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训练与组织吸纳:北平解放初期的市委干训班
作者: 郭文杰 李冬美
[摘 要]通过政治训练来培养干部是中共应对革命斗争需要的宝贵经验,北平市委干训班是1949年解放初期中共进行工人政治教育的专门训练机构。干训班讲授工人唯物史观、党的基本知识和城市政策等内容,并结合上述内容开展诉苦教育和思想检查,提高了参训工人的政治觉悟。干训班在此基础上吸收大批工人入党,使其成为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力量,为此后恢复和发展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北平解放;市委干训班;工人教育;党员发展;城市工作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5-0037-07
建党伊始,中共就高度重视通过政治训练来培养合格的干部。土地革命时期,为解决农民革命分子身上的非无产阶级意识问题,中共逐渐确立了在思想上建党的原则,进一步突出了党内政治教育在思想建设上的重要性。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在各根据地又承袭苏区革命教育经验,相继创办了安吴青训班、陕甘宁边区党校等干部训练机构,形成了成熟的干部教育体系,加强了党内思想统一,为赢得抗战胜利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北平解放之初,中共意识到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加强党同工人阶级的联系,随即在工人中深入开展政治教育。中共北平市委设立了市委干训班(以下简称干训班)这一机构专门进行工人教育,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工人觉悟,确立起共产主义人生观,普及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唯物史观几个问题、党章及党的基本政策”。同时,干训班也在提高工人政治觉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优秀工人入党,以便为此后管理和建设城市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学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放初期北京工人的唯物史观教育、教育的形式内容及成效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工人教育、干训班或工人训练班等内容有所涉猎,但对于干训班这一工人教育载体及干训班中的党组织发展等问题仍缺乏深入考察。本文主要以干训班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对干训班产生的历史背景、开设的基本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党员发展等问题进行考察,以期进一步深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城市工作研究。
一、干训班产生的历史背景
北平市委干训班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考察干训班的历史实践必须首先回到历史现场,唯有此才能理解干训班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概括来看,干训班的产生主要基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组织背景。
(一)北平和平解放后面临的社会形势。中共进入北平后可谓“百废待兴”,在社会建设方面遇到许多迫切问题。第一是社会接管工作,包括有物资接管、文化接管和政府接管等方面,迫切需要对旧人员进行管理和改造。第二是社会安定问题,主要牵涉维护社会秩序和肃清敌特等内容,防止社会发生混乱引发事端。第三是经济生产问题,主要围绕保障民生和煤粮等物资供应,避免物价剧烈波动和生产不畅等。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中共看来,稳定社会形势、保证社会有序运转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好生产问题,而生产问题则需要做好密切联系工人和人民群众的工作。刘少奇就指出:“没有北平广大工人和人民群众与我们团结一致,则北平工作不易办好,因此肯定群众工作、特别是工会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中心。”而在工会工作中工人教育又是其重点,因而开办干训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强调“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充分反映了中共对城市问题的重视,并且显示出中共已将在城市中开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工作提升到了战略高度。那么,城市工作又如何开展?首先必须恢复和发展城市工业,将消费城市转为生产城市,因而要着重加强在工人中的工作,从而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1949年4月7日,刘少奇同北平干部讲话时就指出,今后“要管北平,要改造北平,由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建设新北平”,“要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和尽可能多的自由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作坚决的斗争”。总之,中共必须要加强工人方面的工作,要在工人阶级中深入发展,为今后领导生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北平党组织的整体概况和初步整顿。北平解放初期,全市共有地下党员3376人,其中正式党员2462人,候补党员914人。这些人绝大部分属于华北局城工部系统,少部分人分属于华东局、北岳区党委、冀热察区党委,另外还有中央社会部直属情报站的党员和一些零散关系。华北局城工部系统的党员,又分属学生、工人、铁路、平民等工作委员会领导。这些分属不同系统的党员都是单线联系,互相之间很难见面更别谈共同工作了,显然这样的组织方式不适应当时的环境需要。所以,北平市委决定把地下工作时期平行的支部和单线联系的党员按一定的生产或工作单位编成一个统一的党组织。与此同时,北平市委在整编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中共地下组织成员的审查,注意把那些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动摇投机分子,以及在群众中有劣迹的分子坚决清除出党。最终,在党组织经过慎重的审查后,北平地下党组织成员共有99人被清除出党。不过,即便经过初步整顿,北平党组织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难以适应和平解放后新形势的进展,因而扩大组织规模,亟待将符合条件的发展对象吸纳入组织也迫在眉睫。
二、干训班开设的基本情况
北平和平解放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工人阶级作为生产建设的主要力量,成为党团结和动员的主要对象。干训班则是当时北平工人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干训班从1949年3月17日始至1950年7月7日,前后共举办了5期,教育对象则以北京市各较大公营工厂企业工人为主。这些学员中既有共产党员,也有普通群众,人员构成多样,文化水平不一,思想状况参差不齐。
(一)干训班的人员构成情况。5期干训班的学员主要来自北京各较大公营工厂企业,如从铁道部门、门头沟矿区、人民印刷厂、人民造纸厂、石景山发电厂、华北电业公司、石景山钢铁厂、琉璃河水泥厂、电信局被服厂、邮政局、自来水公司、电车公司、北京机器厂、七十兵工厂、清河制呢厂、建设局工程队、华北运输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单位抽调的职工,再加上市委送来的一小部分学生干部、干属共合计4166人,其中工人3234人,占总数的78%;职员503人,占12%;青年学生干部干属429人,占10%。由此,可以看出工人是干训班培训的主要对象。工人工作的工厂大多关乎北平民众的日常生活,对保障居民生活、稳定民生有着重要作用。
(二)干训班的个人政治情况。参加培训的学员中党团员比例较高。4166人中党员1329人,占32%;青年团员827人,占20%;群众2002人,占48%。具体来看,党员的比例是逐期减少的,第一期95%以上是党员,第二期则为45%,第三期只有25%了。尽管看起来干训班中党员的比例较高,但是囿于环境、秘密活动等各方面因素,他们对党以及党的基本政策的了解并不是很全面。与此同时,北平各大厂矿企业中党组织力量还很薄弱,不仅党组织和党员数量少,而且党员的党龄短、工作经验少。1949年北京市所属的工业领域中党支部数量仅为163个,党员人数为3593人。石景山发电总厂1949年党员人数仅为26人,占全体职工人数的比例仅为2.6%。此外,干训班第二期党员248人中竟有一半是候补党员,而正式党员的党龄也多在3年以下。如此看来,中共迫切需要在干训班进行政治教育和组织发展。
(三)干训班学员的文化程度。一般工人多以初小文化程度为主,还有少部分工人为文盲。第二期的484人中,文盲占2%,小学文化程度者占59%,职员多为高中以上或大学程度。工人之间的文化水平不一,邮政电车兵工厂铁路工人文化稍高,粗通文字,清洁队、工程队、被服厂、门头沟等单位工人文化低。第三期724人的文化程度中,文盲占2%,高小初小占61%,高中初中占32%,大学占3%。而据1949年统计,“全市职工中8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小学程度占6%,初中程度的4%,高中以上的只是凤毛麟角”。所以,相较于当时普通工人和民众的文化水平而言,干训班工人的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大体上都能够识文断字,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授课专家孙定国也指出:“工人阶级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了解程度是较快而且较深,过低估计工人的领会程度是错误的。须知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做到这一点。”
(四)干训班学员的思想状况。工人们思想状况颇为复杂。第一,存在迷信思想与宿命论人生观。第四期学员经过思想学习后,就曾坦白自己以前迷信宗教的问题,1308名学员中坦白参加党派以及各种团体的有68人,坦白参加各种宗教会门的有359人。第二,存在轻视劳动与雇佣观念。铁路工人中流传着“上辈子打爹骂娘,这辈子入车房。有仇不用报,送孩子上铁道”的俗言。虽有轻视劳动的成见,但是工人们还得吃饭,因而有“吃饭干活,干活吃饭,上工下工,下工上工,谁来了也一样干”的雇佣观点。第三,对党的基本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未讲党章党纲前,绝大多数干训班学员认为共产党是“穷人的”“工农的”党,少数和个别的学员把党的具体政策或党员出身与党的性质混淆起来,如因土地改革故认为党是平分土地党,农民党,均产党等。上述干训班学员的认识基本代表了当时北平工人的思想状态。因此,中共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治教育,彻底地扫清上述错误认识,改变工人阶级的思想观念。
三、干训班训练的主要举措
为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促进工人阶级对党的认识,干训班以理论教育为切入口,向工人们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结合诉苦将理论认识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不仅塑造了工人们全新的政治观念,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而且还唤起了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入触及他们的思想深处。
(一)加强对工人的政治理论教育。以唯物史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教育是干训班的切入点。刘少奇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对工人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强调“课程要着重讲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劳动创造世界,剩余价值,阶级斗争)及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然后才是讲各种政策,才是具体问题和具体组织工作。课程大约就是这四门”。对此,干训班本着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讲课与讨论并重的三大原则,有选择有重点地安排课程主要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其授课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党的建设(党章)和党的政策。由市委负责同志和相关专家担任教员,其中包括彭真、聂荣臻、赵振声(李葆华)、刘仁、艾思奇、孙定国等等。可见中共北平市委对干训班工人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前两期的干训班中,学员从整体上解决了不少认识问题,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而又缺乏特定生活经验,理论学习方面难免显得有点吃力。干训班在给市委的报告中就坦言:“一般地说我们的课还是讲得多与深了些,讨论少了些,未能联系学生的具体生活思想的方面,反复地弄清楚。”对此,干训班强调要在此后的教育实践中将“理论作为提高阶级觉悟的武器,密切结合工人思想的实际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如专家孙定国在上课之前就事先在工人中进行了调查,从工人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讲课通俗、有力,因而受到工人普遍欢迎。他把大班讲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反对有神论,树立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二)把阶级斗争的思想教育和诉苦结合起来;(三)建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与作思想检查。这样的讲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十分切合当时工人教育的需要,对改变工人学员的思想认知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以诉苦唤醒工人阶级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阶级斗争的思想,干训班还在学习的中间进行了诉苦,以配合理论学习、联系工人实际。早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村土改和军队新式整军过程中,诉苦会就展现了在动员民众和重塑思想等方面的强大效力。干训班的诉苦会同样也借鉴和吸收了之前革命实践的宝贵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要树立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