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党员课本话语的递进逻辑与建构策略 (1949—1956)

作者: 刘一航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意志和任务要求融入党员课本,转化为新的党员学习教材。通过讲授党的形象、组织要求、党员标准,党员课本多维度递进式地建构党员的身份话语。党员课本以其兼具权威塑造和情感关怀的“柔”性解读,与时空、主体要素相结合,创造富于政治性的教学场域。“党的在场”与互动式教学形成耦合效应,促进党员身份认同由相对离散、偏弱向统一、强化转变。为弥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度规范与党员个性、政权建设需要与党员队伍现状之间存在的张力,党借助党员课本这一载体,尝试在阶级差异基础上,建构多重面向的党员身份认同,将党员教育、身份认同与国家建设相统一,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关键词]党员课本;话语建构;身份认同;党员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3-0073-10

1949年,为巩固解放区政权,党的各级组织突击发展大批新党员。“据一九四九年年终的统计,全国党员总数已达四百五十万人以上”,一年内“发展新党员一百四十万人左右”。各中央局、省委和市委宣传部延续此前利用各类“小册子”开展党员教育的传统,编写或翻印《共产党员课本》等党员教育的必备教材,试图以此完成对党员的训练。然而,战时教育手段难以满足即将掌握全国政权的党对党员素质和能力的更高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党员成分复杂、思想不坚、作风不实等问题愈发严重。为纯洁党的思想和组织,中共中央发起整党运动,“以党员课本为主,联系当时当地支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一方面学习知识,一方面检讨工作”成为多地区整顿党组织的重要方法。“一五”计划时期,为动员全体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投入国家建设,各级宣传部与相关单位编写发行大量厂矿、农村、机关党员课本,旨在于阶级差异基础之上,统一党员对身份和任务的认识。由此,党员课本成为解析党员身份认同建构理路的重要线索。

学界对党员课本的直接研究相对有限,仅有邵颖超等围绕出版背景、内容概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家图书馆藏的解放战争时期《党员课本》的主要内容,认为这一时期《党员课本》的特点是与革命实际相结合、因材施教。其他研究或将党员课本作为“工具书”和论据,融入作者所研内容,或将党员课本的文本符号融入民族学、文学、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为党员课本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础。此类“移花接木”“种瓜得豆”的研究方法极大拓展了党员课本的利用广度,却使课本自身的价值被相对忽略。鉴于1949—1956年是党员课本发行数量激增、话语风格变化显著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各级党组织在党员教育中充分利用党员课本,使之与党的中心任务相配合,在建构党员身份认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本文以1949—1956年由各中央局宣传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编写出版或内部翻印的《党员课本》《共产党员课本》《农村党员课本》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中国共产党党章教材》《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在特定时期广泛发行的党员学习课本,从党的形象、组织要求和党员标准三个维度追踪课本话语的递进逻辑,根据课本话语的“柔”性解读和时空、主体、文本要素创造的教学场域,分析党员课本的话语建构策略,聚焦制度规范与党员个性、政权建设需要与党员队伍现状之间产生的多重张力,探究课本多角度的话语解读所发挥的以同化异之用。

一、身份塑造:党员课本话语的递进逻辑

党员课本着重讲解两组内容:一是解读党与党员的关系,强化党员对政治身份的认同和对党的组织认同;二是刻画党与群众的关系,通过解读“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建党初衷、领导“中华民族翻身”的历史成就、“改善人民生活”的现实要求,让党员明确在革命胜利后的新阶段应如何做,让民众了解掌握全国政权的党将如何做。结合课本目录可以发现,“支部”“群众”“民主集中制”“党员义务”“党员权利”“奖励与处分”“共产党是什么”“共产党的历史”等主要高频词,为洞悉党员身份的建构层次提供了基本切入点。

(一)塑造党的形象:以“什么是共产党”为出发点。“什么是共产党”是党员课本建构党员身份的第一步,多在课本的第一部分予以重点呈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觉悟的部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在课本的叙述下,“工人阶级”的属性特征不断丰富,“先进”成为党的鲜明标识。《党员基础知识读本》的前五课主要讲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通过横向的制度比较和纵向的历史对比,解读党与工人阶级的紧密联系。由此,“工人阶级”和“先进”不仅成为党的形象中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政治符号,还作为核心要素,回答了“党的性质是什么”,转化为党员明确自我身份的首要信息。

党员课本融合党的历史叙事和领袖故事,树立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的形象,赋予党员身份以光荣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大众和中华民族谋取解放的英勇奋斗的历史”,课本通过解读党与工人阶级、普罗大众情感相通、命运相连的亲密关系,强化中共政权的合法性。“英勇奋斗数十年 领导人民把身翻 开国盛典十月一 革命成功心喜欢”等顺口溜,实为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真实写照,课本借此生动描摹群众“翻身”“心喜欢”话语背后党的伟大形象,培养党员应有的自信意识。

党员课本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形象、毛主席与蒋介石对底层民众的态度进行对比,凸显中国共产党作为正义化身,在思想和政策路线上的正确性。国民党反动派“和咱们庄上的地主恶霸们是一条腿的”,“剥削咱,压迫咱,叫咱永世不能翻身”。蒋介石“实行他那条害民、卖国、自己坐儿皇帝的反动路线”,让人民“给他当牛当马当奴隶”,“是建设新中国的敌人”。课本通过高度通俗化和极具鼓动性的话语,痛陈国民党的弊病,使党员,特别是农村党员认清国民党与共产党形象的根本差异。与国民党形象相对应,“哪里有咱们受苦受难的工农劳苦兄弟,哪里就有共产党的组织”。共产党“领导受剥削受压迫的人们打天下”,“若是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咱中国人民要想翻身,想不当亡国奴,是办不到的”。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带领下,“一万万六千万以上的人民翻身了”。课本结合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经历,诉说“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他“是中国革命的舵手,又好像大海中的一盏明灯”,党的领袖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课本使用对比手法,揭示中国共产党拯救中华民族命运的辉煌成就与不易,塑造了一个光明伟大的政党形象。这易使党员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向心力,升华对党的领导的信任与依恋之情,从而达到认同党员身份的目的。

(二)深化组织认识:以“共产党的组织要求”为着力点。强化组织观念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程,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组织起来有力量 发扬民主顶重要 个人包办不应当”。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深扎社会基层,然党组织松散无力、党员对组织认识模糊等问题一时未得到有效解决,阻滞了党员对身份的基本认识。有的党员把组织生活看成一种“约束”,认为“我参加党是自愿的,但是叫我参加组织生活,经常开会,我就不愿意”。有的党员认为“一开会就是批评,真叫人不愉快,叫人感到受拘束”。有的党员直接将组织生活等同于“整人”“约束人”。为此,多部党员课本对“组织”进行规范的全面讲解,组织作为党员“港湾”和“靠山”的意象得到强化。

“组织”是用于严明党员纪律的基本话语。每一课本都谈及“组织”,其中,组织原则是党员课本的重点内容。“我们的党,不是许多党员凑合而成的,而是按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仅仅有三个党员在一起,还不能算是党的组织”。课本借此抛出党员个体与组织关系的问题,使党员在学习中形成“什么是组织原则?”的自主发问。课本引用党章内容予以解释,明确要求“一切党员都要服从党的领导机关。全党各个组织都要服从党的中央”,纠正部分党员“自由行动,乱发议论,不遵守纪律,不执行决议”的错误行为,“保证全党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正因为党有组织,并能够“组织起来”,所以党员不是无根之萍、无本之木。党员课本结合党章对组织原则的解读,建立起党员对“党的铁的纪律”认识,使其体悟党内团结的重要性。195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迎春曲》中描写了两位党员的聊天场景:“咳,我这个‘组织’‘纪律’都太差了,前些日子我还找了个党员课本叫小根念给我听哩,自己觉着毛病自己知道了,这不是说着说着又犯了”。虽是一场被建构的想象的对话,但作为党员教育效果的文学投影,恰恰从价值取向层面反映出党员接受党员课本中组织、纪律的相关要求,并尝试自我纠正的心理历程。党员个体视野下组织纪律的意义进一步得到深化。

“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好像房子的基石一样”,党员课本通过塑造坚如磐石的基层党组织形象,巩固党员的身份认同。与课本叙述相似,当时农村流传着“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的说法,群众把村党支部看作火车头。支部工作的质量影响党员身份认同、保持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实际成效。党员课本解读党章规定,言明支部的组成、任务及其与党员的关系,特别强调吸收新党员、检查党员纪律、教育党员是支部的日常工作,从而实现党员了解支部工作、支部规范党员具体生活的双重目标。通过“你处党的支部是怎样组织的?”“支部委员应当怎样分工?”“支部的任务是什么?”等问题互动和“万丈高楼从地起 党的支部是根基 党的主张要实现 团结群众是第一”等通俗宣传,党员课本将“静”的组织规范和“动”的支部工作、组织生活相结合,把提高党员觉悟和增强支部力量相统一,强化党员对支部的归属感及支部工作的重视。

(三)增强自我规范:以“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为落脚点。新中国成立意味着党面临的历史任务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转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从“建立新中国”转向“建设新中国”。政权建设对党员的素养能力提出重大考验。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对于所有党员,要认真地进行一次怎样作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使所有党员都明白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前后发行的部分党员课本已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作为最后章节,集中强调党员的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引导党员形成对党员身份及身份所赋予的责任的正确认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标明党对党员之“形”“神”的共同要求,塑造了具有示范效应的“合格的共产党员”基本形象。党员对标“八项标准”,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规范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恰是全面认识党员身份,明晰党员应如何做的关键一环。

需要注意的是,党员课本对“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解读并未完全统一。总体来看,解读范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1951年前发行的党员课本,主要参照陈云在1939年发表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其中,有的课本将该文内容解读为共产党员要有“头可断,血可流,革命志向不可屈的精神”,有的课本将其通俗化解读为“不退缩、不动摇、不投降,一定要干到底”“不能瞒上瞒下”“做到老,学到老,学习学习,再学习”等内容。二是1951年后发行的党员课本,主要以“八项标准”为参考。如中央宣传部编写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和艾寒松编写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即是对“八项标准”的详细解读。在中央的指示下,“标准”成为全体党员共同的学习准则和身份要求。两种解读范式都旨在促使党员自觉遵守并用党员标准规范己身,党员不断“达标”的过程,是党的意志内化于党员意识,培养党员正确态度的重要步骤。

“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是党员课本的话语重心之一。随着课本更新,这一要求不断细化,形成“加强党的团结,坚持集体领导原则”“提高共产主义觉悟,克服资本主义思想”等具体解读。不难发现在党的意志作用下,党员标准趋于具象化,新的话语融入党员教育,但标准的接受和学习并非朝夕即可完成的工作。芜湖市委组织部曾“接到两个单位报来的十六份入党志愿书,就有九份未填任何学习”。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安子文指出,如果党员“是够标准的,就要求他们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如果是不够标准或不完全够标准的,则要求他们提高与改造自己”。运动中涌现的各类分子“要教育与抉择,必须要合于八大标准,不能降低”,“不具备条件的候补党员不能转正”。在不断学习、纠错和改正的教学活动中,党员标准启发党员对自我身份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二、党的在场:党员课本话语的建构策略

新中国成立后,党员课本的单一解释或教员的独立讲授均无法达到党员教育的预期目标,究其原因在于“党”的不在场。纵观整个革命时期,“共产党是什么”的问题受制于多重因素,始终没有在基层党员群众中得到广泛宣传,以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员中仍有人不知道党的性质是什么,不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如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翻印的《共产党员课本》,在中央已明确党的性质的情况下,仍将党的性质表述为“党是为民族求解放,为人类谋幸福的最光明正大的政党”。这导致文本转化为授课内容、重塑党员意识时,党的意志、形象是缺失或不完整的。因而,实现“党的在场”成为建构党员身份认同的重要策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