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关系
作者: 忻平 陈铿[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大会主题,不仅明确了这是一种主要精神动力,也彰显了新征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须保持的精神状态。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延展的历史逻辑。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党领导人民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实践中形成发展,因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任务分工、地域范围、个体群体的不同,构成了伟大精神的多元样态。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推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党员干部的“正身镜”和“校正器”,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赓续延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社会主要矛盾;内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2-0020-07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全面部署。大会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主题,不仅明确了这是一种主要的精神动力,也彰显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必须保持的精神状态和奋进姿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必须把握其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深刻领会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和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结构内涵、时代价值、传承发展等问题,学界已开展了不少研究。比如,有学者认为,精神谱系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领导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奋斗所形成的系统化、条理化的精神成果系统。有学者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等维度分析了精神谱系的生成和发展。有学者对精神谱系的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它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原点,以百年接续的纵向发展为纵坐标,以英雄模范、典型地域、历史时刻、科研攻关、奋进实干交织叠加的多维延展为横坐标,呈现出的立体多维的整体谱系图。有学者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改革起到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丰富、特质鲜明,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继续增进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障。但是,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和发展的文献却并不多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取决于社会存在。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精神的产生取决于实践,先进的精神又推动实践发展。而实践发展和精神生成的共同承载者就是承担着完成时代任务的个体和群体,具体的人是精神产生于实践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哲学观来考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和伟大精神的产生:一方面,伟大精神来源于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实践,本质上就是不断把握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时代中心任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过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人,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团结带领下的人民群众。他们顽强斗争、攻坚克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形成了一系列的实践成果。实践的主体也是精神创造的主体,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中,他们尤其是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时刻、重要时期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英雄人物和群体身上,产生了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观念、精神品格等,孕育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并且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方法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呈现出丰富多样、不断延展的特点。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和一系列精神形成之后又成为推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时代任务的强大精神力量。精神是实践的反映,是时代的记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党追求真理、不忘初心、敢于斗争、团结奋斗的生动反映,是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集中呈现,具有真理性、先进性、时代性、传承性等特点,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毅前行。因此,有必要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对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发展、时代价值等作出更加深刻理解和阐释。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解决
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发展
把握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明确和完成时代中心任务是贯穿党的百年实践的一条基本线索。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实践,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时移世易,时代在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变化,时代主要任务也随之变化。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不同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时代中心任务的伟大实践催生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汇集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建党时期,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探寻救国救民之路。1921年党正式成立时,党的一大虽然提出了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但是却没有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任务。1922年党的二大弥补了这一缺憾,准确分析了中国国情性质,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和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为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指明了正确方向。这被认为是党的创建工作的正式完成,也是伟大建党精神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在艰难坎坷的建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铸就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党的宗旨和初心使命,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政治品格、思想境界、优良传统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经过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浴血奋斗,党带领人民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主要任务,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成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这一历史时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铸就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等伟大精神。可以说,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是这一时期系列精神的主要特征。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而不断变化,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新形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党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带领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虽然此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导致没有坚持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和“八大”方针的实施,党和国家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是,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一历史时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西迁精神、王杰精神等伟大精神。可以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这一时期系列精神的主要特征。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历史教训,肯定了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把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把解决这个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中心任务,带领人民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经过努力奋斗,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历史时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的改革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等伟大精神。可以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这一时期精神的主要特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牢牢把握“两个大局”,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继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历史时期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伟大精神。可以说,体现高质量发展是这一时期系列精神的主要特征。
由此可见,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党不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确定时代中心任务,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的光辉历史。伴随着百年奋斗历程,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伟大精神不断生成、发展、弘扬,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解决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完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汇集一系列伟大精神并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党的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丰富实践活动
孕育形成了多元样态的伟大精神
伟大精神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实践过程的生动反映,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进行的英勇斗争、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生动反映。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的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伟大精神内涵的丰富性。在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因时、因事、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伟大精神。
(一)因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任务不同、分工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伟大精神。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奋斗。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总矛盾”和时代中心任务这个“总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各级组织、各个阶段都有各自需要解决的“分矛盾”和需要完成的“分任务”,这些“分矛盾”和“分任务”的解决和完成,促成整个“总矛盾”和“总任务”的解决和完成。同时,各个时期的革命和建设有一系列的主攻方向和不同的具体任务,面临的难点重点各不相同,破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也有不同。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精神谱系中的每一个伟大精神因具体实践任务不同而各有差异。抗战时期,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儿女在各条战线上英勇斗争。东北抗联将士在白山黑水间坚持斗争,铸就了东北抗联精神;八路军将士在太行山上书写浴血抗战的战斗史诗,形成了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建设年代,为了改变生产力落后的面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业战线铸就了大庆精神,农业战线铸就了北大荒精神,水利战线铸就了红旗渠精神,国防科工战线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在之后的改革开放年代和新时代,各行各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奋斗中竞相开出“精神之花”,劳模精神、女排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推进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的突出短板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问题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短板进行重点突破,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些精神虽然因任务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振兴中华、强国富民,都是为了解决当时和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都体现出了时代的主题,熔铸成时代伟大精神的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