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愿研究
作者: 陈道平 杨建 陈乃嘉
摘 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对村民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愿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使用四川省彭州市530户农村居民的调研数据,基于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村民心理因素对其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村民的风险感知对其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村民的改革认知、面子形象对其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文化背景下村民的价值观(中庸之道、人际观念和自我实现)对其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这些心理因素中,按影响重要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改革认知、中庸之道、自我实现、面子形象、风险感知、人际观念。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提升村民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愿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集体产权制度;风险感知;价值观;改革意愿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2)03-0028-08
一、引言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近年来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实质是建立资产转化为资本的新产权机制。对于这样一项关乎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村民的改革意愿将直接影响改革的稳妥推进。研究发现,村民的人口统计特征[1]、改革宣传效果[2]、村落文化[3]等客观因素对村民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愿产生重要影响,但少有文献研究村民主观心理因素对改革意愿的影响。
主观心理因素形成人们的价值观、信念、态度等,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对事物的认知以及价值观对其行为或行为意愿必然产生影响。Dahl & Simon(1957)认为价值观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4]。高玉平等(2014)认为儒家价值观对彩电购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5]。易娜等(2020)在对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研究中,认为心理感知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6]。李瑞等(2019)对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的研究认为,心理变量对居民生态文明建设意愿产生显著影响[7]。这些研究证实了主观心理因素(比如感知、认知、价值观等)是影响人们行为或行为意愿的重要因素,但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域,心理因素发生作用的方向和大小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将对此进行探索。第一,村民对改革的风险感知、村民的面子形象和村民对改革的认知对其参与改革的意愿有怎样的影响?第二,中国文化背景下村民的价值观(中庸之道、人际观念和自我实现)对其参与改革的意愿有怎样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
(一)风险感知对村民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愿的影响
风险感知是指人们对事件的不确定性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感知,这种不确定性或者是预期目标的不确定性,或者是由可能的不利结果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当人们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做决策感知到风险时,其自然反应是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使做出的决策的风险尽可能小,因此风险感知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人们感知到的风险有多种类型,财务或经济风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村民在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可能会有集体资产没全部纳入量化范围、集体股的权属关系不清、集体经济组织变更或重组时重新确权时股权变少等担心。这些担心构成了村民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可能给村民带来经济损失,因此构成了村民感知到的风险。徐慧清和蔡淑燕(2007)研究认为,现代农村已进入风险社会,农村居民风险意识显著增强[8]。向丽和胡珑瑛(2019)在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农民的生计风险感知与其参与电商扶贫意愿的关系时,认为风险感知与其参与电商扶贫意愿显著正相关,农民的生计风险感知越强,其越愿意参与电商扶贫[9]。方蕊和安毅(2020)在对农业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研究中,认为农户对市场价格类风险感知越强,则越倾向于选择合作社及订单合约等事前风险管理策略[10]。这些研究表明,风险感知是影响农村居民决策的重要因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系到村民的切身经济利益,村民对改革的风险感知可能影响其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参与意愿,风险感知越甚其参与改革的意愿可能越弱。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1:
H1:村民的风险感知对其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二)面子形象对村民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愿的影响
面子形象是个体为了维护自己或与其利益相关者所积累的、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圈内公认的形象,它代表了个人从他人处获得的社会尊严,或经他人允许和认可的公众形象。潘煜等(2014)研究认为,面子形象是中国人自我表达的缩影,属于一种自我意识[11]。许多研究认为,面子形象影响了人们的决策行为或行为意愿,比如面子形象影响了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用[12],面子中的道德性成分影响了消费行为决策偏好[13]。一个在公众面前好的形象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那些有社会地位追求动机的个体更可能产生亲环境行为,也就越注意面子形象[14]。村民在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为了获得他人认可、赞许,自然会产生亲环境行为。面子形象可能是影响村民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因素,村民越在乎其面子形象,其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愿可能越强。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2:
H2:村民的面子形象对其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改革认知对村民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愿的影响
认知是心理加工信息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语言等。认知学习理论是认知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不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当村民面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信息时,他们不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会积极主动地接受该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系到村民的核心利益,他们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改革内容从而加深对改革的认知。村民对产权制度改革的认知是逐步扩展的学习过程,从关心改与不改、改革与自己的关系到关心改革对农村发展的意义。随着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认知的深入,村民会体现出对参与改革行为意愿的变化,改革认知可能对村民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曹志立(2019)在对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研究中则认为,在不同农地产权叙事下,人们基本形成了与政策叙事特征相关的政策认知和行为选择,但由于制度设计存在着不少模糊之处,导致了人们认知上的分歧和实践上的偏差[15]。王凯(2010)在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中认为,村民对改革的认知会影响到改革中制度效率的发挥[16]。刘法威(2012)在对统筹城乡改革的研究中,发现农户土地产权认知水平对农户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7]。总之,村民对改革的认知是影响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3:
H3:村民的改革认知对其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对村民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愿的影响
基于文化背景考察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方面,价值观基于人的态度和信念形成又通过态度和信念间接影响人的行为,另一方面,文化影响了人的动机、偏好及行为。因此,在考察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中必须考虑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其行为自然有很大不同。中国文化背景下人的价值观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精神要义,这形成了中国人文化价值意识的思维定势。张天舒(2017)把中国文化背景下人的价值观概括为处世哲学、人际观念、自我实现三个方面[18]。本文在对中国文化背景下村民的价值观对其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愿影响的研究中将基于这三个方面展开,其中处世哲学考虑到测度的可能性使用中庸之道代替。
1.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有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理性适度的内涵,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为人处世等[19]。中庸反映了中国人力争上游的心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11]。中庸之道不仅是古代中国人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更是逐渐演化成扎根于中华民族内心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行为准则[20]。作为一种价值观,中庸之道涵盖了中国人对人、对物以及对自我的价值评判和行为取向。据此,中庸之道的价值观很可能对村民参与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意愿产生影响,并且,当村民越同意中庸之道的价值观可能越愿意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2. 人际观念
人际观念是对人与人及人与社会关系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的集合体,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注重人情关系、礼尚往来等人际观念。中国人情社会的氛围浓厚,处于人情社会中的中国人人际观念强烈,其行为容易受社会舆论、他人观点的影响[18]。因此,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际观念可能是影响村民参与集体产权制度的重要因素,而且,村民越注重人际观念可能越愿意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 自我实现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是指高层次的需求或是崇高的、理想的人格取向。由于人们在自我得到某种实现时会产生价值感,因此人们存在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比如,人们会把终身学习作为不竭的动力来达成自我实现。张天舒(2017)认为自我实现对绿色消费意愿具有显著影响[18]。自我实现体现了人们的一种积极心态,在产权制度的改革中,一个有强烈自我实现需求的村民可能倾向于参与产权制度改革,反之则参与产权制度改革的意愿可能较弱。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4、H5和H6:
H4:中国文化背景下村民价值观的中庸之道对其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5:中国文化背景下村民价值观的人际观念对其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6:中国文化背景下村民价值观的自我实现对其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实证研究
(一)问卷设计与问卷调查
为获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及相关文献,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预调查。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并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使用最终问卷进行正式调查。下面对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进行描述与说明。
1.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内容:(1)人口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庭人数和家庭经济状况,具体见表1;(2)可能影响改革参与意愿的预设的四个心理因素维度,风险感知(V1)、面子形象(V2)、改革认知(V3)、中国文化背景价值观(中庸之道(V4)、人际观念(V5)、自我实现(V6));(3)参与意愿(Y)。V1-V6和Y的每个题项使用李克特5点刻度进行测度,每个问题用“1-5”分别示“很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同意、比较同意、非常同意”。
风险感知(V1)使用7个题项进行测度:(1)担心经营性、非经营性和资源性集体资产没全部纳入量化范围,在集体资产量化时吃亏(V11);(2)担心集体股的设置会产生集体股的权属关系不清(V12);(3)担心集体经济组织变更或重组时重新确权时股权变少(V13);(4)担心缺少财产意识和外部资本进入后造成集体资产被侵蚀(V14);(5)担心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或社区的公共管理职能及其相应的管理费用并未明确分开,两者关系混淆不清,资产受损(V15);(6)担心改革的税费优惠政策少,改革后收益少(V16);(7)担心没有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改革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不好,收益不好(V17)。
面子形象(V2)使用5个题项进行测度:(1)参与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帮我给别人留下好印象(V21);(2)参与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使我赢得更多的赞许(V22);(3)参与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帮我树立积极健康的个人形象(V23);(4)参与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可以改善别人对我的看法(V24);(5)参与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让别人觉得我非常有社会责任感(V25)。
改革认知(V3)使用4个题项进行测度:(1)认为产权制度改与不改二者有很大区别(V31);(2)认为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件对农村发展很有意义的事情(V32);(3)认为产权制度改革与我的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V33);(4)会关注产权制度改革,有兴趣详细地了解它(V34)。
中庸之道(V4)使用3个题项进行测度:(1)凡事应掌握分寸,不要走极端(V41);(2)在意见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应该寻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V42);(3)个人的行为须合乎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V43)。人际观念(V5)使用2个题项进行测度:(1)有人脉关系的话,办起事情来更顺利(V51);(2)懂得人情世故有助于个人的成功(V52)。自我实现(V6)使用2个题项进行测度:(1)我渴望展现自己的能力(V61);(2)我渴望向外界表达我的观点(V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