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周刊与中国共产党解放东北的舆论宣传
作者: 周楠[摘要]舆论宣传是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历史必然性的一个重要视角。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1947年1月转移至香港出版的《群众》周刊,向外界介绍东北地区从战局扭转直至全面解放的战局进展及历次攻势的战略意义,总结以支援战争为中心任务的东北解放区建设及其成效,并高度评价土地改革运动后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对于战争胜利的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解放东北的舆论宣传,反映出解放战争在东北的胜利,是以军事斗争为主,解放区建设、土地改革运动为辅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群众》周刊;解放战争;舆论宣传;解放东北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22)01-0036-08
抗战胜利后,东北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国共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毛泽东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东北的得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国内战局与政局的走向,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成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中,解放东北无疑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中共解放东北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军事层面,即东北解放战争史的研究,而对于配合军事斗争同时开展的舆论宣传因素,则明显关注不足。有鉴于此,本文拟以1947年1月转移至香港出版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机关刊物《群众》周刊[2]为视角,梳理中国共产党为配合解放东北军事进展而向外界进行的舆论宣传工作,在丰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史的基础上,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报道战争局势发展,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争局势的发展无疑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从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夏季攻势扭转战争局势,直至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全面解放东北,《群众》周刊通过时评、社论、访谈等形式,对于战争局势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报道与评论,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
(一)关于战略反攻的报道。1947年5月13日至7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了以打通南满与北满联系为主要目标的夏季攻势,对于长春至沈阳段、沈阳至吉林段、锦州至承德段的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反攻作战,共歼敌8万2千余人,收复和一度攻克城市45座,使得东北各解放区连成一片,长春、吉林之敌陷于孤立。
5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攻克公主岭,被认为是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局势转入“全面反攻的过渡阶段”的标志。5月29日,《群众》周刊发表对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的访谈,强调1947年我军发动夏季攻势以来,战争局势“走向了全面反攻的过渡阶段”。当前东北全党全军的任务是“积极组织力量,全力准备反攻,大量歼灭敌人,巩固和扩大解放区”。同一期《群众》周刊还发表了题为《东北与全局》的时评,赞同林彪关于东北战局的研判,进一步指出民主联军的攻势主要沿铁路线发展,将敌军重要据点分割孤立起来,“为全面反攻准备有利条件”。“在整个爱国自卫战争的战场上,虽然各个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但总的趋势已走向或接近了‘全面反攻的过渡阶段’。”东北战局的发展关系全国战局的变化。“以东北在全国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重要,而首先反攻并取得了胜利”,是“整个解放区全面反攻的信号”。国民党军队经过民主联军连续50天痛击之后,“现已完全失去信心,内部呈一片混乱现象”,“人民解放军全面大反攻的风暴,即将来临”。《群众》通过刊登林彪对于战局的研判及发表时评明确指出,以攻克公主岭为标志,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的夏季攻势揭开了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夏季攻势后,国民党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1947年9月14日至11月5日,东北民主联军对沈阳至山海关、长春至大石桥铁路沿线国民党军发动攻势作战,共歼敌6万9千余人,收复和一度攻克城市15座,使东北国民党军陷于更加被动的局面,有力策应了华北解放军的作战。10月16日,《群众》周刊发表《略谈东北的秋季攻势》的评论文章指出,在秋季攻势中,“东北民主联军已处在完全优势的地位”。沈阳、长春、吉林、四平、锦州等国民党军占领的大城市,都已经陷入四面或三面包围,且城市之间无火车可通。切断交通,特别是切断东北与关内的交通,使得国民党军困守孤城,既无法将美帝国主义援助的军火物资,也无法将援兵运输到东北,就是要在东北彻底、干净消灭国民党军。评论认为,秋季攻势在“夏季攻势达到了吃掉小据点孤立大城市的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已经达到了包围大城市的目的”,这种包围形势因为切断了几个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而更加彻底。东北民主联军在秋季攻势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此次攻势中,敌人部署完全混乱,完全处于被动,依托重点防御,采取龟缩政策;而我军则表现英勇,机动战术的提高,以很少的伤亡代价,换得大量歼灭敌人的辉煌战果。”通过报道可以看出,由于在秋季攻势中切断了国民党军的交通,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取得完全的战略优势,有力推进了战略反攻。
1947年冬季攻势。1947年12月5日至1948年3月15日,东北民主联军对于四平至大石桥、山海关至沈阳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发动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5万6千余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地区,为东北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冬季攻势中,东北民主联军在沈阳周围发动了破击战。1948年1月8日,署名“朝新”者在《东北攻势两周间》的评论文章指出,冬季攻势与以往攻势不同之处在于,“这次攻势的开头,一下子就渗入了沈阳的内围防线,把沈阳外围敌人的几个重要据点,都远抛在后面,这是此次攻势中的特点”。尤其是在民主联军取得沈北大捷之后,《群众》周刊转载了《东北日报》“把东北变为解放战争总基地”的号召,对于沈北大捷予以高度评价,称“其作战规模和胜利战果都远远超过前此一切战役”,“从此就更使得我军东西两大战场的战略联系大为贯通”。东北全体军民面前神圣而光荣的任务,不仅要在1948年内歼灭更多的东北国民党军,解放东北人民;“而且要以不断增加人力物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要把人力资源雄厚的新东北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总基地”。通过《群众》周刊评论及转载《东北日报》评论文章,外界了解到东北民主联军在冬季攻势中开始攻打国民党军占领的大城市,这是与以往历次攻势不同的新特点。沈北大捷这一标志性战果表明东北的全面解放指日可待,东北的全面解放也必将为争取全国范围内彻底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二)关于战略决战的报道。1948年秋季攻势,即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对辽西和沈阳、长春等地的国民党军发动战略决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先攻克锦州,再将敌军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此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锦州是辽西走廊的战略重镇,攻占锦州对于整个辽沈战役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9月23日的《群众》周刊评论指出:“如果解放军先进攻长春,那么必然其次攻沈阳,再次攻锦州,一起要打三次;如果先攻沈阳,其次攻锦州,长春就可以垂手而得,那么三次大战合为两次;但倘若从锦州发动,占领辽西,那么沈阳、长春将成为囊中物,等于三场大战合为一次。”锦州的解放,不仅使国民党据点长春、沈阳“失却了后卫”,使华北的据点“失却了屏障”,而且以敌人的人力物力增强自己的力量,巩固了东北、华北和华东各解放区,造成了东北解放区与华北解放区统一的条件。评论进一步强调,攻克东北战略要地锦州,“战场上这种大量有生力量的迅速转换,以及把战争到处推向国民党统治区、并使敌人的防御系统土崩瓦解,说明了:解放战争正在走向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通过评论可知,攻克战略重镇锦州,将切断国民党军东北与华北之间的联系,使东北解放区与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对于整个辽沈战役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锦州解放后,国民党军长春守军在东北“剿总”郑洞国率领下投诚。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11日,《群众》周刊发表《东北全部解放,加速全国胜利》的社论,认为东北的完全解放,“无疑是目前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一大变动”,“是整个解放战争中的一个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势必而且一定会加速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其原因在于:首先,国民党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败,不仅结束了其在东北的罪恶统治,而且丧失了包括经过美式训练、配备美式装备等精锐在内的30万至40万大军。其次,东北的解放使得中美反动派失去了中国大陆上最丰富的煤铁产地与最进步完备的工业生产,这可以有力地支援关内的解放战争。最后,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败,使得国民党关内部队的士气更加低落,促成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更剧烈爆发。东北的全面解放,鼓舞了关内各阶层民众奋起斗争,使反国民党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更加扩大和巩固,成为推进全国革命胜利的重大因素。11月18日,《群众》周刊转载中共中央负责人关于军事形势的评论指出:“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通过《群众》周刊评论文章及转载的中共中央负责人评论可见,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得敌我双方在兵力、补给、士气等对比发生有利于我军根本的变化,是全国范围内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点,中国革命的胜利近在咫尺。
(三)驳斥国民党歪曲东北战事的报道。针对国民党舆论歪曲东北战事、尤其是四平之战的报道,《群众》周刊重点予以驳斥。1947年夏季攻势中,东北民主联军攻打四平受挫。战事尚在进行时,国民党方大肆宣传四平“预料在四十八小时内可完全落入政府手中”,战事结束后,又大肆鼓吹“赢得了四平之战”“共军伤亡五万”等不实言论。
《群众》周刊援引美联社、合众社等美国媒体加以驳斥,“自内战以来,也许没有那(哪)一个军受到像守四平街的美国装备的七十一军那样惨重的损失,和处在那样劣势的地位的作战”。东北民主联军撤出四平时,“实际上没有遗下什么武器、弹药和装备,而且他们在消灭了敌人,撤出四平之后,还向四平的东西两面作扇形展开,有些则向开原南下,对蒋军后方形成一个新的威胁”。东北民主联军之所以撤出四平,评论分析指出:“民主联军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继续不断大量消灭敌人,所以绝不会用很大的代价去换取四平。”“因此,说民主联军未能夺得四平就是输了四平之战,那是不对的。”“继续不断大量消灭敌人”这一目的显然是顺利地完成了。《群众》周刊以事实有力回击了国民党歪曲东北战事的不实报道,向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任务的军事战术。
从1947年夏季攻势“全面反攻的过渡阶段”,秋季攻势“已处在完全优势的地位”,冬季攻势“把东北变成解放战争总基地”,直至1948年秋辽沈战役“加速全国革命的胜利”,《群众》周刊详尽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每一次攻势的战略意义,驳斥了国民党歪曲东北战事的不实报道,使外界更为全面准确地了解东北解放战争的实际情况及胜利进展,鼓舞了士气,增加了民众对于战争胜利的信心。
二、报道解放区建设,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后方保障
解放区建设是确保东北解放战争胜利进行的重要一环。东北解放区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新民主主义政权,“支援战争,这是一切任务的中心”,是解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群众》周刊重点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向外界宣传东北解放区建设及其“支援战争”的政策与成效。
(一)关于经济建设的报道。东北解放区为支援战争,在经济建设方面注重发展农业、保护和发展城市工商业。1948年1月8日,《群众》周刊详细介绍了东北解放区1948年经济建设的方针、要求与基本计划大纲要点等经济建设政策。东北解放区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以农业为主,发展工业,在发展公私经济,增加国家与人民财富的基础上,以达到继续去支援大规模的自卫战争,巩固与扩大解放区,逐渐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在此方针指导下,东北解放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把粮食增产作为首要任务;恢复与发展必须的工矿业、电力、铁路交通运输,以保证支援战争与军民生产必需品的需要;扶助民营工业的发展,保障正当的私人工商业,使之有利于支援人民的解放战争;加强对美蒋反动集团的经济斗争,发展解放区内合作事业,取缔垄断投机行业;在城市与乡村公营与私人企业中发展生产,使生产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提高群众劳动热忱,严格劳动纪律,加强劳动力的组织,提高生产技能,在生产中提拔与培养新的技术干部;逐渐增加公营经济、合作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资本积累,以促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