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体系建构研究
作者: 金琪[摘 要] 在全面加强教育领域党的建设工作、全面从严治党向教育领域延伸的党建背景下,如何强化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将党的领导有机融入办学治校和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成为中小学校一个极为迫切的命题。同时,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工作,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本文从理论层面明确了党建德育的概念、原则,结合项目学校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当前党建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四个维度对党建德育的工作体系进行了建构。
[关键词] 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德育
德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之首,在全面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的整体背景下,强化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构建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体系,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其中党建与学校德育的有效融合是强化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
一、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的概念和原则
中小学校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域。2023年11月,全国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会议召开,出现了“中小学党建德育”的新提法。宏观上看,中小学党建德育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小学教育系统中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强调党对德育工作的整体领导,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微观上看,中小学党建德育是指在中小学校层面通过党组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设计、引领和实践,建构有效的德育工作体系,是将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方针、政策更好地通过德育工作进行落实的有效方法,是学校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从实践的角度看,党建德育的核心理念在于促进中小学校党建与德育工作的融合,实现这样的目标和价值,就要从党组织加强德育工作管理做起,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践行“三全育人”,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劳动与志愿者服务,把德育真正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
在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系的建构中,需要明确5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基于实践的个性化探索为基础、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协同联动多方资源为保障。
二、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体系构建的现状
项目学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课堂观察等方式,针对区域内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教师和学生代表等进行调查,了解了当前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的实践状态。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近年来,区域内各所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德育的改革创新工作进行了大量探索,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整体呈现出良好态势:学校德育工作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师“三全育人”的意识不断提升,德育活动的载体和方式不断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外联动格局不断健全。比如:
在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中,有的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结合新时代党建特点,探索构建“一引三融”红色文化育人路径。一引,即以党建为引领,形成德育“心有方向”“行有定力”的工作思路;三融,即红色文化融入课程、红色文化融入德育实践活动、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打造了以红色文化为特质的党建德育工作品牌。有的学校将研究性学习、旅行体验、党性修炼融为一体,设计“红色溯源”“时代精神”“感受经典”“城市精神”“劳动教育”等贴近高中学生、有深度和广度的研学主题,开发上海市内20余家研学基地,10条研学路线,形成依托研学旅行引领德育变革创新的校本经验。还有学校借助与高校合作契机,建立党的创新理论及伟大实践成果及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长效教研机制、备课机制、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内容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在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方面,有的学校抓住学校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建构德育“藤蔓”特色模式。遵循党建、团建、队建的共同目标,将三者总体布局、统筹规划,注重各级的衔接和贯通,注重功能的共建和协同,注重对象的阶梯和互动,提高教师政治素养,促进学生“五育融合”,整体上助推学校党团队工作高质量发展。还有的学校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君子进德修业方法,确立“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大课程领域,建构教师师德师风培养课程体系。
在强化制度机制系统建设方面,有的学校建构了“全员导师制”工作机制,要求导师落实“三个一”基本要求,包括一次家访、一次谈心、一次书面反馈。有的学校在实践中建构“五六五”工作机制,一方面明确党员教师慎思笃行的“五个一”标准,另一方面明确普通教师“六维度”成长体系,并搭建“五类型”发展平台(包括分类指导“指路子”、带教制度“结对子”,榜样示范“树杆子”,提供舞台“架梯子”,以人为本“暖心窝子”),充分发挥党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对教师切身利益的关注与保障。还有的民办学校以“嵌入式”组织设置优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把董事会、校行政、校党委“三驾马车”变成“三马驾车”,科学配置党组织的各项权力与界限,实现了党组织与理事会、行政组织间的关系融洽、机制耦合、配合默契。
在整合资源共建品牌方面,有的学校受托成为田林虹梅学区化办学(包含公办小学6所,公办初中3所,民办完中1所)主任单位与强校工程支援校,联同学区十校党支部书记共同成立学区党建领导小组,形成系统性与体系化“党建融合体”。该融合体基于各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与优势,通过系列化德育课程与活动,充分发挥区域协同优势,打造学区“德润田林”德育品牌。该学区党建共同体还充分发挥家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拓宽学区党建共同体内圈,成立“学区家长党建联合体”,密织点面结合、纵横交织、校际家校合作的“融合”育人网络。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党建德育工作也存在一些亟需破解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彰显“大思政”理念的德育工作格局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的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化品牌化建设需要进一步重视等。
除了这些具体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充分融入和彰显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优势真正转化为学校德育体系建构的优势。这意味着,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核心思路是——要立足全面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的现实背景,认真考虑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独特属性,充分认识到学校党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统筹、引领价值,不断强化党建德育的意识,积极探索新时代党建德育的有效机制和实践路径。
三、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构建的路径
(一)明确目标体系。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体系构建,首先要明确目标。一是育人目标。即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是管理目标。即理顺党政关系,建立由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三是党建目标。即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严肃党的组织生活,形成党建、团建、队建一体化发展的德育模式,筑牢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突出内容体系。首先是构建彰显“大思政”理念德育工作格局。对于中小学而言,德育工作和思政工作有着重要的内在契合。“大思政课”的“大”包含了大使命、大课堂、大教学、大视野、大师资、大资源和大时空等大课程要素,这些要素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生活密切关联。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一方面要继续提升教师的“三全育人”意识,完善全员导师制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系统发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联动效能,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组织形式各样的德育活动。
其次是培养德育队伍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党建德育最终要靠德育工作队伍来实现,要突破“德育工作就是班主任工作的狭窄认识”,构建包括德育干部、党团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全体教职工在内的育人共同体。要以培养教师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通过“党建+德育”,抓住干部队伍和党员教师这一关键群体,在党建中包含德育内容,在德育中融入党建要求,利用干部中心组学习、党员组织生活、专家主题讲座、教师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让党员教师首先成为德育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引领者和设计者,并逐步带动全体教师投入德育工作中。要以提升教师育德水平为着力点,建构系列师训课程,加强师德素养和育德能力培训,丰富教师育德专业知识。要明确“一岗双责”要求,将道德发展要求和专业成长要求共同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成为基本制度性规定。
第三是注重德育工作的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在“中国式”的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话语体系中,强调党对学校德育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引领、服务和保障价值更具有多维度意义。要形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体系,就需要各个领域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路径设计。从现实情况看,加强党的领导,既是我国基础教育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的重要制度优势。因此,中小学校应以更高的站位,更紧迫的使命感,加强对党建德育有效路径的研究和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一定世界影响力的党建德育工作体系,不断擦亮学校德育工作品牌,积极发出德育改革的学校声音。这意味着新时代的学校德育,不能满足于零散的活动组织,而是要形成特色化的整体设计。
(三)优化组织体系。一是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党建德育是否开展得好,前提和基础是学校党组织自身建设是否强。要加强党组织自身理论水平修养。认真落实“一会三课”制度,组织党员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四个意识”,强化理论武装;在学习过程中,要适时创新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习平台、工作坊、榜样示范、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提升学习实效性。要加强党组织书记自身建设,使其在做好常规党建工作的同时,充分认识教学和管理的一般规律,掌握现代德育的理念和特征,了解师生的思想状态和成长需要,更好地承担起党建德育的历史使命。二是优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为避免党建与学校中心工作“两张皮”现象,必须做到“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使党建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引擎”,实现党政“无缝对接”。学校党组织要不断加强组织力建设,不断完善党建德育、党建引领的各项制度建设,优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形成更科学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将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延伸到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文化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形成立体式的德育工作领导体系,让党组织对于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和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领导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三是多元治理,区域内辐射推广德育品牌。从学校治理实践的价值取向来看,目前的学校正在经历由“单边治理”到“多元治理”的过程。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要按照共同治理的理念,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推动各权利要素共同参与,达成平衡,形成权利和谐。由此,党建德育工作要善于运用整合性视角,整合多方资源,建构多元共治的党建工作体系和学校治理体系。
(四)完善保障体系。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应从经验层面、专业层面、技术层面的要求转化为管党治党的更高层次要求。在组织保障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其中,党组织是引领者、设计者和监督者,党组织主要领导成员是“党建德育”工作机制第一负责人。要将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延伸到各个方面,将师德师风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特别是优秀教师的作用发挥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式德育工作领导体系。要实现学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委工作就领导、服务、监督、保障到哪里。在制度保障方面,学校需要不断完善党建德育的制度体系,将党的领导和学校德育改进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进行固化,让学校党建引领的德育改革发展纳入制度建设的整体轨道。同时,党组织要主动作为,带领全体党员干部主动融入学校治理过程,使制度在治理结构、业务流程及关键节点上发挥作用,逐渐让这些新制度变为师生员工的行动自觉。在评价保障方面,学校需要通过政治认同、思想引领、任务清单、评价反馈等形式,对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规划、制度、项目、计划、方案等进行评估与考核,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督促相关工作的落实,让党建德育的每一项工作都有据可查,有责可追。在资源保障方面,不仅要有效调动校内资源,更要有效挖掘校外资源。构建“德育合伙人”家校社共建模式,通过合作建构课程、开展活动、研发项目等,强化协同育人能力。
作者系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丁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