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
作者: 李实摘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从三个方面来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和奋斗:第一,从共同富裕的定量目标来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第二,从现实的富裕程度和共享程度来看,实现共同富裕要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第三,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来看,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政策调整,而推动一些深层次的改革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2)03-0004-00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意味着共同富裕作为一种理念开始付诸行动,不仅要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容之一,而且要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第二个百年”长期奋斗的一个目标。过去一年中,中央开始部署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一方面,在共同富裕的方向、目标和实现路径等重大问题上,进行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选定浙江省作为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这个目标是高标准的,需要作出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不仅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第一,从共同富裕的定量目标来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第二,从现实的富裕和共享程度来看,实现共同富裕要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第三,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来看,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政策调整,而推动一些深层次的改革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一、从定量目标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
关于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央基本上确定了两个阶段性的目标:第一个阶段性目标是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第二个阶段性目标是到2050年,要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不等于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因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比基本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更长时间。因此,我们还要有第三个阶段性的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第二个百年,全面实现共同富裕。这三个阶段性的目标都是定性的。如果共同富裕只是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了定性的目标也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它作为一种未来的发展目标,只有定性的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定量的目标或指标。
在设定共同富裕的定量目标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以下几点。一是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这涉及对共同富裕内涵的认识。在这个问题上有这样几个共识:第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第二,共同富裕既要富裕,又要共享,而共享不是平均分配,共同富裕绝对不是平均主义的富裕,而是一种有差别的富裕;第三,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民共建共享的过程,而不能采取“杀富济贫”的方式。李实:《充分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经济学动态》,2021年第8期;陈宗胜:《综合运用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及分配举措推进共同富裕》,《经济学动态》,2021年第10期。二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共同富裕中的富裕不是就国家而言的,而是就社会民众而言的,是指人民的高生活水平、高生活质量以及很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与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最相关的是收入、财产和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富裕就相应体现为高收入水平、高财产积累和高水平公共服务。这是一个“三高”标准。共同富裕是指在这个“三高”标准上达到收入差距小、财产差距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这种理解,设定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围绕收入、财产和基本公共服务三项内容来做文章。三是共同富裕的标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所谓绝对标准是指设定未来一个时点上要达到的富裕水平和共享程度作为共同富裕的标准,这个标准设定后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同时,设定这个标准要更多地参照本国过去的发展富裕水平和共享程度。例如,我国设定的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就是采用了绝对标准。所谓相对标准是指与其他国家相比而制定的标准。采用这个标准,需要将世界上已经达到共同富裕程度的国家,或世界上发达国家作为参照。也就是说,中国要以这些国家的平均(或者最低)富裕水平和共享程度为自己的共同富裕参照标准。这种标准是即时的,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会随着这些国家的发展进步有所提高。如果把绝对标准看作为一个“固定靶”,那么相对标准就是一个“移动靶”。四是如何设定共同富裕目标的时间节点?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有一个时间表,不然它就是一个口号,一个梦想,而不是一个发展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时间节点的选择是一种政治上的考虑,存在着偏离实际条件而难以实现的可能。
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我们将从富裕和共享两个维度来讨论共同富裕的定量目标:一方面,从富裕程度来看,中国在收入水平、财产积累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将分别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另一方面,从共享程度来看,中国在收入分配、财产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将分别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中央确定了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2035年,一个是2050年。到了第一个时间节点,从富裕程度来看,中央提出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包括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7-8页。。中等发达国家并不是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亦不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概念,它起源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根据中国国情和邓小平同志的设计,党的十三大报告确定二十世纪后二十年和二十一世纪前五十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出“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36页。,指的是那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高收入国家。为了与发达国家相区分,这些国家被称为中等发达国家。根据一些专家的观点,人均GDP排在全球前20-40位的国家被称作中等发达国家。刘世锦:《15年后,中国人均GDP四万美元如何达到?》,文汇客户端,2020年12月17日,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012/17/384497.html;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经济研究》,2021年第11期。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CD?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这些国家2020年人均GDP的最高值接近48万美元,最低值是25万美元。按照过去的经济增长速度推算,这些国家到2035年人均GDP最高值可能接近74万美元,最低值可能接近4万美元。这意味着如果我国到2035年想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中的一员,人均GDP至少要接近4万美元。2021年我国的人均GDP为1.2万美元,在未来14年需要一个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在2035年接近4万美元。根据我们的测算,每年人均GDP的名义增长率要达到10%左右,实际增长率可能在7%-8%,应该说这个增长速度是比较高的。
第二个时间节点是2050年。按照中央的预期目标,到2050年全国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在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时,中国人均GDP水平应该是多少呢?对此,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根据中央的精神,我们可以作一个推断。中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是说,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家的总体实力上赶上发达国家,而且人均收入水平也要赶上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是指人均收入最高的30个国家,根据测算,这些国家到2050年人均GDP的平均值大概是14万美元,最低值大概是8万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到2050年,我们要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水平,就要保持一个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左右,当然这还只是赶上发达国家中的最后一名。如果我们要成为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每年的增长率则要达到9%左右——一个更高的增长目标。这只是就富裕程度的一个指标而言。依据共同富裕的内涵,富裕不仅包括收入方面,还包括财产和公共服务方面。因此,我们还需要考虑,到2035年和2050年我国居民拥有的财产水平和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应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样需要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由此看来,仅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富裕目标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的超常规增长。
共同富裕还包含高度的共享水平。就共享水平来说,中央尚未提出非常明显的数量指标,只有一个定性的指标:到2035年收入差距要明显缩小。如何来理解这样一个目标?收入差距是否明显缩小,既可以用一些客观指标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公众的主观感受来判断。收入差距测量有很多客观指标,比如说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高低收入组收入比值等,使用不同的指标测量出来的收入差距的变化会有所不同。即使有了这些定量的指标,我们仍需要判断多大程度的收入差距才是明显的缩小,是一个指标下降10%,还是20%或50%,才可以认为是明显的下降?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即使采取完善的、有力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使得收入差距的一些指标如基尼系数有明显的下降也很不容易。例如,我国从2003年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收入再分配政策,李实、朱梦冰:《中国经济转型40年中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管理世界》,2018年第12期。如普惠性的社会保障政策、扶贫政策、最低收入保障政策等,直至2009年收入差距才开始有所缩小,而且在后续几年中收入差距缩小的幅度并不明显,2008年到2015年基尼系数下降不足3个百分点,降幅不到6%,而且2016年后基尼系数又开始上升。李实、朱梦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管理世界》,2022年第1期。由此可见,使用一些客观指标不太容易判断收入差距缩小的合理或预期幅度。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更好的办法是通过一些社会公众的主观性意见来判断收入差距缩小的合理幅度。所谓主观性意见就是通过一些民意调查的方式,来了解社会民众对收入分配、收入差距的认可程度,也就是要明确社会民众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认同收入和财富分配的过程及结果。一般情况下,一种收入分配的结果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是不可能的,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同是可能的,而从认同比例上则可以判断收入差距缩小的合理幅度。从一些民意调查的结果来看,现在社会民众对收入分配的结果及收入差距的认同度很低,国家发改委体改研究所的《体制与管理》2021年第7期公布了2020年改革民意问卷调查数据。关于收入分配这一项,认为目前我国收入差距非常大的占37.7%,比较大的占45.6%,两者合计为83.3%。参见宋晓梧:《实现共同富裕要老老实实研究怎么把房产税、遗产税、赠与税这些税种建立起来,这是真正的干实事》,中国改革网,2021年9月3日,http://www.chinareform.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85&id=40191。要提高这种认同度不是短期内能够做到的。也就是说,实现社会民众对收入分配过程和结果的高度认同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不管是从富裕程度来看,还是从共享程度来看,要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在富裕水平方面,如果我们不能实现上述的经济高速增长,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二、从现实的富裕程度和共享程度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
在确定共同富裕的目标之后,我们还需要清醒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条件。虽然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现实的发展水平、富裕程度和共享程度距离共同富裕的目标仍相差甚远。中国现在不是一个富裕社会,还没有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更不是一个共同富裕社会。为了对此有更清醒的认识,我们需要明白当前我国富裕程度和共享程度真正处于什么水平。
一方面,从富裕程度上来看。从全球的范围来看,我国的富裕程度不高。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自2010年以来就一直稳居全球第二,但是很多人均指标只略高于全球平均值。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不是总量指标,而是人均指标。从人均指标来看,我国的一些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基本上处于全球中游水平。比如,2019年中国人均GDP在197个国家和经济体中排名81位,不属于全球最富的、人均收入最高的40%的国家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CD?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联合国开发署(UNDP)推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是一个更加全面的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指标,是一个包括收入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在内的复合指数。2019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189个国家和经济体中排名第85位,也不属于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40%的国家。另外,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为了提高社会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一些民意调查显示,中国老百姓的幸福感并不是很高。比如,世界银行学者基于多个民意调查《世界幸福指数报告》有多个数据来源,最主要的数据来自盖普洛世界民意调查(Gallup World Poll)。详见:https://worldhappiness.report/ed/2021/。对不同国家2018年至2020年的幸福指数进行了测算,在有调查数据的147个国家和经济体中,中国排名第84位,不属于全球幸福感最高的前50%的国家。这些指标的排名说明我们的富裕程度不高,不属于世界的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