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干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层干部训练
作者: 刘丽娜 王龙[摘 要] 干部作为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互动的纽带,其素质优劣是影响国家意志贯彻是否彻底的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匮乏成为中共在新解放区开展基层政权建设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中共设立基层干部训练班,以培养基层政权建设所需的干部人才。以上海郊区为例,中共通过设立郊区基层干部训练班的方式,集中训练郊区大量基层干部,为基层政权建设与社会稳定奠定了组织基础。在此过程中,中共对基层干部的日常训练与思想塑造,反映了其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中干部教育策略的转换,亦呈现出中共干部教育与政权建设之间的复杂面相。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郊区;干部训练;思想塑造;政权建设
毛泽东表示:“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通过训练和培养大批基层干部,加之配合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最终实现了国家政权建设与基层社会的整合。学界关于这一论断的相关研究虽已有一定基础,但是囿于材料的限制,目前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郊区基层干部训练的研究仍尚显薄弱。有鉴于此,本文拟利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郊区基层干部训练相关档案及文献史料,对该时期上海郊区基层干部训练的运作实态和具体举措作一历史考察。之所以选择上海郊区基层干部训练为本文的考察对象,因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早在1949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即指出:“上海市郊各区是整个上海市区的组成部分,在生产与生活方式上是与上海市区密切联系的,但广大地区仍是分散的农村,而匪特又利用这些地区作为活动据点,这些地区工作急需深入展开。”因此,“为加强市郊农村工作的领导”,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建立市郊工委会,“作为市委的派出机关,代表市委领导市郊十个区委的工作。”应该说,改造市郊基层政权是中共建设新上海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外,本文希冀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郊区基层干部训练的考察,以此呈现出中共干部教育与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中干部训练的互动关系,进而丰富中共基层政权建设的相关研究。
一、改造基层:郊区基层干部训练班的设立
如何改造和巩固基层政权是中共建政初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中共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并将其作为改造基层政权的重要方式。1949年初,中共中央指出“乡村土地改革办法,绝不能施行于大城市附近”,同时“在大城市的工作作风,绝不能搬用在乡村工作的作风”。1950年1月,毛泽东对华东区土改工作作出指示,“土改准备工作中改造区乡政权极为重要,并须如期完成,否则不可能进行土改。”改造区乡政权,成为新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先决条件。之后,政务院颁布《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其中对郊区土改具体事宜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依据上述文件指示,各地方党委逐步开展基层政权改造与土改工作。
1950年5月10日,中共上海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制定《中共上海郊区土地改革准备工作的意见(草案)》,并要求在正式开展土改前应完成以下工作:一是调查研究郊区情况,依据中央土地政策及上海郊区特点,制定土改具体计划;二是发展和健全农会并改造乡村政权;三是进行土改实验与训练干部。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郊区土改准备工作中干部教育尤为关键。上海市郊工委认为,“教育与改造的基层干部,应视情况予以区别训练。”同时,为确保土改工作的顺利开展,上海市郊各区依照市郊工委对郊区土改中干部培养工作的指示,以采取“分批集中区乡在职干部与参加土改的工作队进行土改教育;分批集中村干部及不脱产的乡区农会委员,普遍进行土改训练”为主要方式。可见,集中训练干部是上海市郊工委基于郊区土改的现实考量。
另一方面,上海郊区基层各区(乡)党委、机关单位行政干部严重紧缺。依据上海市郊工委对各区干部配备问题及缺额情形的调查结果显示,仅1950年上海市郊及各区党、政、群系统缺额干部共计827人,且所缺职别均与郊区基层建设工作关系密切。以高桥区为例,1950年中共上海市高桥区缺额干部共计48人,且缺额干部涉及区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多个职能部门。实际上,其他各区干部缺额情况大同小异,如洋泾区缺额56名(其中洋泾区人民政府干部缺额29名)、杨思区缺额49名、吴淞区缺额10名、江湾区缺额36名、新市区缺额62名(其中包括新市区税务分局缺额23名)、大场区缺额58名、真如区缺额27名。可以发现,其时上海郊区缺额干部均为各区党委、机关单位急缺职位。
为此,上海市郊工委要求各区要集中研究如何解决干部缺额问题。为应对基层干部的匮乏,上海市郊工委决定在土改过程中设立土改干部训练班,对各类干部进行训练,以造就郊区土改所需的干部人才。1951年6月,上海市郊土改训练班设立,同时对训练时间、招收对象、人数等做出严格要求。以第三期训练土改训练班为例,其训练时间为6月24日至7月24日;招收对象“主要是在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所涌现出的,为群众所拥护及平时工作积极的,立场坚定的贫佃农成份的乡村干部和积极分子”,本期共计划招收学员244人。此后,随着土改运动的结束,上海郊区的干部训练已不限于培养土改所需干部,而是转为大量训练基层干部,即“在土改结束后的区及小乡,建设基层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基层组织领导骨干,并轮流加以训练”。
1951年8月,上海郊区第一期基层干部训练班正式设立,其以“提高基层干部政治觉悟与工作能力”,进而“为基层培养领导骨干”为宗旨。就基层训练班干部招收情况而言,第一期郊区基层干部训练班计划招收学员共计100人,其中吴淞区12人,新泾区20人,江湾区10人,真如区4人,新市区6人,龙华区10人,大场区4人,杨思区15人,洋泾区4人,高桥区15人。与此同时,上海市郊工委对学员招收标准亦有严格要求。首先,要求拟被抽调的学员为“已配备或准备做乡里领导组织中的主要干部”;其次,其阶级觉悟较高,工作积极热情,作风较民主,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最后,若其“很有培养前途”,可选送“一至两人来教育改造”。
上海基层干部训练班分为六级组织管理体系,由“中共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为最高领导机构,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下设中共上海市郊区工委上海市土地改革委员会作为直接领导机构”,“基层干部训练班隶属于上海各区区委各区土改委员会,下设组织科、教育科、行政科”管理培训班日常事务,六级组织体系的设置体现了“党领导一切”的原则。实际上,这既体现了中共对基层干部教育与政权建设的重视,同时亦反映出上海郊区基层干部人才的缺乏与政权建设的迫切性。诚如上海市郊工委所言,“郊区原有干部数量情况,尚不能适应今后的基层建设任务”。因此,决定“将新培养的积极分子,以及农村各小乡基层干部集中轮训,并计划逐步在郊区提拔一千名新干部”,从而实现“干部调整必须与培养提拔地方干部加强基层干部地方化的原则相结合”的目标。尽管上海郊区基层干部的训练经历了由“土改训练班”到“基层干部训练班”的转换,但其训练目的仍是为土改及土改后各区乡培养领导骨干,进而健全与巩固基层党组织。加之,中共认为要顺利地完成接管上海的任务,“就必须认真的来准备党内外各种干部,了解干部,掌握干部,培养群众领袖和各种新民主建设人才。”因此,郊区基层干部训练班的开办,其目的不单是为了培养干部,更是改造基层社会与巩固基层政权的现实需要。
二、思想训练:郊区基层干部的理论学习
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会议发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地基层党组织开展整党与建党工作。为此,中共中央要求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并“挑选一批经过考验、对党完全忠实、作风正派,又有整党与建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干部,加以训练,使他们完全懂得中央关于整党的方针和精神,及整党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然后派到党的基层组织去进行整党”。鉴于此,在基层干部训练中,党组织更注重通过学习党的理论来加强对干部的思想训练。
此外,中共中央指出,各地在基层建党过程中要“对党员普遍进行一次关于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使所有的党员都明白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基于此,“如何做一名共产党员”成为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1951年,上海市郊工委将“时事报告”“革命前途”“党的性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群众路线与领导方法”等内容作为郊区基层干部理论学习的内容。同时,上海市郊工委指出:“基层干部训练要以思想训练来锻造忠实于党的基层领导骨干,要培养建设基层的党政干部。”
1951年10月,上海市郊工委指出,开展“时事及革命前途教育,使受训干部划清敌我界限,明确斗争方向,提高阶级觉悟及认识水平”,同时使其树立斗争意识,坚定政治立场,“树立当家作主的思想,提高坚定革命胜利的信心与决心”。而学习“党的性质”及“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内容,其目的是为“教育干部并使得干部对党的宗旨有深刻认识”,进而使得广大基层干部“拥护党,能在今后基层工作中争取入党”。此外,受训干部通过学习如何运用“群众路线领导方法”,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水平,并帮助其“顺利地贯彻并完成党的各种任务”。
为实现上述训练目标,上海市郊工委组织编写郊区基层干部学习材料,以此作为训练班课程讲义,同时通过分批讲授、报告、自学等形式,进而实现对郊区基层受训干部的思想统合。学习材料亦围绕“政治时事”“我们的革命前途”“群众路线领导方法”“中国共产党问题”等内容为主要议题编写。
就郊区基层干部学习教材的内容而言,“政治时事报告”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基本形势”“目前国内外时局中的几个问题”等。依照郊区基层干部训练班的要求,受训学员在学习中应明确学习政治时事的意义,即学习时事不但能提高干部自身的政治水平,增加其知识,而且使干部日常工作能紧跟形势的变化要求,有利于广大基层干部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也可以避免其在工作中犯错误。而“我们革命的前途”这一课程,主要分为“我们为什么要革命”“我们中国革命是分两步走的”“我们革命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三部分内容来讲授。其目的是让受训干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是为了改变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前途,并帮助其树立革命事业的信心。相较之下,“群众路线与领导方法”课程的讲授,则更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课程要求基层干部要认识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基层干部要发挥组织作用,组织农代会与人代会,并在会上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要重点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政策,并树立宣传典型;再次,基层干部要团结与组织积极分子成为群众中的领导核心。
值得关注的是,在理论学习中如何让学员理解党的性质与宗旨,是基层干部训练班课程讲授的关键内容。1951年11月,基层干部训练班以“中国共产党问题”为讲课内容,并将其分为两个课程讲授。第一课是“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领导者”,该课程要求学员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而斗争”。此外,第二课旨在向学员阐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以及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这一历史使命。”应该说,学习上述内容是为端正基层干部对党的基本认识,以及使其明确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基层党员干部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对于这一问题,上海市郊工委基层干部训练班在开展学员思想训练时已有明确规定。其认为,共产党员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以及一个人参加共产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察。首先,要考察其阶级成份是否纯洁;第二,要考察其历史是否清楚;第三,考察其觉悟程度,即能否在工作和斗争中经得住考验,其基本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的积极性;第四,要考察其对党的纲领的认识,以及对党章的要求能否完全遵守。此外,对于已经是党员的干部应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做到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工作中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训练班中讲授“如何做一合格党员”是针对已招收的学员而开设的课程,事实上,早在基层干部训练班招收学员时,训练班已对学员个人情况做了详细的统计。以第二期郊区基层训练班学员信息统计为例,其中包括学员姓名、年龄、成份、主要职别、党(团)员、文化程度、是否脱党等情况。可见,中共对郊区基层党员干部管理不只限于日常教育,其在吸纳普通群众成为党员时就已经注意到其思想政治的纯洁性。
需要提及的是,上海郊区基层干部训练的内容随着中共各项政策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1954年上海郊区基层干部训练计划》为例,其时为深入开展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上海市郊工委指出:农村基层干部应做好“在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因此计划于1954年10月“将基层干部进行一次普遍训练”。而鉴于农村基层干部其自身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政策理论知识薄弱,因此努力“提高干部在互助合作运动中的政策思想水平”是其开展训练的重要意图。各区训练人数分配为:高桥区50人、江湾区44人、新泾区50人、大场区40人、杨思区44人、吴淞区18人、龙华区54人、真如区52人、洋泾区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