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上海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 忻平 钱浩予 姜楠[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的党史研究飞速发展,研究的问题更深入、方法更多元、视野更开阔,学术成果更丰硕。本文梳理概括了党的早期发展、伟大建党精神、中共中央在上海、新四军与上海、抗日战争与上海、上海解放与接管、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上海红色文化、上海改革开放与浦东开发开放研究等十大热点,认为具有研究队伍壮大与学脉赓续,旧史料新用与新史料精用,老题新作、新题频现和正史与科普共同发展,运用传统研究方法与新方法新技术四大特点,提出未来要进一步深化上海党史研究要以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为基本遵循,扩大国际视野,运用新史料、拓展新领域、寻求新发现,把握好中共党史党建学成为一级学科的时代机遇。
[关键词] 新时代;上海;党史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推动党史研究进入新阶段。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新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共党史党建学升格为一级学科。2024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提供制度保障,愈发凸显了党史研究的重要性。
作为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党史是党的百年实践的生动记录。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形成地、中共中央的长期驻扎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可以说,上海党史也是一扇洞察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的重要窗口。
一、十年回顾:
党的早期发展等十大研究热点
新时代上海党史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形成了很多研究热点。
(一)渔阳里、“一大”“二大”“党的诞生地”与“四大”等党的早期发展研究。一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熊月之认为上海具有一种奇特空间和超强集聚功能,使得大批仁人志士自觉聚集到上海投身建党活动。在外接式与内嵌式两种不同国际性促进下,上海在建党方面有着其他城市不具备的优势。齐卫平认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两大要素合力下使得党诞生于上海这一革命圣地。苏智良主编多本专著展示了这一特性。
二是渔阳里研究。“渔阳里街区”包括老渔阳里——南昌路100弄2号和新渔阳里——淮海中路567弄6号,是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创建时期的重要活动场所。然而,老渔阳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鲜有人了解其在党的创建史上重要意义。新时代以来,老渔阳里重新焕发光彩。2017年至今,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研究专业委员会连续举办多届“渔阳里文化论坛”,为党的创建史与渔阳里研究构建学术交流平台。
“渔阳里研究”对于“我们从哪里来”拓展了全新的视角。渔阳里专委会主任李瑊有多部研究著述和多篇论文,获2023年上海社科奖。关于发现渔阳里,李瑊、忻平、杨阳等就这一曲折过程有较为详细论述。有关党的发起初建,张云认为渔阳里曾处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舞台中心,承担起党的创建活动的时代使命,杨宏雨、郭晨璐提出,这里是党的发源地和青年团诞生地,是革命先驱们筑梦启航的原点。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认为宣讲陈望道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高明新发现了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首版本。
三是“一大”研究。中共一大开天辟地,正式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相关问题尚存争论。在参会人数上,有学者认为各地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一大”。金冲及提出包惠僧本人并非“一大”代表,代表人数实为12人。关于闭幕时间,有人认为在8月2日闭幕;沈建中认为因8月1日下雨,“一大”赶在了8月1日下午台风前闭幕;陈水林认为8月3日是中共一大闭幕日期;邵雍认为8月2日到5日开会不现实,8月1日续会说更为合理。
四是“二大”研究。2022年中共二大百年之际研究达到高潮。邵维正认为中共二大在建党伟业中具有“五个首次”的贡献。叶笃初认为二大党章凸显了正确理念和切实可行措施。陈自才提出二大宣言就是党纲。周晓辉认为, 二大党章是在删减和压缩俄共八大党章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者们从百年党章发展,多角度解读了党章作为“中国之治”基础规范的主题与变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党的纪律建设、民主集中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等,拓宽了党章研究的纵向和横向视野。2024年1月《中国共产党章程》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二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李绍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于“二大”。丁晓强、王连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始发展的三重逻辑。2012、2017、2022年上海分别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徐光寿提出历经“两年三会”完成建党伟业。
五是“四大”研究。过往研究多集中于“四大”主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新时代有了新认识,以中共四大纪念馆为代表出现一批新成果。经多年研究,四大纪念馆提出中共四大是党的“支部建设历史起点”这一观点。最醒目的成果是查实了“四大”唯一一位无相片代表阮章的身份。纪检监察方面,王佩军等认为“四大”延续了“二大”以来的党内纪律检查与监督,纪检监察制度是重点。群众路线方面,李忠杰指出这是中共四大富有特色的建树。2015年纪念中共四大召开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中共四大纪念馆、虹口区委党校等编著的《中共四大史》即将出版。
(二)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后,学界掀起了研究热潮。2019年,中宣部委托上海学者承担重大研究课题“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创党实践”,历时两年完成上报。2021年后上海学者相继获得三项相关国家重大课题(陈挥“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关系研究”、忻平“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曾峻“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精神建设规律研究”)。市教卫党委成立“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10所高校设分中心;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委党史研究室成立“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成立“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
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为上海党的诞生地研究开辟新视角。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耿磊认为随党诞生,伟大建党精神随之孕育形成;张士海认为创党之初吸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果,伟大建党精神在历史镜鉴中升华形成;忻平、韦博认为理论基础、阶级基础、国际联系、国情基础四大要素在建党过程四个节点中逐步凸显,伟大建党精神也逐渐形成为党的精神标识。
关于精神谱系,陈晋最先提出“精神谱系”概念并进行论证,张明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母体机制”,赵凤欣分析系列革命精神依据不同的时代任务呈现出不同的具体样态。忻平、陈铿认为精神谱系形成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内在联系。
关于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李征、刘建军提出教育引导机制要将伟大建党精神“是什么”“为何来”“如何来”“怎么样”的问题吸纳为教育内容。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的内涵,贾彦提出上海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上海文化滋养了伟大建党精神,在此过程中上海也不断传承和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梅丽红认为上海创党过程中所蕴含的敢为人先、追求真理、甘于奉献、严明纪律的精神内涵,是上海百年历史进程的血脉根基,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动力之源。
(三)中共中央在上海研究。从1921到1933年的12年间,中共中央长期驻扎在上海指挥全国革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设立“中共中央在上海12年专题教室”。华东师大与浦东干部学院合编“中共中央在上海系列丛书”15本。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修订2006年版《1921—1933:中共中央在上海》,用翔实可靠史实叙述了中共中央在上海主要活动,《荆火:1933—1935年中共上海中央局研究》根据新史料进行历史还原。2023年曹文泽领衔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共中央在上海历史研究(1921—1933)”。
2022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学术研讨会在浦东干部学院召开。李忠杰指出,这12年是党在探索中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为百年奋斗开辟道路和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总结了党在这时期12个伟大成就:完成了建党过程、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雏形、确立了党的建设基本框架路径和规则、领导和推进了全国工农革命运动、与国民党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浪潮、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影响、确定并加强了红军建设、领导和推动了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步规划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雏形、领导反对帝国主义斗争、开辟了党的地下活动和隐蔽战线工作、组织开展左翼文化运动。
徐建刚认为,要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把握党在上海产生和中央在上海12年必然性。忻平提出,此与共产国际的密切联系和与上海作为当时工人阶级中心、文化中心、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经济金融中心等因素密切相关。杨凤城认为这一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原典运用引用具有两重性:既有明显教条主义特征,也拓展了对马列主义原理尤其是列宁主义的认知范围,为未来清除党内教条主义铺垫了道路。
忻平、张仰亮认为中共中央长期驻上海是“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合力,因革命主题转换,国民党及租界迫害加剧,诸有利因素逐渐消解,导致中央迁离上海。姜楠、忻平统计了中共中央4次驻扎在上海的总时长计126个月左右,论析了变化原因。王新生探讨上海与中央苏区建立秘密交通线及贡献。钟长洲分析了九月来信的背景。苏智良、方奇系统梳理了中央军委情报系统在上海的工作。万立明探讨了特科第四科的历史作用。杨阳、刘越讨论了中央军委驻沪期间指导各地武装斗争与军队建设的工作。
(四)新四军与上海研究。共产党领导下的南方新四军对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是研究“新四军与上海”主力。2021年习近平给研究会回信,希望老同志们“结合自身革命经历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新四军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一是出现大量新成果。从2012年起,每年出版《新四军研究》。2013年起出版《新四军与上海》(第1辑到第3辑)、2016年出版《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全书》、2021年推出《新四军与上海》(第4辑)、《新四军研究》(第11辑)等。
二是围绕上海是新四军组建孕育之地、支援新四军的重要基地。研究会先后召开了5届“新四军与上海”研讨会。朱文泉总结上海人民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重大贡献“五地说”。陈彩琴论述上海与新四军相互支持关系。邵雍指出上海人民的支援是新四军越战越强的主要因素之一。韩洪泉认为上海的国际性和文化中心的地位的支援,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和特殊意义。
三是铁军精神研究。张云、刘苏闽、曹宁、戴锐等分别从新四军铁军精神与上海城市文明、伟大建党精神蕴育新四军铁军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在盐城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历史作用等方面对铁军精神进行了新的论述。
(五)抗日战争与上海研究。上海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8月成立的张云为会长的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是研究中坚力量。
一是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2022年老一辈学者龚古今、唐培吉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稿(上、下)》出版。余子道主编的《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系列丛书,相继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10卷本)《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抗战名人在上海纪念地》《上海抗战论著目录》等。余子道领衔的《上海抗日战争全史》及由苏智良领衔的《上海抗日战争志》即将面世。
二是两次淞沪战役研究。出版《淞沪抗战史料丛书》(5编共66本)、《上海抗战研究》《当代学者论淞沪抗战》(三卷本)、《记忆中的淞沪抗战》(三卷本)。洪小夏研究国民党敌后抗战衰落和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