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实“楼务会”新型楼宇治理平台建设的研究

[摘  要]  商务楼宇是产业集聚、企业汇聚、人才广聚的新高地,也是城市新兴领域党建和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上海静安区聚焦楼宇党建“善治理”核心特征,深入构建楼宇党建“治立方”多元善治体系,打造了“楼务会”新型治理平台,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持续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但作为新生事物,目前楼务会在功能定位、自转能力、保障机制、动员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可从实施优势化战略、构建集成化平台、落实体系化增能、完善人财物保障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实践,不断做实“楼务会”新型楼宇治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打造党建引领、上下贯通、条块一体、整体善治的基层治理新范式。

[关键词]  楼务会;新型楼宇治理平台;楼宇党建;静安样本

商务楼宇是产业集聚、企业汇聚、人才广聚的新高地,也是城市新兴领域党建和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商务楼宇的发展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超大城市视域最直观的现代化呈现方式。近年来,上海静安区聚焦楼宇党建“善治理”核心特征,深入构建楼宇党建“治立方”多元善治体系,打造了楼务会这一新型治理平台。

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塑造了上海商务楼宇的独特面貌,呼唤和催生了新型楼宇治理平台。一是楼宇经济发展带来的楼宇治理事务增长趋势,要求创设新的载体来治理“垂直社区”中的多样事务。二是楼宇从业人员的个体化、“原子化”趋势,要求有新的载体来回应从业人员的多元化需求,并制造更多的公共交往以吸纳冲突,化解个体化带来的区隔问题。三是政商关系的亲清化趋势,要求有新的载体来呈现和强化这种关系趋势。四是全方位提升党建引领力的趋势,要求有新的载体在楼宇空间里促成党建活力的蓬勃生长,更好更优实现党的政治引领力在社会基层的复归。将楼务会等新型楼宇治理平台作为上海楼宇党建“善治理”阶段的核心载体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亟待我们进一步做优做实,奋力打造党建引领楼宇善治的静安样本。

一、静安区楼务会建设的主要经验

静安拥有200余幢重点商务楼宇,目前已在80幢中组建了楼务会,覆盖1幢“百亿楼”、3幢月亿楼、34幢亿元楼,同时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了具有静安特色的运作经验与特色亮点。

(一)搭建了楼务会的基本架构。楼务会的产生是一个基础问题。静安区的楼务会成员是通过民主推荐产生,与楼宇党组织交叉任职,一般由楼宇党委(总支)书记、产权方(物业管理方)负责人、楼宇党群服务站站长、楼宇群团组织负责人、企业(单位)代表及党员职工代表等组成。目前,这一基本架构总体运作良好,也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二)形成了基本运行机制。楼务会的运行离不开特定机制的支撑与保障。静安区楼务会定期召开会议,建立意见收集、议题确定、协商议事、项目认领、评价反馈等工作机制。并向楼宇党委(总支)汇报工作。同时,建有街镇领导干部包联重点楼宇制度,指导和支持开展工作,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在约请制度下,楼务会可以根据议题邀请相关部门、区域内居民代表、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如“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组织负责人、企业高管等)共同出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形成楼宇包联、议题征集、“四必访”、协商议事、开放式列席、专项约请、项目认领和监督评议等八项制度。

(三)结合实际推出了特色服务项目。楼务会的重要职能是为楼宇企业与从业人员提供服务,在这方面静安区各个楼务会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例如,大宁国际广场楼务会为楼宇从业人员引进街道五区党建联盟的优质资源,提供“宁法在线”法律服务、义诊服务等。德必易园区楼务会联合物业,打造“宁萌岛”萌宠乐园,存量盘活萌宠投喂、绿色氧吧等解压新空间。

(四)有效开发调动了楼宇自身资源。作为自治平台,楼务会调动楼宇自身资源的能力显得尤为关键。调研发现,大部分楼务会都能在楼宇内借用到支持性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恒基688广场的多家楼宇商铺设立“议事阵地开放日”,免费提供场地。又比如,恒隆广场引入了人大立法信息采集点提升协商议事能级。

(五)累积了楼宇街区联动治理经验。楼务会不单对内开展活动,一些楼务会在“走出去”融入街区治理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恒隆广场楼务会依托商圈党建联席会议推进楼居联动,形成了“彩绘墙”“流浪猫治理”等优秀项目。恒基688广场楼务会建立项目认领机制,发布了可供企业、员工、商铺认领的“街区共治项目”。

二、当前楼务会建设面临的难点问题

楼务会是深化楼宇党建、推动实现垂直社区“善治理”、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型治理载体。从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的系统论角度看,楼务会的作用是撬动和集聚多方资源,高效地将资源转换为楼宇公共产品与服务,并将这些公共产品与服务集成快捷地传递给楼宇企业和从业人员,最后根据反馈情况来调整优化自身工作。从既“有形”又“有效”、兼具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标准看,当前楼务会建设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难点问题。

(一)功能定位需进一步厘清。楼务会的总体定位已较为清晰,但目前其与相关主体间的协同分工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厘清。作为提升楼宇治理能级的核心平台,不能大包大揽一切事务,而应有所专注、专长。楼宇党委与楼务会的指导关系、楼务会与物业间的协同监督关系该如何体现且发挥实效,哪类事务、哪类工作属于需要楼务会发挥专长的领域,楼务会成立后需要在哪方面做实做强以进一步提升楼内主体的切身感受,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形成更为清晰、直观、便于操作的结构体系与制度规范。

(二)“自转”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当前阶段,楼务会的运作主要依靠“公转”推动,“自转”能力还不够突出,仍依赖行政方式推进工作,尤其在部分楼宇,日常运作仍主要依靠楼宇党群社工推进,召集人与委员的“主人翁”意识没有被很好激发,只是在被动配合政府工作。部分楼务会内部议事决策机制不够严实深细,没有形成成熟的议事协商与自治规程,在遇到问题时往往由秘书长直接把情况汇报属地街镇,依靠政府下场推进,缺乏自治活力与主动性。

(三)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楼务会的日常运作需要一套成熟的保障机制,其中人财物保障是基础。目前,在大部分条件较好的楼宇内,楼务会都能与党群服务站共享空间,在经费和人力保障方面也形成了一些较好的做法,但部分楼宇还缺乏长期有力保障。整体来看,目前在保障机制上还缺乏系统的提炼、总结和推广,亟需更有效的规范化制度,从顶层设计上给予基层更多指导和支撑。同时还应结合具体楼宇的业态及党建基础情况,给予基层探索创新的自主空间。

(四)动员能力需进一步增强。目前静安楼务会已进入良好运转的轨道,但号召力影响力并不十分强劲,在切实发挥社会动员能力,调动楼内外资源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其与楼宇企业的联系,高度依赖楼宇产权方、物业管理方或是个别的骨干型召集人,缺乏激活内生动力的举措方法及激励机制,还需建设更广泛的人才蓄水池,建立起更有效的动员及响应机制,找到更多触角和帮手,增进影响和认同。

三、进一步做实楼务会建设要具备三大视角

进一步做实楼务会新型治理平台建设,需要从组织理论与制度理论上进行深思和破题,精准识别影响楼务会建设运行的因素,把握其中的实践规律,从而更具针对性地明确机制的焕新进路。

(一)全流程视角:做好楼务会的全流程管理。楼务会建设涉及产生、运行、保障、评估等环环相扣的环节。做实楼务会建设,需要整体布局,从制度层面谋划解决每一环节的裉节问题,同时做好各环节的有效衔接,确保全流程管理的实现。

在产生这一环节,涉及楼务会如何产生、向谁负责和汇报、与其他相关主体的权责边界、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在运行环节,涉及如何联系并取信于服务对象、挖掘分析真实有效需求、服务和动员企业、提出自治共治议题、向外借力以有效解决问题等。在保障环节,涉及楼务会如何实现人财物保障,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盘活治理资源等。在评估环节,涉及谁来评价楼务会的工作成效、评价标准有哪些、评价结果如何公示、后续结果运用等。

(二)合法性视角:确保楼务会权力来源合法。从组织学的角度看,楼务会作为嵌入型的组织载体,必然要具备合法性和有效性双重要素。合法性是指工作对象能够认同其理念与行为,并愿意付出与支持。有效性是指能够有效地推进楼宇事务,回应楼宇需求,处置楼宇问题。理想情况下,楼务会既要富有合法性,又要具备有效性,两者相互促进。但现实中,往往会面临有效性不足困境,亟需通过合法性来促成有效性;或是缺少合法性底气,亟需通过有效性来积累合法性。

首要思路应当是确保权力来源合法。作为一个新型楼宇治理平台,楼务会的合法性主要有三个来源(支柱):一是政治(党建)赋权,二是行政赋权,三是社会(对象)赋权。“政治赋权”是合法性及有效性的关键支柱,其支撑途径包括加强组织覆盖、强化对党员的纪律约束引导、直接投放政治或党建类资源等。“行政赋权”也是一条主要支柱,其支撑途径是下沉管理服务资源,为治理提供权威依据。“社会赋权”对于自治属性的楼务会至关重要,其支撑途径主要是委托和参与,委托有赖于通过推荐、选举实现,参与既是楼务会存在的明证,同时参与本身也可能带来广泛的自治资源。

目前看来,制度设计上已基本解决了政治赋权和行政赋权的问题,但尚未真正触及社会赋权。这种局面使得其合法性支柱还不够稳固,易陷入“行政本位”,并造成工作对象不了解楼务会或不认同其存在、不配合不参与活动、不愿为其付出劳动。

社会赋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楼务会的合法性不足,使得工作对象更为了解认同楼务会的存在、更积极配合参与楼务会活动、更愿意为楼务会付出劳动。社会赋权的主流实现方式是选举,可以是直接选举,也可以是间接选举。除了选举,社会赋权也可以部分通过加强日常见面、交流、沟通来实现。社会赋权的作用逻辑链条是:做实代表性,提升合法性,带动参与性,促成有效性。在进行政治赋权与行政赋权的同时,引入社会赋权机制,能够确保楼务会的权力来源更具合法性。通常情况下,一个权力来源更广、更具合法性的楼务会有望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法理型组织,无需过度依赖传统手段和魅力型领导,即可具备更为充足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合法性与有效性都指向权力的运作。合法性能够带动有效性,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为楼务会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当然,仅有合法化进程,还不足以自动促成其有效性,必须从体系化增能的视角出发,以有效性为导向,完善各项运行机制。有效性表现出来之后,反过来会促成合法性的增长和巩固。

(三)全要素视角:促成楼务会多要素相协同。楼务会的建设与运行,可以简要概括为:在特定的制度空间里,通过加强自身组织与队伍建设,调用楼宇内外各类资源,围绕联系好、服务好、引导好工作对象之目标,有序推进楼宇各项事务,促成楼宇善治。过程中涉及组织(Organization)、队伍(Team)、资源(Resource)、对象或居民(Resident)、事务(Affair)五大要素,可以建立“OTRRA”全要素分析结构,综合考虑促成五大要素的协同发力,以增进决策科学性。

组织。楼务会的组织形式涉及楼务会的职责、内部结构、与楼宇相关方的关系、与楼宇党组织的关系、与后台组织的关系等问题。

队伍。楼务会的队伍建设包括核心队伍,即楼务会组成人员、楼务会成员单位、楼宇代表、楼宇志愿服务团队、其他灵活支撑力量等。

资源。楼务会的治理资源涉及空间资源(有形与无形)、经费资源(日常运行经费、项目经费等)、时间资源(兼职成员)、公信力资源等。治理资源大体相当于“人财物”中的财和物。

对象。楼务会的管理服务对象理论上包括楼宇“固定居民”,即楼宇产权方、物业管理方、入驻企业和从业人员、“流动居民”(即快递、外卖等时常进入楼宇的新就业群体)、“周边居民”(即邻近社区)等。

事务。楼务会的日常事务包括内容与程序,如楼宇物业管理事务、党政下沉服务项目、楼宇文化营造事务、街区联动事务等。事务与议题息息相关,是议题的落地化呈现。议题可能被悬置,而事务是实际发生的,因此是观察楼务会运行的更好维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