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与李闻血案的公共舆论话语场域构建

作者: 耿密

[摘  要]  李闻血案是1946年国民党特务打压民主吁求、蓄意制造的两起政治暗杀事件。《新华日报》较早注意到两起血案背后的政治动因,在该事件的新闻报道关注点和舆论走向的引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这次事件的公共舆论话语场域构建提供了舆论平台。民盟、中共、各社团、社会名流乃至普通读者,共同构成了这一场域的话语共同体。反对国民党专制暴力统治、争取政治民主,是这一舆论场域的主要话语议题。围绕李闻血案的讨论,中共、民盟等为代表的舆论参与方所做出的话语表达,凝聚成了某种潜在的隐性力量,对国民党统治的正当性产生了较大冲击,削弱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关键词]  新华日报;李闻血案;公共舆论场域

1946年7月,昆明先后发生了李公朴、闻一多遇刺案。这是两起以暴力手段打压民主、迫害民主人士的政治暗杀事件。事件的发生引发了民盟、中共、各社会团体、社会名流以及普通人的严重愤慨,事件很快成为了舆论界关注的焦点,引发了强烈的舆论反应。

近年来,关于李闻血案的责任认定,李闻血案发生后的各方博弈,以及美国对李闻血案的反应等问题,学界在与此相关的史实重建和事件的评析两方面,均有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成果问世。相关成果对李闻血案发生后各方的媒体反应,大都有所提及,但一般都是作为背景介绍来呈现。

李闻血案发生后,《新华日报》刊载了大量的新闻报道、社论、读者来信等话语表达文本。这些文本共同形成了一个特征鲜明的舆论话语场域。“所谓话语场域,是指由话语发起者发起,围绕不同话语主体共同关心的话语议题进行对话与沟通,以期达成共识的话语交流处所,由话语生态、话语发起、话语议题、话语主体和话语结论构成。”本文借鉴了这一话语场域的分析结构,着重对李闻血案的舆论话语场域各构成要素作综合解读。由此,对这一话语场域传递出的话语共同体意识,以及这种话语共同体意识对国民党统治正当性产生的消解作用作进一步分析。

一、李闻血案的舆论话语发起

舆论话语的发起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发起,另一种是被动发起。李闻血案的发生及其引发的恶劣社会影响是舆论话语发起的根本动因。如果从追根溯源的角度说,制造这两起暗杀事件的国民党特务是这场舆论话语的根本发起者。但如果从两起血案发生后较早的舆论反应来看,民盟和中共是此次舆论话语讨论的共同发起者。不过,就此次话语发起的类型来看,民盟与中共都是因李闻血案发生而所作出的被动反应。所不同的是,因遇害的李闻二人皆为民盟中委,民盟作为受害方,它的舆论话语表达是作为受害方的声讨,中共则是作为声援方进行的协助。但是,由于中共在舆论上的引导能力,尤其是南方局充分发挥《新华日报》的舆论影响,对李闻血案后的舆论话语走向以及舆论话语场域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闻血案的事实和民盟随后的反应是舆论话语发起的起点。李闻血案分别发生在1946年7月11日和7月15日。李公朴遇刺后,民盟云南省支部在第二天即向国民党政府发出严重抗议,提出惩凶、抚恤死者、兑现民主诺言等三项主张。同样,闻一多遇刺后,民盟云南省支部也是在第二天,围绕惨案发生提出了四项主张,并就保障人民自由和重开政协,又提出了三项主张。在这两次声明中,值得注意的是,民盟已经意识到这是一场特务策划的政治暗杀事件,抗议的对象也直接指向了国民党政府。

关于事件的性质,中共与民盟的判断相同。血案发生后,中共除自身多次表达反抗国民党暴行的主张外,还作为核心力量之一推动了这场舆论话语场域的形成。李闻血案发生后,中共先后在其旗下的《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纸上大量刊发了社会各界的唁电、评论、宣言。《新华日报》又因地处陪都重庆,备受社会舆论关注,其社会影响则更加突出。而且,《新华日报》刊载的有关李闻血案的各类话语表达文本更为集中,持续的时间更长,为李闻血案的舆论话语场域形成发挥了主要作用。后来,李闻二烈士纪念委员会编印的《人民英烈——李公朴、闻一多先生遇刺纪实》大量选用《新华日报》的报道,也一定程度佐证了这一情况。

之所以说,李闻血案的公共舆论话语场域的形成与中共、与《新华日报》有密切关系,原因在于当时国内不少报纸在李闻事件发生后的报道上,一般持比较保守的态度,于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往往采用普通新闻的中性报道叙事。这些报纸除了刊发李闻血案的消息外,较少对事件本身表达倾向性观点或者立场。而且,它们大都对李闻血案发生后强烈的社会舆论反映,采取了回避的方式处理。

例如,关于李公朴被暗杀的报道,云南当地的媒体《云南日报》《正义日报》等均遵照国民党中央社的报道基调,以“李公朴遇刺、当局限期缉凶”为题,用中规中矩的新闻语言进行报道。这让人读后感觉,该事件仅仅是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与此相似,《申报》也是采用中央社的消息,分别在7月13日和7月15日对此进行了报道。《申报》的两次报道不仅内容少,而且字号小,所占版面仅二指宽,标题也无任何醒目注明。并且,这两则消息混杂在其他一般新闻之中,让人读后很难联想到此事件有何特别之处。而且,梳理《申报》对李闻两起事件的全部报道后发现,在此后近三个月中《申报》上也仅有一些消息类报道与李闻案件相关。唯一的社论也只是关于闻案审判的评述。在这篇社论中,《申报》表示,此前案情未明不便表示态度;现在闻案审结,大家要相信政府和法度,闻案并无任何政治背景,只是凶犯仇杀云云。该社论只字不提政治暗杀,更不要说对李闻追寻的民主事业表达支持态度。这与国民党官方宣传口吻几乎一模一样。

应该说,《云南日报》《申报》等报纸对李公朴遇害的报道处理方式,具有一定代表性,反映了当时一些媒体对李闻血案的基本态度。当然,不排除有些报纸虽对事件有所猜测,但在报道上也不敢悖逆国民党宣传机构定下的报道基调,而采用了国民党中央社的官方报道口径。

的确,国民党文宣部门和情报部门对舆论方面确实有所规定和限制。当时负责调查李闻事件的唐纵在与曾任蒋介石侍从室秘书的邵毓麟谈及此事时,邵毓麟就特别提醒唐纵要注意控制舆论。唐纵深以为然。虽然以唐纵的职位和级别不足以对国民党文宣部门下令,但至少从这则片段消息以及国民党当时行事的习惯推测,控制舆论至少在国民党高层具有一定共识。国民党文宣部门对此也确实采取了一系列控制、引导舆论的动作。国民党官方宣传口径,刻意淡化李闻事件是政治暗杀的性质,往往要求各报纸采用中央社的消息仅作一般性新闻报道。在国民党这一措施影响下,相当多的报纸除了刊发几则李闻血案有关的消息外,基本保持了沉默。

《新华日报》的报道则与一般报纸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在7月13日,《新华日报》在第二版用了三篇报道发布李公朴遇害的消息,分别是《民盟中央执委李公朴在昆明被暴徒枪击逝世》《民主同盟云南支部讣告》《李公朴先生小史》。在报道的形式上,三篇报道为一个整体,置于当版报纸的正中。其中前两篇报道以黑色加粗框的方式呈现,框中标题也采用大号加粗字体,十分醒目。黑框左侧附有介绍李公朴生平的个人小史。

从报道的内容上看,《新华日报》的报道与一般遵从国民党文宣口径的报纸也有很大区别。《新华日报》不仅点出李公朴民盟执委的政治身份,而且有这样一段话尤其耐人寻味。“李先生热心民主运动,遭特种人物忌妒,本年二月十日在较场口被毒打”。先生后因私事回昆明,“不意竟遭毒手,这实是民主运动的大损失。”寥寥数语,却传递出两个重要信息。李公朴被害很可能与他坚持的民主运动有关。策划刺杀李公朴的人,很可能与此前在较场口毒打他,一直忌恨他坚持民主运动的“特种人物”有某种关联。随后,在7月14日,《新华日报》第二版刊载了《悼李公朴》的社论,在第三版用了一大半版面将当时国内主要党派和一些知名民主人士悼念李公朴的唁电和声明作了集中呈现。这些唁电和声明的发布者包括:中共代表团、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共四川省委,民盟重庆市支部、中国人民救国会等政党组织或社团组织,以及知名人士史良、邓初民等。

7月15日,闻一多遇刺。国内不少报纸的报道大都与此前报道李公朴遇刺的口吻类似,基本仍采用的是国民党中央社的官方口径。在报道的主题和篇幅上也刻意“低调”。这里以《申报》为例,该报在7月17日虽然对此事作了报道,但在版面安排和报道内容上均无甚特别之处。该报道混杂在各类普通消息或新闻之中,粗略翻阅时,也不太容易引人注意,更不要说让人产生闻一多遇刺与李公朴遇刺有任何关联的设想。

在得到闻一多遇害的消息后,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新华日报》迅速作出反应,一是发布闻一多遇害的消息,二是明确血案是政治暗杀,三是引导舆论须注意到血案是国民党特务所为。

7月17日,《新华日报》用了一则题为《反动派继续实行有计划暗杀,闻一多教授又被害》的消息和一篇题为《抗议闻一多教授的被刺杀》的社论来报道这一血案。在报道形式的呈现上,让人明显能感受到《新华日报》对暗杀事件再次发生,表达出的愤怒和抗议在升级。同样是加粗框,闻一多遇刺消息的标题采用了更大号的字体,放置在第二版右上角第一篇新闻的位置,即该版头条的位置。而且,在标题措辞中,“继续”“又”等词汇的选择,让人很容易想起该事件与几天前发生的李公朴遇刺事件存在某种延续性关联。此外,《新华日报》在社论中直接指出,这是暗杀,是国民党反动派对民主人士的残酷迫害,国民党“欲把全中国造成血腥的法西斯恐怖而后快”。

同样,在7月17日,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召开记者招待会,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以及利用特务搞政治暗杀的真相。当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发表严正声明。在这份声明中,周恩来指出,当前中国最亟待解决的两个急迫问题是:内战和政治暗杀。关于国民党挑起的内战,中共要求“国民党当局,少作违反事实的宣传,立即下令全面停战,否则应负内战全部责任”。关于政治暗杀,周恩来指出,李闻血案“完全是有计划的,而且是肆无忌惮的政治暗杀”。并且,周恩来强调,这并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西安、南通之血案未了,昆明今又继之,则重庆、成都、武汉、北平、广州,甚至南京、上海亦可以任意杀人。这完全赤裸裸地暴露了国民党特务残暴的法西斯本质,采用了最卑劣的手段来镇压和平民主运动及其代表人物。”随后,这篇声明的全文刊发在7月18日的《新华日报》第二版上,对揭露李闻血案本质具有重要的舆论引领作用。

也是在7月18日,《新华日报》在上述一版面上,刊发了与血案相关的其他文章和消息,形成了围绕这一事件的舆论讨论热点。《对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惨遭暗杀 中共代表团向政府提抗议》这篇报道,全文刊录了中共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明确提出要取消特务组织、惩治祸首等七项主张。同日,该版面还刊登了闻一多两位公子闻立鹏、闻立雕二人的控诉文章。《新华日报》特地在这篇遇害者家属的控诉信前面加了编辑说明:“让全世界有良知的人,听听两位孤儿血泪的控诉。”这样的内容安排让人读后,对闻一多先生遇害必然产生强烈愤慨并对其遗孤萌发强烈同情,让新闻文献与读者之间达到心理共鸣。

7月19日,《新华日报》在第二版,以“中国法西斯在昆暴行震惊中外 各方唁电雪片飞来”为报道引题,集中刊发了悼念闻一多先生的报道。这当中,包括中共四川省委、三民主义同志会重庆分会、重庆文协分会、新华日报社、梁漱溟等民主人士的唁电。此后7月20日、21日,《新华日报》继续刊载了各政党、各社会团体的纪念文章和唁电等文献,让社会各界看到了针对血案,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应。

之后,《新华日报》还对李闻血案的发展走向和各界的舆论回应作了重点关注、持续报道,直到社会各界为李闻两位先生召开追悼会之后才逐渐告一段落。

二、李闻血案的舆论话语场域构成

李闻血案发生后,各方舆论表达的意愿十分强烈,共同构成了一个特征明显的舆论话语场域。《新华日报》为这些舆论表达提供了一个持续而集中的呈现平台,对李闻血案的话语场域形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新华日报》关于李公朴遇刺的第一篇报道是在7月13日。此后一直报道不断,尤其是闻一多遇刺案发生后,各类新闻、社论、唁电、来信等文稿更是“如雪片飞来”。不久,两起事件因性质、内容相同,并称为“李闻血案”(又称李闻惨案)。在《新华日报》上,关于悼念李闻二人不幸遇害、要求追查血案真相以及惩治凶手的舆论话语讨论持续了三个多月。

参与这场舆论场域表达的话语主体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政党、各类社团、临时性的群众自发集体组织、个人等类别。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政党及政治性组织,一共有11个,分别是:中国共产党、民盟、九三学社、民主建国会、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国民主宪政促进会、重庆人民和平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上海学生和平联合会、陪都李闻惨案后援会、云南人民争取和平民主协会。从以上这些政治组织名单可以看出,几乎当时国内影响较大的一些政党和社会组织都参与了这场舆论声讨活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