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检视与提升
作者: 肖剑忠 吕明艳[摘 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对A省10余所高等院校师生的调研访谈,对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和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从完善课程设置、推进实践教学、优化网络环境、建强师资队伍等4个层面,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2-0096-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多次对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以“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清醒剂”等生动比喻说明党史学习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2024年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专门制定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推动和保障全党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当代青年大学生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希望,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对他们而言,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以及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才能正确认识党情和国情,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故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一、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
现有举措与成效
党史学习教育原本内含于高校部分思政课程教学之中,党的十八大以后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召开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党史学习教育的力度更大、成效更著。
(一)课程建设逐渐加强。一段时期以来,受学科定位影响,根据教育部门发布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安排,中共党史并未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大学生课程开设,而是内含于或穿插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概论》(以下简称《纲要》和《毛概》)等思政课的教学之中。202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后,A省高校纷纷据此在维持原有思政课程不变的同时,以专题化形式增设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党史教育课程,并设置“中共党史”为1学分16课时。多数高校设置了理论探索史、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等教学专题,凸显了中共党史的叙事主题性;部分高校以党的重要会议、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战役为线索开展专题教学,使广大学生从历史性叙述的纵向进程中进一步明晰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史发展脉络;部分高校将教学大纲与本校思政教师的专业特长相结合,推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党史教育课程。
(二)课程思政逐步推进。近年来,A省高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探索专业课程教学和党史学习教育间的同向逻辑和多方联系,在逐步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经验。例如,A省某高校艺术设计学院在“艺术鉴赏”专业课上设置专题,鉴赏一些具有“红色元素”的国缎、油画作品,并对其背后的党史故事及承载的精神内涵进行讲述;在中国近现代文学课程教授中,A省多所高校安排学生重点学习一些优秀的红色文学作品,并引导他们结合作品中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探究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增进他们对党史的了解;A省部分高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毛泽东诗词专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深入品味诗词魅力的过程中感悟革命领袖的崇高品格,在丰富学生们情感体验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中国革命传统的了解。
(三)教学形式日趋多样。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加之党史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A省高校的党史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出现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将党史教育融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活动中。A省多数高校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以及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关键节点结合各个节日独特的思想内涵开展丰富的党史教育活动。例如,A省某高校每年都会在清明节组织学生集体扫墓、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在缅怀革命先烈的过程中为学生塑造理想信念;在五四青年节集中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在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则会举办各类党史知识竞赛、红歌比赛以及党史专题讲座等。这些“节日里的党史教育”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唤起广大青年群体对历史的记忆。二是将党史教育融入专题社会实践活动中。A省有着珍贵而丰富的“红色根脉”,为该省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专题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A省某高校利用每年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访“嘉兴——革命红船起航地”“义乌——《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翻译地”“衙前——党领导下的全国农民运动的发轫地”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让学生们在身临其境中接受党的伟大精神的洗礼。三是网络教学手段得到推广应用。A省多数高校都对网络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推动线上学习的深入开展。例如,借助“学习强国”和“青年大学习”等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党史学习,并将学习情况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学生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运用钉钉等视频会议软件开展党史教育专题讲座以及受众更广的网络党课。此外,“雨课堂”“学习云”“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也在党史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运用,教师们通过平台发布与课程相关的习题、讨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也可以进入相关界面进行提问和互动交流。四是邀请模范榜样人物、权威党史党建专家等进校开展主题讲座。A省多数高校在教授中共党史课程期间安排校外专家授课环节,将社会大课堂的有机元素充实到传统课堂之中。有的受邀专家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在讲述过程中会展现更多亲历的历史细节。还有一些颇有用心的校外专家会带上珍贵的家书、奖状、勋章等历史物件,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
二、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
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由于一段时期以来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顶层设计欠佳、师资培养力度较弱,加之网络时代的冲击,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情况在客观上面临一些挑战,有待破解。
(一)课程设置有待优化和完善。从整体看,党史教育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始终未走出片面化、碎片化和浅层化的困境。一方面,党史教育存在知识点分散、部分内容交叉重合的现象。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例,该部分内容在《纲要》和《毛概》这两门课程中均有涉及,虽然前者侧重于具体改造历程的讲述,后者偏向于政治理论内涵的解读,但这样人为拆分难免会打破知识原本的连贯性,削弱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不仅不利于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宏观把控和党史知识的系统构建,而且常常给学生带来知识混乱感和学习疲劳感。此外,在对部分院校学生进行关于增设“中共党史”选修课的看法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此持肯定态度,也有部分学生对分设两门差异不大的课程表现出一定疑惑。另一方面,党史教育未能很好地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两者在内容的衔接和融合上不够紧密。多数非党史专业的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党史资料的运用呈现出表象化特征,对教材中涉及的核心概念、重要观点和基本原理等缺乏相应的党史知识层面更深的阐述。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其背后的理论渊源和历史逻辑是什么?类似内容的讲解在教学中涉及较少,教师们也往往侧重于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拘泥于史实本身的讲授,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挖掘和有效迁移,使得大学生对党史的认知处于浅层状态。
(二)实践教学有待广泛和深入。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然而,目前A省高校在开展党史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普及性和覆盖面不足。一方面,党史实践教学缺乏常态化计划安排,往往仅限于在重大节日、纪念日以及重要人物诞辰等关键节点开展参观、缅怀、祭奠活动。另一方面,党史实践教育活动未能实现大学生全员参与,多数情况下习惯于组织社团成员、党员骨干、学生干部参与,其他学生参与机会较少。二是规范性和实效性不强。目前,A省多数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由学校各部门、社团按实际需求各自开展的,缺乏统一的安排部署和专业教师的参与指导,加之时间、场地、经费等因素的制约,这些活动在主题确定或方案设计上往往不够规范,实践课程往往流于表面。例如,在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讲解和引导,大部分学生对于所见所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引发深刻的思考。此外,个别高校消极地将党史实践课程作为教学任务来对待,带领学生前往包装精致的“实践基地”,提前准备好采访、座谈的“台词”,形式主义突出。
(三)网络信息纷繁芜杂,正确党史观仍受到冲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成为当下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空间中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内容,对高校党史教育和更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从教学客体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青年大学生基本为“95后”“00后”,他们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下,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崇尚自由、彰显个性,不喜欢说教与灌输,批判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但同时也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能力,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容易出现自己“什么都懂”的错觉和“理论远离现实”的误区,再加上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严峻。有学者通过问卷问及大学生“如果看到网络上的一些观点与党史教材内容不同,您会怎么看”,超7成的学生选择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表面看来这似乎并无不妥,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一回答其实代表了当代大学生对以思政课、党史教材为代表的主流党史观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感。此外,短视频、网络直播、自媒体的兴起,使得党史传播存在泛娱乐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弱化了大学生对党史的正确认知。
(四)师资力量不足、配备不合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高校党史教师作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其队伍建设的成效直接关乎着高校党史教学的整体质量。A省高校党史教育的师资队伍在数量规模上、专业素养上,都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师资数量不足。虽然A省绝多数高校的思政教师配比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1:350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额。A省某高校仅由两位专职思政教师完成全校学生党史课程的教学,每次课堂人数都多达上百人,这不仅在事实上造成了授课教师的超高强度工作,也直接导致了大课堂难以进行良好互动、多样化教学手段无法灵活运用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中共党史”专业教师数量较少。目前A省高校党史教育队伍多由思政课教师、领导干部以及辅导员组成,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人数并不多。由于自身缺乏扎实而专业的知识储备,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通过翔实的史料支撑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具体化、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延伸和拓展,更加无法及时跟进最新的党史研究成果,从而使党史课程枯燥乏味,在学生中难以产生说服力、感染力、共情力。
三、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提升策略
当前,适逢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契机和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置的历时机遇,面对上述党史学习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优化和提升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一)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具有系统性、规律性、连贯性、权威性等显著优势,向来是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确保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取得真正实效,我们要坚守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以课程建设为依托,“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首先,要在公共思政课中适当增加党史教育的比例。思政教师要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将党史知识植入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党的视角,加大党史知识的教学分量。例如,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进行具体阐述。在进行《纲要》课程教学时,可以将党的发展脉络作为主线贯穿其中,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党史人物和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融入课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讲授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时,可以鲜明的党史人物为载体,通过党史中意蕴丰厚的感人故事和伟大精神引领,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此外,为加强党史教育与思政课之间的融通,应进一步优化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设计,思政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时可以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对不同课程各章节如何系统、科学地融入党史教育教学展开具体讨论和深入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党史教学资源优化整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其次,要推进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进一步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各大高校应当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促进全过程、全人员、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各专业课教师应进一步探索专业教育和党史教育间的融合机制,在深入梳理和准确把握文、法、理、医、工、农等课程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党史教育元素,将其具体落实到教案编写、课件制作和实际授课之中。另一方面,学校要在教学大纲核准、教案评价、听课考核的时候重点关注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并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选评优、年终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同时,学校还应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同向而行中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此外,还可在课程思政的延长线上进一步探索“专业思政”的可行性,即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大纲内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和资源,切实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要求。再次,要增设线上、线下党史选修课,构建更系统完整的教学框架。高校可以从学校现有的资源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具体需求,在有效梳理党史线索的基础上,增设一批主题鲜明、知识脉络清晰的党史选修课程作为思政课的有效补充,进一步拓展党史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还可通过增加党史选修课学分的方式,突出党史教育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