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战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运用和发展

作者: 胡承槐

收稿日期:2023-05-10

作者简介:胡承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二级教授,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浙大城市学院兼职教授。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浙江实践”(编号:ZX240094)。

①“八八战略”系习近平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为浙江突破约束瓶颈,科学发展而作出的“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战略部署。“八八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不仅保证了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行进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为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指明了方向,而且在省域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科学回答,在省域层面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全面探索。“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相契合的。读懂“八八战略”是我们全面、准确、科学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环节。摘要:对“八八战略”的解读是浙江理论界最近十几年来最大的理论热点,每年都有大量的著作、文章发表。然而,从方法论的维度尤其是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维度进行深入讨论的文章并不多见。为此,通过研究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发表的关于制定、实施“八八战略”的文章、讲话,梳理出蕴含在“八八战略”中的主体方法论、实践方法论、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分析和讨论这五大方法论的具体内容、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分析和论证“八八战略”蕴含的五大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综合运用和发展。

关键词:“八八战略”;方法论;运用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3)05-0004-013

所谓哲学方法论,即是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其本质内容是思维的方式方法和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当今时代最具科学性的哲学方法论。“八八战略”①的制定、实施是在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在运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典范。“八八战略”是一个巨大的方法论宝藏,学习、理解、掌握和阐释“八八战略”所蕴含的方法论原理,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在。

一、主体方法论:以人为本与以人民为中心

人们的认识、思维从哪里出发、又回到哪里,或者说是选择主体还是客体作为基点和目的去认识、理解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是立场问题,更是方法论问题,而且是方法论的首要问题。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人说“换位思考”,都包含有一个相同的意思,即立场问题也是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问题(当然,它同时是一个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问题)。

回顾欧洲中世纪和近代思想发展史,在整个中世纪,宗教、上帝都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终点。对此,用近代以来的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术语来表达,上帝是被当作主体而设定和对待的,自然界和人自身只是上帝主体的对象化存在,是客体。在这样的思维方法论框架下,人是被奴化的。进而,人对自身、对对象世界及其与对象世界的关系的认知都是扭曲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首要哲学方法论意义就在于把自然界从思维中的客体地位提升到主体(自然而然)地位,不过牛顿的第一推动力的设定还是保留了上帝的最终主体地位。这与其说是近代经典物理学保守性的表现,毋宁说是经典物理学在哲学上的机智。英国及法德的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虽然在哲学理论上着墨不多,但其哲学方法论意味依然浓厚。当它把人的自然本能、人的自利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当作不言自明的哲学前提和出发点时,连同整个启蒙学说、启蒙运动一起从上帝和教会(精神创造物)那里夺回来的人的主体地位,还给了人的另一个物质创造物即资本。资本被默认为能动的主体,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而且是自身会生殖的下金蛋的“母鸡”,人——劳动者工人却被设定为资本的客体和附庸,在极端场合下,还被当作无关紧要的“无”。更为严重的是,以资本为主体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意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地向社会其他领域渗透,逐步生长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费尔巴哈的杰出贡献在于他大胆地证明了上帝是人的精神创造物,是人与自己的创造物之间主客体关系异化的产物,证明了人是真正的、唯一的主体。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并不了解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故而,他虽然在理论的抽象层面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但在实践的具体层面上(比如在资本面前)却无法将人的主体地位贯彻到底,只能回到道德领域,呼吁用“爱”来维护人的主体地位。

费尔巴哈关于人是主体的观点(这对费尔巴哈来说是终点),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方法论的直接出发点。马克思的主体方法论高于费尔巴哈的地方首先在于这里的主体、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单子化的生物学层面上的人,而是处于社会关系、历史关系中并包含了社会关系、历史关系于自身的行为着的人,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这里,确立和保证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解放,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召唤、道德感染过程,更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历史实践过程。单纯的精神感召,尽管在思想意识中也能树立起人的主体地位,但在现实的社会层面的生活中,却作用非常有限,难以贯彻到底,而且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内在逻辑中,也往往会走向反面。比如,当财产权被当作人权的第一要素,资本自由活动当作人的自由的首要形态时,抽象的人的主体地位也就被虚置了,而“商品拜物教”却开始登场。从抽象的人的主体地位出发的思维方式也就转化为从客体即物的、资本的方面出发来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了。阶级概念(意识)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生成、发展,为马克思确立现实的主体和主体方法论找到了现实的物质力量支点和途径。换言之,在马克思看来,从上帝的视角、物的资本的视角理解世界转到从一般的抽象的人的视角理解世界,虽是人类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的巨大进步,但费尔巴哈尽管确立了人对上帝的主体地位,但却和一切旧唯物主义一样,没能从此出发建立起新的思维方法即主体方法论:从主体方面,从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对象世界、现实世界及人自身的感性。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4页。马克思的主体方法论大致的说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个属人的世界是从人出发、以人为目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构建起来的现实世界;二是人在构建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展开自己的生命本质(社会性)和思维的真理性;三是表现在思维方法上的主客体颠倒,本质上是由现实社会的自我分裂、自我矛盾所产生、所决定的,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页。要改变主客体颠倒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四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生成和自觉,将使无产阶级成为人类解放和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革命力量和领导阶级;五是共产党(人)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其核心任务就在于持续不断地启发、生成和灌输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围绕无产阶级近期利益和长远的根本利益,制定和实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0-285页。

当我们对马克思的主体方法论作了上述扼要的介绍之后,再回到20年前的中国社会场景中,不难发现“八八战略”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贯穿着马克思的主体方法论。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和实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之后,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另一方面,由于急于摆脱长期的物质短缺状态,在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出现普遍的“唯GDP论”急功近利现象,着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片面强调物质产出、经济产出而忽视自然承受力、自然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开发,投入产出效益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二是在社会关系上,片面突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忽略与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协调性,产生金钱至上主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治安问题严峻等一系列现象。之所以产生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上讲,最为关键的就在于犯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从客体的方面而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经济发展的错误,犯了一切旧哲学割裂主客观统一、事物普遍联系的错误。“八八战略”从酝酿、制定到实施,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其蕴含的哲学方法论最为首要的就是运用马克思的主体方法论,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经济发展,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关系。

首先,“八八战略”贯穿着马克思主体方法论的第一个表现,就在于“八八战略”是一个从主体出发,为着人本身、以人为本的总体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是硬道理,但以怎样的方式发展同样是一个原则问题。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下,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人不仅不是生产的目的而且沦为生产的工具、手段,唯利是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方式的最根本特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就在于以人为本。“八八战略”从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主体方法论:一是始终把人作为出发点,把人放在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是一个强调人的主体目的和为人的发展的总体性发展战略;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尊重人、依靠人、解放人,是一个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而锐意系统性改革的总体性发展战略;三是以人和人的发展作为评判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正是“八八战略”的提出、实施和深入推进,在浙江大地上“唯GDP论”逐渐消退,经济发展逐渐由粗放型方式转向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由欠协调的不平衡方式转为协调、和谐发展方式。

其次,“八八战略”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主体方法论更为重要的表现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5页;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45、246、247、257、263页。如果说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更多的是侧重于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讲的,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为人性,那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则更多的是从社会关系上来讲的,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人民性,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平性。从以人为本发展到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体方法论指导工作的方法论链条,实现了从一般理论抽象到具体实践的惊险飞跃。因为,人作为类概念,它在现实生活中是分层分类的,笼统地讲以人为本,虽然相对于“唯GDP论”是一个巨大的观念进步,但在具体实践中则往往遭遇巨大阻力,难以贯彻到底。比如,环境污染从表面上看,对所有人都是一个伤害,但是,一个对所有人都是一种伤害的事情,为什么会在现实中出现而且反复多次出现呢?虽然原因众多,但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资本及其所有者能在污染环境的现象中获益。而在这里仅仅笼统地讲以人为本是不够的、不彻底的,因为有少数人在污染环境的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低而收益巨大,而广大群众承受了几乎全部的污染成本而获益很小甚至毫无收益。由此可见,只讲以人为本,并不足以在理论与实践上抵制、节制以“资”为本的行动逻辑,只有从以人为本跃进到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方法论。换言之,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起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抽象形态,而以人民为中心则是以人为本的终点,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是以人为本的真正的彻底的完成形态。

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方法论:

创造性地将中央精神贯彻于浙江实践之中以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方式去了解、理解对象世界,进而构建起怎样的主客体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大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在于动物是按物种的本能行动的,而人却能跨越物种本能的限制,按照美的规律来营建对象世界、属人的世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5-47页。能够在行动比如建造房屋之前就已经有了房屋的蓝图,“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并在劳动的对象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进一步的关键问题在于,人们行动之前的这个“观念地存在着”的蓝图和行动计划是如何生成的呢?显然,蓝图也是在特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生成的,这就引出知识(目的、观念、理论)与现实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协调性以及行动的可能性问题。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页。进而,在实践上,人们在行动开始之时就以“观念的存在着”的那个蓝图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性的追问,在方法论上又可分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选择什么理论做指导的问题,对于我们党来说,这一层面的问题已由历史和现实作出明确的回答,即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并集中体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如何对待所选择的理论的方式方法和态度问题。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上,我们吃过经验主义的亏,也吃过教条主义的亏,经验主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轻视理论的作用,教条主义的危害则在于绝对化神化理论的普遍性,窒息理论的具体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我们党在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过程中逐步生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在方法论上我们可以称之为实践方法论,其核心要义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收集信息和材料;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行动计划、行动方案;在行动计划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检验和进一步修正完善行动计划、行动方案;在总结行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