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融合法”:上海大都市乡村治理的金山实践与经验启示

作者: 刘娥苹 王樱茜

[摘  要]上海市金山区作为上海超大城市的乡村振兴先行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区位条件,存在着乡村人口老龄化、乡村振兴人才匮乏、发展资源配套不足、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金山区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紧紧抓住产业、人才、机制三个关键要素,通过“三产”“三力”“三治”的融合,不断创新治理方法、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金山;乡村治理;融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6-0097-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乡村地区的治理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国家的繁荣稳定。上海市金山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上海西南部,东邻奉贤区,西与浙江省平湖市、嘉善县交界,南濒杭州湾,北与松江区、青浦区接壤,陆地总面积586.05平方公里,下辖120个居民委员会,124个村民委员会。为解决由于历史原因和区位条件、乡村人口老龄化等导致的乡村振兴人才匮乏、发展资源配套不足、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金山区紧紧抓住产业、人才、机制三个关键要素,不断创新治理方法、完善治理体系,逐步形成“三三融合法”上海大都市乡村治理的金山经验。

一、“三产”融合,稳固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石

2007年6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金山调研时指出:尽管上海农业仅占GDP的不到1%,但农业仍是重中之重,有着巨大的潜力,金山要建设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成为上海的后花园。金山作为上海市农业资源集聚区,现有耕地面积33.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有量29.6万亩,占金山整个国土面积的近1/3。从永久基本农田占全区的面积来看,金山是全市各区中占比最高的。2023年11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金山等区调研时提出,上海的农村是大都市的农村,拥有市场、科技、资金等诸多优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有条件。金山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三产”融合,以创新的方式激活乡村经济,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一融合过程主要体现在智慧农业对传统农业的升级、预制菜产业的崛起以及农文旅融合所带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智慧农业赋能“一产”,激发农业产业新动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金山区通过传感器、遥感设备、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等农业全产业链的智能决策、远程监测和精细管理,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加快发展农业数字化工厂。推动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工厂化、自动化、标准化发展,农业产值大幅提升。如,联中食用菌合作社引进荷兰先进的三次隧道发酵技术,辅以先进的工厂化生产设施,生产效率由传统的一年出菇6茬提升到12茬。又如,单体10万平方米的九丰蔬菜农博园,在全环境智能温室内种植了100多种茄果类蔬菜,每天上市量可达5—6吨。通过沙培种植和树形种植等多品种融合的种植方式,实现同一种植地块一年两收,产量比传统种植方式提高一倍以上。同时,通过采用全自动潮汐栽培设备、智能机器人设备和全自动喷淋设备,让农业种植不再“看天吃饭”,步入了智能化、工业化种植时代。种源创新推动水稻产业绿色发展。廊下镇万亩粮田的节水抗旱稻“八月香”雪花粳,相较于上海传统水稻,生育期仅有105天,产量可以达到450公斤/亩,在采用旱直播旱管的种植模式下,可节约淡水资源50%以上,降低了种植成本,实现了都市水稻生产提质增效。除此之外,廊下镇全年生菜产量1万多吨,是孕育生菜种源最好的试验田。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金山实验站——缤纷生菜种源创新中心,作为国内保存生菜资源最多的机构,累计收集有全球优质生菜资源2000余份,通过“田间作物高通量表型检测系统”,培育出多个品种,使得生菜种子逐渐摆脱欧美的束缚,有了自己的中国身份。打造养殖全产业链智能化。采用立体式养殖与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松林养猪场,相较于传统猪场,节约了80%以上的用地面积,实现了猪舍气体达标排放和生猪粪污处理、加工、资源化利用,使原来难以处理的污染物变身肥料,为生态猪场及周边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加大了信息化投入,采用传感器、物联网、5G、数字孪生等技术,建设智能化数字化养殖厂、ERP平台、销售管理平台、协同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和应用开发,为状态预警、质量提升、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服务与管理改善提供支撑。在科技加持下,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生猪全产业链的信息化转型,养猪从生计变成了产业。

预制菜产业引领“二产”,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金山区依靠区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供应高品质的农业原料,从金山抵达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车程均在一小时左右、确保预制菜全程冷链和快速配送等先天资源禀赋,趁势抢抓机遇,着力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使得农业成为高附加值的产业。打造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区。金山作为上海传统农业大区,也是食品产业聚集区,加工企业数量(190多家)全市排名第二。金山区充分发挥超大城市工业资源优势反哺农业,加快构筑“生产+科技+加工+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于2019年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自创建以来,立足优势农业产业基础,引导农业生产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目前,已建成廊下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等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区,吸引食品生产企业4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2022年实现产值近16亿元。培育国家级健康食品产业的龙头企业。助力上海鑫博海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建设“中央厨房”,主要经营即食、即热、即配等各个品类的预制菜产品,年加工生产配送能力达4万吨,年产值近6亿元,每天预制菜生产量超过30万份,将本地多家蔬菜种植农户和合作社纳入一体化产业链始端。同时,在距离其不远的上海香尚香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各种冷冻调理食品、中西式复合调味汁酱类、浓汤类、火锅底料类等方便食品1000多种。此外,随着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和市场需求,鑫博海还在浙江诸暨新建分厂,以缩短长三角各地的运输链。创建上海首个预制菜特色产业园区。2023年,全市唯一预制菜特色产业园区——金山区特色产业园区(都市中央厨房)在廊下镇揭牌。以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为依托,种植基地、加工流通与品牌营销等环节紧密关联,建立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标准生产、净菜配送、中央厨房、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培育了罗根、贝帝鲜、维露等19个农产品加工品牌。在全市范围来说,金山食品生产企业占全市的12.2%,预制菜类别生产企业占全市的19.0%,市面上主流预制菜类型在金山都能生产,这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便捷、美味、营养饮食的需求,也带动了本地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

农文旅融合带动“三产”,打造农业产业新业态。金山区以“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为契机,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提升全区乡村振兴显示度和感受度的重要发力点,通过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村庄公共环境绿化、美化、亮化,让“农村”变“景区”。目前已形成枫泾、廊下、吕巷、山阳4个年接待人次超百万的农业旅游集聚区,培育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24家。休闲农业业态也从果蔬采摘、吃农家菜、住农家屋,拓展到农产品变伴手礼、直接购买消费变体验消费,拓展了一批休闲、旅游、文化、康养、科普体验的新业态。建设“洁美乡村”,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以划定的埭组为单位,全域推进农户宅前屋后深化整治和村域人居环境优化提升,重点针对农户宅前屋后乱堆物、乱搭建和畜禽不规范养殖等问题,一村一方案推进农户宅前屋后环境整治,确保公共区域干净整洁卫生,公共设施正常运转,形成“千埭整洁,万户美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格局。力争到2024年底,全区实现洁美宅基户100%全覆盖,124个行政村基本建成干净、整洁、有序的宜居洁美乡村,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坚实基础。打响“金山如画”全域旅游品牌。深度发展景点培育,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并通过组织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方式,推动形成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产业带,让“农庄”变“景点”。2023年9月,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项目实现主体工程全面开工。2024年,发布金山区北部G320文旅连廊精品游线以及枫泾“古镇风光”、朱泾“魅力乡村”、亭林“研学趣味”三镇精品游线,将枫泾古镇、花开海上生态园、亭林遗址公园等16个旅游点位串联成线,进一步推动G320沿线优质文旅资源抱团发展、一体引流、相互赋能,打造年客流千万级别的长三角休闲旅游新胜地。唤醒“沉睡资源”,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盘活闲置住房资源,形成以金山嘴渔村、山阳田园、廊下郊野公园、朱泾花开海上生态园为代表的民宿集群,让“农房”变“客房”。全区迄今共认定备案民宿43家,其中,市级五星级民宿6家,市级四星级民宿9家,市级三星级民宿6家。另一方面,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在朱泾镇待泾村探索通过租赁、作价入股、出让等形式,12个自然组113亩的99宗“点状”供地,每年保底分红200万元,让“传统农民”变为“入股分红股金+房屋土地租金+工资薪金+农产品销售现金+养老保障金”的“五金”农民。

智慧农业的推广提升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拓展了乡村产业的边界,农文旅融合激活了乡村的文化资源,为乡村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金山区用好背靠上海超大城市的优势条件,将农业跟二产、三产融合,着力打造“第六产业”,努力提升农业含金量、含“技”量,使得金山的经济不再仅仅依赖单一的农业生产或化工产业,而是通过多元化发展,增强经济的韧性。这样稳固的经济基石,使得乡村治理得以在经济层面获得有力支撑,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三力”融合,培育乡村治理的新生力量

乡村治理的新生力量,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要素。金山留守在乡村的人员年龄较大、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人难以承担乡村治理重任,乡村治理人才极度匮乏,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带来巨大障碍。金山区通过驻村书记的带动力、贤者能人的助推力和民营企业的帮扶力这“三力”融合,不断激发乡村治理活力,内生动力与外来助力相得益彰,乡村治理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创新性。

“驻村”+“助村”,充分发挥驻村书记的带动力。驻村书记作为党的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基层治理的组织者,他们的带动力是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自2019年以来,根据组织选派,共有3批、120名来自上海市市级机关、市属国企、兄弟区以及金山本地的年轻干部到金山各村担任驻村指导员(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扎根乡村,牢记“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把住“产业兴旺”这个核心,深入了解本地情况,发挥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土特产”文章,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廊下镇光明村驻村第一书记,聚焦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农业赛道新质生产力,联合本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制造用于智慧种植蘑菇的“家门口致富仓”,发展壮大光明村的“土特产”蘑菇。依托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强大的科研实力,盘活村里闲散低效的设施农用地,建设小型食用菌智慧工厂,种植黑皮鸡枞菌、桑黄、金耳等名贵食用菌、药用菌,项目全面铺开后“黑黄金”产业的营收可达80余万元。不仅如此,还发展蘑菇精深加工,带领农民把新品种蘑菇加入了传统肉粽制作,端午前后不到一个月,仅靠销售蘑菇粽村里经营性收益就增加近3万元,蹚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打造公益助农品牌,助力农业产业兴旺。在驻村指导员的带领下,泖桥村积极探索“公益助农法”,以“党建+帮扶+公益+志愿”的运作新模式,推进落实公益助农项目,通过党建引领将外部优质资源注入乡村发展各个领域,补足基层资源匮乏的短板,在注入外部资源的同时有效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调动村民自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2021年泖桥村党总支盘活村内10亩闲置集体土地资源,设立“爱驻金山糯玉米”共建基地,构筑了一条玉米种植、加工、销售的“益农链”,并作为驻村资源点扶持培养。2022年成功申请了品牌商标,落户了“爱驻金山糯玉米”公益助农项目及上海市儿童福利基金会“爱驻金山”乡村儿童关爱项目。让农产品“走出去”,拓宽增收致富渠道。驻村第一书记到了南陆村后,发现很多农产品销路不畅,于是与金山区驻村工作组以互联网经济为突破口,开发了“沪上好物,书记带路”线上商城,与线下地推联动呼应,实现了南陆村以及廊下镇优质地产好物与消费者的“双向奔赴”,扭转了高质量农产品走不出去的困境。平台上线半年以来,就实现销售额100万元,配合“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楼宇、进商圈”的“六进”地推活动,南陆村优质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