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分析

作者: 梁钧选

基于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分析0

摘   要: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以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为例,对其特殊优势、典型成效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发挥体制优势、组织优势、网络优势、经营优势、平台优势,夯实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支撑——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组织支撑、以综合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功能支撑、以公益性与经营性融为一体的机制支撑。

关键词:广东供销社;小农户;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2)03-0022-06

一、引言

我国宪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分散经营的“分”方面,中办国办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明确指出小农户家庭经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1]。在集体统一经营的“统”方面,国家先后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小农户家庭经营适应市场经济、规模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要实现统分最佳结合,必须做好将农民组织起来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两项基础性工作,不断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特别是面向小农户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化的服务供给,提高小农户生产组织化和规模化的程度[3]。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正式提出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来,在农业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式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现代化技术、科学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并未有效对接服务小农户,建立高效运转的衔接机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土地流转背景下,土地规模的扩张及供需结构的双重分化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造成小农户“挤出效应”[4],“扶强不扶弱”小农户无法得到充分服务。二是土地改革的滞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不规范以及长期以来对小农户生产问题的不重视,导致小农户在不同程度上仍处于人格依附和市场依附的状态,在与现代农业衔接中仍存在不平等、不稳定问题[5]。三是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程中,一直存在供需结构差异的问题,如公益性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融合程度难等问题[6],营利性服务因无序竞争缺乏有效监管,公益性服务因供给不足存在空白。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门化”及因部门化竞争导致的多种服务不能衔接、效率不高[7]。

2020年以来,为面向小农户提供综合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结合省情农情,广东供销合作社发挥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的独特优势,开展了构建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本文在总结供销合作社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做法成效的基础上,探索性提出基于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及运行机制,以期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二、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独特优势

供销合作社系统与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比,具有一系列的独特优势:聚焦为农服务主责主业,通过组织转型、网络转型、服务转型、功能转型、效率转型,进一步加强体制优势,组织优势、网络优势、经营优势、平台优势,成为建设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

(一)具有多种所有制的综合性合作组织,具有体制优势

供销合作社在长期为农服务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展现出组织成分多元、资产结构多样、地位性质特殊的特点。一方面供销合作社体现政府政策的导向性,另一方面供销合作社又承担了政府委托的公益性服务,建设以农民为基础的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市场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政府以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省政府将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作为全省重要工作部署,依托供销合作社作为推动和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力量,出台《广东省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打造为农服务生力军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供销合作社系统成为公共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

(二)五级机构遍布全省各地市县镇村,具有组织优势

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由20个地市社、101个县级社、1175个基层社组成,同时还联结全国总社和31个省级社。各级供销合作社通过建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制度,实行成员社与联合社的“双向”考核评价工作机制,以及成立合作发展基金等措施构建了较为紧密的行业指导体系。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省系统经营网点36834个,其中基层社经营网点16131个,连锁企业网点20703个,从业人员119284人。供销合作社各类组织遍布全省,基层社基本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成为全省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

(三)主要经营服务体系覆盖城市乡村,具有网络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已形成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冷链物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六大现代经营服务体系。据统计,2020年全省系统新增农村综合服务社2229家,新增连锁经营网点5709家,在各地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化三级连锁经营网络。近年来,供销合作社加快专业化农资农技服务网络建设,2020年拥有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223家,对接终端客户超过2万家,业务基本覆盖全省范围。一体化推进全省公共型冷链骨干网络建设,带动市县供销合作社和供销农场发展田头冷库,全省系统冷链物流营业额跃升,成为全省网点数量最多、库容量最大、辐射范围最广的冷链流通组织,成为农村冷链流通的骨干力量。

(四)经营业务覆盖生产生活全过程,具有经营优势

2020年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拥有各类法人企业1305家,经营业务基本覆盖农业生产经营和城乡居民生活全程,横跨一二三产业,具备城乡双向服务功能。2020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1438.26亿元,实现利润11.8亿元,成为广东经营规模较大、服务链条较长、业务范围较广的综合性经营服务组织。2020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建成粮油仓储总库容超过30万吨,对接实体门店5000多家,推动256家单位建立稳定产销对接关系,直接购买贫困地区农副产品5754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超6亿元。

(五)内部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具有平台优势

由于历史原因,广东供销合作社的物业资产和储备土地大多位于城乡黄金地段,随着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资产地段优势逐步显现,资产增值潜力不断释放,资产规模优势日益增强。截至2020年底,全省系统拥有资产总额503.8亿元,所有者权益163.8亿元。当前,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立足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属性,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和规范供销合作社“双线运行机制”——以联合机关为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以社有企业为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完善省供销合作联社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三会”制度,逐步成为集聚各种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共同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的综合平台。

三、基于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2020年以来,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实行联农扩面五项工程,开展服务提质专项行动,实施运行增效创新机制,推动供销合作社实现组织转型、网络转型、服务转型、功能转型和效率转型,打造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21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面向小农户的供销公共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近2000万亩次,培育发展直接服务农民的供销合作经济组织超7000个,带动服务小农户超360万户。

(一)实施联农扩面行动,以农户为主要对象推动组织转型

一是开展县镇村供销合作社联农工程。在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村,由各级供销合作社以“村社共建”等形式和村集体共建村级供销合作社;分步分类改造提升镇级供销社;依托社有企业,集聚整合各类涉农企事业单位等社会服务资源,升级赋能县域城乡融合综合服务平台。按自愿原则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带动服务农户近300万户。二是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农工程。优化提升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强化农资农技、冷链仓储、加工销售等服务功能,采取共同出资、共创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带动农户超过40万户。三是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农工程。构建“社有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户”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牵头建设3个省级农业产业园,累计对接服务省级农业产业园超过40个,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和“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吸纳带动小农户参与适度规模经营,带动服务农户超10万户。

(二)开展服务提质行动,以强化综合性服务推动网络转型

一是完善专业化农资农技服务网络。以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骨干企业天禾农资公司为主体,开展面向中小农户、运行高效的绿色农资行动,推动由单纯农资销售向专业化农资农技服务转变。2021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建设区域、县、镇农业生产服务中心,在台山等16个市、县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土地全托管面积近190万亩,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近2000万亩次,供应农药、化肥约占全省市场50%以上。二是建设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以供销合作社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天业冷链集团公司为主体,统筹省市县三级供销合作社,一体推进构建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覆盖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区和主销区,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冷链。2021年全省19个市55县(市、区)布局冷链骨干网项目约60个,规划库容约160万吨,库容量位居全省第一。三是构建放心农产品产销对接网络。以省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天润粮油集团公司为载体,打通丝苗米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辐射带动农田约10万亩,服务带动农户超4万户。省市县三级联合社组建直供配送省级平台,建设区域配送子平台,推动业务联动,助力农产品上行。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省部共建惠州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促进保大湾区重要农产品应急保供、绿色食材供应和联农带农。2021年9月首期生鲜集配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首批55家共3万亩优质蔬菜“供销农场”认证入库。四是拓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网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发挥联农带农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优势,联合金融机构,将信用合作、生产合作与供销合作紧密融合,逐步建立起供销合作社搭台、金融机构授信、担保公司增信的“政银担”合力支农金融服务机制,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2021年全省供销合作社联合金融机构累计协助1596户社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贷款7.8亿元,户均49.42万元。

(三)提供准公共服务,以解决农民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服务转型

一是开展面向农民的技能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落实省政府2021年民生实事部署,开展面向农民群众供销特色“粤菜师傅”工程。依托省联社主导、系统5所职教院校为平台、联合市县镇供销合作社力量的“1+5+N”模式,重点对接农村人口,开展厨艺培训约8000人。二是拓展消费帮扶。结合构建放心农产品产销对接网络,联合14个省级供销合作社发展东西部协作供销联盟,2021年开展消费帮扶“五进”活动180场,设立农产品销售专区300多个,帮助脱贫地区销售农副产品约35亿元。三是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城市供销合作社为主体,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工作,在广州、东莞等地市开展试点工作,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分拣加工中心,推进再生资源网络与农村环卫网络“两网融合”。2021年全省系统再生资源经营企业233个,城乡回收站点3948个、分拣中心52个。

(四)创新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模式,以优化治理机制推动功能转型

一是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选取韶关、江门、肇庆市供销合作社和南雄、斗门、台山、怀集等15个以上县(市、区)供销合作社开展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试点,推动供销合作社职能从单纯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转变,从供销合作向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转变。二是完善“双线运行机制”。加强和规范供销合作社机关主导的合作组织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级供销合作社完善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三会”制度。2021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100%的市级社、98.96%的县级社建立理事会和监事会,95%的市级社、98.96%的县级社已按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三是推进社有企业改革发展。发挥省供销集团社有资本和股权持有管理平台作用,按照权责清单对出资企业实施战略、财务、资金、项目、人力、品牌六大统筹管理,发挥省级社有企业带动引领作用,与12个地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农资农技、冷链物流、粮油全产业链、农产品直供配送等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强化产权、业务、项目联合合作,带动市、县供销合作社联合合作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