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历史决议所践行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作者: 樊莉莉[摘 要]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党史中作出的三个历史决议,鲜明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三个历史决议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的产物,是“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产物,均发挥着“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的历史作用,彰显着铭记历史、启迪未来的战略考量,深刻践行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论。新时期,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好、贯彻好三个历史决议,更好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三个历史决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2-0027-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实践第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观点。毛泽东于1937年写就的《实践论》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经典文献,他在文中提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为推动全党深入总结和反思被实践证伪了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毛泽东发起和主持制定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也是基于同样的实践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发起和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下起草的,再度遵循同样的实践观。整体审视可见,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均立足实践,坚持理论创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彰显着铭记历史、启迪未来的战略考量,深刻践行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论。
一、“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三个历史决议诞生的时代背景虽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实践所产生的现实问题,从认知解释层面进行建构诠释,是客观现实维度和主观自觉意识的内在耦合。
(一)第一个历史决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形成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总结得出真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环境和特殊国情,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相继掀起国民革命、土地革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斗争风暴。然而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深受“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影响,中国共产党遭遇了诸多困难。最为突出的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致使第五次反“围剿”遭遇失败,无数共产党人在残酷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面对革命实践中的巨大挫折,党认识到纠正路线错误、端正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如果简单地处理几个人,不总结历史经验,就会像过去陈独秀犯了错误以后党还继续犯错误一样。”
在此背景下,党中央领导进行了全党范围的延安整风运动,使全体党员的思想得到全面洗礼。从1941年开始,党中央将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放在重要地位,总结汇编了《两条路线》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史著作,使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历史,重新认识和理解党走过的革命实践历程。1944年5月,党中央成立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着手制定第一个历史决议。毛泽东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要求,决议的起草工作必须实现团结全体同志,又要搞明白我们党的历史,并修改了决议的起草文稿,确定了题目。他强调指出:“这是事关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历史决议,必须对党和人民负责任。”
经过详细研究和再三斟酌而产生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科学正确的结论,特别注重对革命斗争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思想层面上作出剖析,既有对历次错误主要特征的描述,又有对前后错误路线间关联的细致分析。决议在考察三次“左”倾路线的基础上,深刻洞察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指出革命形势发展到“重新具有在城市中建立民主政府的条件时”,这些不均衡性就会得到实质性改善。这正是党基于此前斗争实践得出的真理性认识。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在革命时代,我们从成功到失败,再从失败到成功,反复对比之后才真正认识到革命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
(二)第二个历史决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总结得出真理性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严峻挑战,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领导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党审时度势,一举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过曲折和失误。如何认识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如何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是困扰全党全国的疑难问题。
在此背景下,党中央一方面领导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推动全党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另一方面,对于曲解“解放思想”、肆意夸大党和毛泽东所犯的错误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给予旗帜鲜明的反对。邓小平警觉地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我们党的历史”,“要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在决议起草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注意从对实践影响的角度把握决议内容。他指出:“党内外都在关注,不拿出一个解决办法,重大问题就会缺乏一致的看法,国际社会就会质疑中国的团结安定。”
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而产生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同样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科学正确的结论,同样特别注重对革命和建设斗争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思想层面上作出剖析,总结其中的规律性认识。决议以扎实的数据为基础,充分肯定了新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进行工业建设、农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细数了在科教文卫事业、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中所获得的成效。决议还充分肯定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动的判断,即国内主要矛盾已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转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种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遵循的规律,成为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实践的最根本的总结。
(三)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建党百年之际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历史性经验基础上,总结得出真理性认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使全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空前改变,中华儿女正以高度的自信昂首阔步迈向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进入新时代,党“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伴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日益强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矛盾”重新变得突出,环境危机、种族危机、发展危机、全球治理危机等深层次问题也日益凸显,正如第三个历史决议所指出的:“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对于国内和党内,一些困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诸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等等。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如何在国际国内局势日新月异、中国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的实践基础上,团结和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成为一个必须作出总结和部署的大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于2021年3月正式启动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起草工作始终坚持4点原则,即全面把握和重点突出决议起草对于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系统总结历史经验与重大成就,从厚重的历史中汲取新时代奋勇前进的精神养料;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以此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以“学习、研究、民主”的精神认真做好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此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必须妥善处理好“最新认识与已有结论”“分析失误与总结成就”“突出重点与系统总结”“历史阶段性与历史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始终着眼于广泛的民主和深入研究,全面征求不同领域、不同专家、不同群体的意见,历经仔细推敲和反复讨论,最终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成功通过。第三个历史决议区别于前两个历史决议之处在于,突出“在建党百年之际,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实现了全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为开创伟大事业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交汇点,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产生,表明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达到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党的百年历史特别是新时代历史充分证明“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的深刻规律。
二、“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产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容和侧重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条共同的红线,就是通过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得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论。
(一)第一个历史决议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线索,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理论根基。第一个历史决议深入分析了党内“左”、右两种路线错误出现的思想源头和社会根源,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生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决议第一句话就写明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决议特别指出,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决议强调,只要坚持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具体实际,“并向一切与之相反的错误思想作了胜利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才能达到“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的巩固和统一,发展为今天这样强大的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