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探析
作者: 姚群民[摘 要]根据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整理而成、署名施平《英勇的西征》一文是中国共产党关于长征早期传播的重要文献。该文于20世纪30年代经由上海等地有关书刊收录而形成的多个早期版本,在作者署名、文章题名、小标题设置、内容完整性及具体表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反映了不同出版机构的编译考虑和文献来源的异同状况。在保持该文献原貌同时所进行的文献来源、作者身份及有关内容表述等的校订和完善,体现了有关研究的进展和对《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认识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流传;长征传播史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4-0069-06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展的红军长征早期传播活动中,根据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整理而成、署名施平的《英勇的西征》与“陈云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同为最早宣传、介绍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长征的文献”。《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书自首刊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间有不同题名的多种版本问世,已见较多学者论述。而《英勇的西征》一文自刊于《共产国际》杂志1936年第1—2期合刊后,其在国内流传的早期版本至今鲜见研究。有关史料表明:1936—1938年间,《英勇的西征》或被国内有关报刊转载介绍或被收入有关红军的著作中,形成了多个早期版本。本文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梳理,以期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长征文献传播与发展轨迹的认识。
一、《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介绍
《英勇的西征》刊于共产国际主办、在莫斯科编辑出版的《共产国际》(中文版)1936年第1—2期合刊上,署名施平。文章分3个部分,分别是“西征目的已经达到”“作战的经过”“我们成功的原因”,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红军长征的目的和原因,中央红军转战赣、湘、粤、桂、黔、滇、川等地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的作战经过,并总结了长征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红军队伍中拥有“在国内战争的炮火中锻炼出来和生长起来的……真正英勇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第二,“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成长起来了”,“特别是党的领导成长起来了”,并产生了毛泽东、朱德等“身经百战、智勇双全”的将领和党的领袖;第三,长征“到处都得到群众的拥护”。此外,文章对长征初期的军事路线错误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客观剖析,较为系统地反映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于四川的真实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关于长征早期传播的重要文献。
但鲜为人知的是,1936—1938年间,上海等地有关书刊也比较完整地收录了《英勇的西征》或节录其主要内容,由此形成该文献的其他早期版本。据笔者所见,主要有以下5个版本:
一是《少年真理报》的连载报道。共青团江苏省委在上海创办的《少年真理报》于1936年春的第111—116期连载署名西屏的《中国红军的“铁流”》一文,对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转战赣、粤、湘、桂、黔、滇、川等省的历程及主要战斗情形作了叙述,其内容即来自于《英勇的西征》一文。
二是收录于少年真理报社编印的《中国红军的“铁流”》小册子。《少年真理报》连载报道刊登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根据读者要求,上海少年真理报社于1936年5月将连载报道“印成小册子”予以出版,但仍然“有许多读者还没有得看看,要求再版”。9月,该社再版署名西屏著《中国红军的“铁流”》一书,并收录西屏的《中国红军的“铁流”》和李璜的《红军西征是怎样胜利的呢?》两篇文章,其中前者即《少年真理报》连载内容的汇编,亦即《英勇的西征》一文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版本由俄文报刊翻译而来,因《中国红军的“铁流”》小册子编印时作了明确说明:“1934年10月(以)来,伟大的红军主力从江西开始西征,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在懋功一带与徐向前率领的红军第四军团(即红四方面军——引者注)汇合。汇合以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率领一部红军北上抗日,现在正激战于陕甘,并终日不断的在猛烈发展中。这小册子是亲自参加西征的指导者之一西屏同志写的,只写到两军汇合为止,曾在苏联共产党机关报《布尔什维克》上发表过。经光同志即译在《少年真理报》从一百十一期起到一百十六期止连续登报过。经读者们要求在五月初已经全文译出,印成小册子了。”这一信息表明,《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中还有俄文版的存在。
三是收录于《朱德将军卅年战斗史》一书。署名施平著《朱德将军卅年战斗史》(救亡出版社1938年版)一书收录有关朱德生平及其红军生活经历的两篇文章,其中第二篇《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虽以朱德领导“工农铁军”为题名,内容实系《英勇的西征》一文的重刊。
四是收录于《红军时代》一书。署名唐人编的《红军时代》(陕西战时论坛社1938年版)一书收录中共与红军领导人毛泽东、朱德、方志敏的个人生平与事迹介绍,中央红军长征、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红军第五军团发展历程等报道文章共8篇。其中第一篇即署名施平著《英勇的西征》一文。
五是节录于史诺(即斯诺——引者注)著、汪衡译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书(上海黎明书局1938年版)。该书目录分别是:“在长征以前”“长征的第一阶段:从江西到贵州边境”“长征的第二阶段:从黔边到遵义”“长征的第三阶段:从遵义到扬子江”“长征的第四阶段:从会理到四川”“到达了新的根据地”及附录“红军第一军团西征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根据该书编译者、复旦大学文摘社编辑汪衡在译序中的说明,“本书的材料是以美国名记者史诺氏(E.Snow)在亚细亚杂志(Asia)上分四期发表的《长征记》(Long March)为主体”及译自“美国新共和周刊(The New Republic)上发表的《中国苏维埃》一文”,“其中有许多细节而原文所无的则都是编者三数好友供给的材料”。可知,《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内容来源不止斯诺个人的采访报道。而经比对内容,该书有关长征准备工作情况介绍,长征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基本史实和叙述,长征初期存在的军事路线错误等方面情况的分析,与《英勇的西征》有关内容表述几乎一致,由此可以确定这部分内容,即《二万五千里长征》所称的“细节”源自于《英勇的西征》一文。这是《英勇的西征》一个比较特殊的早期版本,即节录本。
二、《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的比较分析
综观《共产国际》首刊本及其他5个版本的情况,可以发现,《英勇的西征》早期版本内容所述基本相同,但版本方面既有共同点又略有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作者署名。早期版本在有关作者署名上有不同。《共产国际》首刊本、《红军时代》一书及所收《英勇的西征》一文均署名作者为施平。《少年真理报》的连载报道、《中国红军的“铁流”》小册子作者皆署名为西屏,按照笔者的理解,“西屏”是原署名作者施平的相近谐音,这一署名的使用跟译音有关。《朱德将军卅年战斗史》全书作者署名施平,具体所收的两篇文章包括《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未再署名。《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书署名史诺著,编译者没就其中有关《英勇的西征》的内容来源与作者信息作说明。
(二)关于文章题名。早期版本因系不同出版机构,题名上各不相同。《红军时代》一书保留了《共产国际》首刊本的题名,使用了《英勇的西征》,而《少年真理报》连载及小册子使用了《中国红军的“铁流”》的题名。《朱德将军卅年战斗史》一书则以《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为题名。署名史诺著、汪衡译一书则以《二万五千里长征》为题名。上述不同题名的使用,反映了编(译)者的不同用意,如《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题名的使用跟《朱德将军卅年战斗史》一书编者意在突出朱德作为工农红军领袖的作用与贡献有关。而以《二万五千里长征》为题名,则重在体现红军长征艰苦转战二万五千里、英勇奋斗的辉煌历程。《中国红军的“铁流”》题名的使用或与该文通篇以“英勇行军”或“行军”代指“西征”有关,亦或出于翻译用语的选择和考虑。
(三)关于小标题设置。《共产国际》首刊本的小标题分别为“西征目的已经达到”“作战的经过”“我们成功的原因”。《红军时代》使用了“西征的目的已经达到”“作战的经过”“我们成功的原因”,与首刊本仅一字之差。《中国红军的“铁流”》小册子用了“行军的目的达到了”“我们怎样作战的呢?”“我们为什么胜利了呢?”,与首刊本的表述略见差异,但基本内涵与精神是一致的。《少年真理报》所刊内容因系连载性质,故以“中国红军的‘铁流’(续一)”至“中国红军的‘铁流’(续六)”来体现,未再加设其他小标题。《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通篇按原刊内容分别展开叙述,也未设小标题。《二万五千里长征》则根据长征的进程与发展情况以长征的“四个阶段”作为目录和标题。
(四)关于内容完整性。经与《共产国际》首刊本对比,《红军时代》《中国红军的“铁流”》与《共产国际》所载内容一致且完整。《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一书内容也属完整,但与前几者相比,最大区别是该文结束前有200余字关于朱德品格与事迹的描述,如“在红军西征的前夜,朱德和毛泽东废寝忘食,日夜在红军参谋部共同筹划西征的战略。因为朱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政治经验……铁的意志,布尔什维克的决心,英勇无畏的精神,革命名将和军事领袖的无限才干——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的特长”。这一段描写应是编辑者根据该书性质为介绍朱德生平及宣传朱德同志的品格而特意增加的,此段文字在《共产国际》首刊文章及其他早期版本中均未出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书因系节录本,所收《英勇的西征》内容并不完整。其中,长征“四个阶段”的提法与具体阐述,长征第一、二、三阶段有关内容表述甚至段落层次,与《英勇的西征》有关内容几乎一致;而长征的第四阶段即红军抢占大渡河经过及其后长征行程叙述,则来自于斯诺著述的内容,反映了该书兼采斯诺著述及其他材料而成的特点。
(五)关于具体表述。早期版本中,《共产国际》首刊本、《红军时代》《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等3个版本结构安排相同,内容叙述与文字表达一致。比较特殊的是《中国红军的“铁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2个版本。
《中国红军的“铁流”》虽在结构安排、段落层次、基本史实与首刊本等版本一致,但文字表达方面有一定差异。如关于长征准备工作,《共产国际》首刊本、《红军时代》《朱德将军领导下的工农铁军》均表述为“做得尽善尽美”,《中国红军的“铁流”》则是“很好地完成了准备工作”;关于红军渡过金沙江后,摆脱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局面,其他3个版本均称红军“即居于操纵地位”,《中国红军的“铁流”》称红军“成了一切的支配者”。此外,《中国红军的“铁流”》在表述方面还有自身的其它特点,如全篇以“英勇行军”或“行军”代指红军“西征”的行动;在叙述长征经过不同地区时均加注予以说明,如红军长征“渡过了二十多条地理上著名的大河:例如扬子江上游”,注明此“即金沙江……译者”,红军占领宜章时注明“宜章”在“湖南省南部”,红军连克临武、嘉禾等六县后,注明这些地区“都是湖南省南部”。增加这些注释是编译者出于方便读者阅读的考虑。当然,因为编译者对有关信息理解等存在局限,该版本对一些人名、地名的注释中存在错误或疏漏之处,如红军第一次进占遵义,击溃了贵州军阀侯之担的进犯,译者译注为“侯之谈(译音)”;红军二占遵义后,国民党军吴奇伟率部进犯,译者将“吴奇伟”译注为“军阀伦杰维(译音)”;红军占领巧家后,在该城之西渡过金沙江。这里的“巧家”系地名,而译者并不清楚却以“××”符号标示。总之,《中国红军的“铁流”》在文字表述上与其他早期版本存在一定差异,反映了该版系翻译本的缘故。不过,除个别人名、地名注释不准确外,其基本史实与内容是真实准确的。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书的文字表述和语法提炼与其他版本均有所不同,尤其是叙述时第一、三人称并用,显得不够严谨,且有文字不通顺之处。如关于长征准备工作,该书一开始使用第三人称的语气,称“他们准备西征的全盘计划,原定在三个月内完成”。紧接着改以第一人称表述为“党已派了一部分红军到苏区境外”。最后又以第三人称介绍道:“此外,他们还进行了为红军主力远征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同样,在关于长征初期的几个错误分析时,先是指出:“第一个错误,就是当西征出发之前,在党内在红军内以及普通群众中没有做应有的解释工作。”随后又指出,“第二个错误,就是他们带的行装太多”。另外,其他早期版本中对蒋介石均直呼其名,称国民党军队为“敌人”,而在本书里则分别称“蒋先生”“国军”或“政府军”。这显然是出于该书在国统区出版,编译者需要对一些用词作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