一定的收入效应。74%的老年人家庭去年从事了农业生产,50%的农村老年人家庭土地被征用。可以看出,务农依然是当前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土地政策会对农村家庭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以及医疗保健支出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的改善。由于农村社会关系一直以来依靠血缘、宗族的维系,农村居民之间互助共济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老年群体之间的邻里关系也较为友善。
从表2可以发现,通过对比参与劳动就业的农村老年群体和非参与劳动就业的农村老年群体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社会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性,除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和邻里互助程度之外的其它变量都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性。因而,研究农村老年人是否参与劳动就业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