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

作者: 钱晨晨

[摘  要]

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以“人民”为逻辑起点与政治底色,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现实向度与实践进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建设发展领域的话语创新范式。深入探赜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语境、样态与价值,能够清晰观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等话语表达,是如何深度展现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正是在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作出的时代回应与实践展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人民城市;话语建构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5)01-0003-07

话语是思想理论和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也是反映现实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媒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作为新时代党领导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思想承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中拥有着鲜活的话语生命力和广阔的话语建构空间。尽管目前国内学界从话语角度对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展开的研究并不多见,但本文认为,借助话语的学理阐释,研究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语境、样态与价值,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

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语境

话语的建构语境,即指产生话语的种种环境要素,为话语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特定时空情境,是话语得以产生和被理解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现实依据,这些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其话语的建构语境。

(一)历史语境:长期城市实践与探索的思想结晶。话语与实践相伴而生。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于长期以来习近平亲自参与、组织、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即无论是在地方工作还是主政中央期间,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对人民城市的话语探索也从未间断。

从1982年到2007年,基于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执政实践,习近平围绕不同区域城市问题作出了一系列话语阐释,为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话语内容。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福州“这么一座城建欠账太多的城市”,时任市委书记习近平曾在《福建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全面论述推进城市建设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妥善处理好的八个关系,同时鲜明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论述,这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城市”话语表达的最早出现。此后,伴随城市工作不断深入,习近平以“人民”为主题的人民城市理念相关话语表达也逐渐铺陈开来。“推进杭州的城市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使城市更加美丽,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这些话语反复强调、多次阐释了习近平在城市工作中的人民立场。而在不断创新的话语表达过程中,习近平更积极推动着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活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应属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亲自推动兴建的一大批集农民工居住、教育培训、管理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安心公寓”“建设者之家”等。特别是2007年习近平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按照“要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延续到上海城市未来发展中,转化为全市人民共同的追求,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加美丽,让上海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的指示要求,上海在城市建设领域以筹办好世博会为契机,也已出现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萌芽与探索。这些实践活动与话语表达相互呼应,有效促进了习近平在地方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也将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继续向前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进一步凝练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民城市的新观点、新论点,为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提供了直接的话语资源。2015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这是“人民城市为人民”和“人民城市人民建”话语表达首次出现在习近平的公开讲话中。2019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首次完整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并突出强调“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话语表达在上海正式凝练提出。2020年11月,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再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进一步明确“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还在多次公开讲话和多地考察工作时,使用到“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不满意、生活方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等延伸话语阐释,持续加深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认同。直至2022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开始从普遍性的本土叙事走向世界。

(二)理论语境: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守正创新。理论是话语的基础和核心构件,话语是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互为表里关联。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城市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原创性成果,马克思主义为其话语建构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以及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话语建构的根本遵循与价值立场。诚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进,随处可见人民群众的奋斗身影与实践活动。无论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还是一国社会制度的更替,不会自发地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和完成,都必须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对此,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作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的社会主义城市话语样态,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作为城市工作根本立场的集中表达。“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的核心是人”“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些被反复表达的话语既有对“人民”和“城市”二者互动关系的系统性阐述,也有对“人民城市”的整体性观照,并且都体现了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内含的对人民主体的衷心赞美和对人民力量的充分肯定。这实际上表明了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过程,也是习近平旗帜鲜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领域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话语表达的理念主张过程。即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不仅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角度突出了人民的城市主体地位,更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角度明确了城市建设的人民力量。

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的论述作为认识与把握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的最初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则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提供了珍贵的理论镜鉴。习近平曾在阐述人民城市时强调,要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审视城市发展的基本历史视野,并且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已有直接或间接述及“人民”与“城市”的话语表达及话语阐释。比如,《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深入分析工人阶级、工厂城市以及城市区隔等问题,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泛滥的“城市病”作出了深刻批判;尽管城市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中心论题,但将其置于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运动的历史考察中,也涵盖了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及城乡分离等阐述;《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论住宅问题》等对于城市问题也有精辟片论。这些都是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话语建构必须挖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包括马克思在研究城市功能时,也指出了系统的整体性:“城市本身的单纯存在与仅仅是众多的独立家庭不同,在这里,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它是一种独立的有机体。”习近平在进行相关话语表达时,也将城市工作视作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此,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城市发展观、人本理念等概念、范畴及表达来建构话语,正是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破除西方话语遮蔽而具有人民情怀和现代性特征话语表达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现实语境: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表达,时代性是话语的生命力所在。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也离不开特定的时代场景,即其是在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中,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作出的彰显时代特征、满足时代要求的话语回答。

中国式现代化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也让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站上更加辽阔的时代舞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城市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习近平在报告中即时发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人民城市建设明确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4月,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城市工作时,又进一步阐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不仅是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场域中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作出的话语揭示,也体现了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在新的时代话语背景下取得的重大话语突破。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所涉“人民城市为人民”等话语表达,实际承载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领域的根本目的与民生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加快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话语建构的底气和力量所在。

与此同时,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也需要作出新的话语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城市是其重要承载空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大的城镇化进程中,已经实现了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末的17.9%到2023年末的66.16%的跃升。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伴随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的原因,新时代做好城市工作依然面临着传统思维及发展方式等多重复杂因素的相互交织。对此,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作出相关话语指导,比如,“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等。不仅如此,鉴于话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既决定于其承载主体的实践成效,显著的实践成效是构建强大话语的根本依托;也取决于对客观实际的反映程度,深刻的现实映照是构建强大话语的内在要求。2024年9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依然突出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从这个最新的现实要求出发,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过程也是伴随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实际而适时作出话语调试,以提供更广范围、更深程度的话语支撑的过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

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样态

话语的建构样态,即指话语在特定语境下呈现出的形态与特征,包括构成要素、表达方式、功能作用等,是把握话语生成、转换与创新的关键内容。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涉及话语不同的内在属性、功能指向及外部形态,是具有多重属性、多重面向和多重要素的话语表达体系。

(一)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相统一。从内在话语属性准确认识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其兼具了政治属性、理论属性、大众属性的多重属性,本质上是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政治话语主要通过规范性文件、党内文献资料等相关政治文本获得其根本规定性,在话语表达上具有较强的引领性与规划性,能够为其学术话语以及大众话语提供基准和指向。分析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话语建构可以发现,其政治话语建构已显见于国家的方针政策,并更加强调系统的表达。这就具体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以“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统领,提出的多方面具体目标任务与战略举措。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学术话语是指国内学界对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所涉概念范畴理论的学理性阐释与学术化表达,旨在为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政治话语和生活话语提供内在学理支撑与学术衔接。近年来,由于国内学界已围绕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实践路径及其价值旨归等方面展开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丰富学术论证与分析,并且还在不断涉及对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理论命题和话语范畴的学术观照。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学术话语建构愈加兼顾逻辑严谨性、话语体系性与认识深刻性。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大众话语则主要是对人民城市的通俗化、形象化的话语表达,能够契合人民群众的话语习惯,展现出人民对城市的个性体验与微观诉求。“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正如习近平在阐述人民城市时所应用的这些极具亲和力与感染力的话语表述方式,习近平人民城市理念的大众话语不仅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群众基础,也更具易理解性与易传播性,既喜闻乐见又通俗易懂,是其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的原始养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