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探析
作者: 杨海莺[摘 要]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和论述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突出表现为:在现代化建设目标上,坚持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的辩证统一;在现代化建设内容上,坚持全面发展和重点突出的辩证统一;在现代化建设主体上,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力量的辩证统一;在现代化建设方式上,坚持自力更生和博采众长的辩证统一;在现代化建设大局上,坚持专注国内和统筹国际的辩证统一。准确理解和认真学习这一辩证思维,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的理解,对新征程进一步认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 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4-0009-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这深刻表明,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和论述就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当前学界对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和论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及其话语体系建构的探索与贡献研究;二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总体论纲研究;三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中的某一具体思想内容的研究,如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农业现代化思想等。学者们对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和论述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不过较少有学者对邓小平关于“现代化”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进行分析和阐释。辩证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维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其主要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一面。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蕴涵着丰厚的辩证法思想,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学习、分析和阐释这一辩证思维,有利于加深对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理解,对于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化建设目标:
坚持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的辩证统一
现代化建设目标是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为现代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邓小平认为,加强现代化建设,“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脚踏实地”。在邓小平看来,加强现代化建设首先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实现现阶段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同时又要面向未来,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第一,加强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立足现实,实事求是,把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历史的和具体的,这要求首先必须要脚踏实地,坚持实事求是,立足中国实际来确定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目标。邓小平就多次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从这一思想原则出发,邓小平认为,“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为此,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确定的“四个现代化”目标进行了重新审视。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认识中国的现实,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来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也要根据现在中国的薄弱基础来决定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水平低、底子薄、人口多、基础落后,这就决定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能定得太高,要契合实际。基于此,邓小平就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或“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将其作为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基于当时中国的发展实际,符合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基础、速度和效益的目标概念,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小康社会”。
第二,加强现代化建设,要面向未来,把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作为未来阶段的奋斗目标,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从眼前发展利益出发,还应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利益。邓小平就指出,“既然要搞四个现代化,就得看高一点,看远一点,不能只看到眼前。”一方面,把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作为未来阶段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在立足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多次谈到要把“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或“中等发达的水平”作为实现现阶段“中国式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之后的三十年至五十年时间的奋斗目标。1984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使节基金会主席赫伯特·阿姆斯特朗一行时就明确指出,在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花三十年至五十年的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阿方索·格拉一行时,阐述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就明确将“达到中等发达水平”这一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纳入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在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之后的未来阶段的奋斗目标。
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理想,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始终面向共产主义理想,并始终以此为指导。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可见,邓小平始终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最终奋斗目标,始终将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最终导向。同时,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远大理想也预示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是一个兼具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邓小平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一特点,为此他十分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对下一代、两代的理想信念教育。在他看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共产主义的理想都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真正优势。
二、现代化建设内容:
坚持全面发展和重点突出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这是邓小平认识“现代化”的基本方法和态度。在邓小平看来,现代化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各方面建设,又要坚持重点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一,坚持全面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综合平衡。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各方面、各领域的内容,这要求统筹现代化建设系统中各要素发展,如果出现某一方面的明显短板,就会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综合发展。邓小平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这就揭示出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特征。邓小平十分注重现代化建设的综合平衡,他主张,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又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要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各地域、各行业、各领域等的全面改革。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他虽然主张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但他也强调这要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服务。可见,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及其建设的认识始终是在全局观、整体性视角下展开,始终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第二,坚持重点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现代化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重新进入正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步晚,各项建设发展水平低,现代化建设基础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后发追赶性就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进一步使得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经济建设,成为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首要要求和重点内容。邓小平多次强调了经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内容中的突出地位。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1980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论述了经济建设与国防、科技等方面建设的关系,突出强调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行。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将经济建设作为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强调“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可见,邓小平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以经济建设重点带动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化建设主体:
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力量的辩证统一
现代化建设主体是现代化建设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参与者和创造者。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参与度、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主体的效用组合都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又要贯彻群众路线,发挥群众自觉作用,汇聚强大的群众力量。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领导主体。邓小平就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作用,多次强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保证党的领导。我们之所以能经得起风浪,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一条保证”,“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同时,邓小平还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带根本性的一条”。他还将这一原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联系,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同时,为了保证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邓小平还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他指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为此,一方面他把整顿党的队伍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所需要的四条根本的政治保证之一,主张既要加强党的组织整顿,严肃处理党员干部中的经济犯罪分子,保持党的纯洁性;又要加强党的思想整顿,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党性修养以及政治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为解决面临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任务当时大批干部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的情况,他主张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善于发现人才,大胆提拔能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迫切需要的优秀干部。
第二,坚持贯彻群众路线,为现代化建设汇聚强大力量。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意味着,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主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人民的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邓小平就认识到并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其中也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邓小平着重论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依靠群众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困难问题。邓小平强调,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困难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二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中保持现代化建设政策的延续性。邓小平认为,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持续性,不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关键在于这些政策是否正确,人民是否赞成,对人民是否有好处。如果这些政策是正确的,对人民有好处,又得到人民的支持,政策的持续就有了根本的保证,政策才会继续下去。基于此,邓小平主张,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心人民群众生活,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