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初心使命阐发中共二大宣言的重要意义

作者: 吴海勇

[摘  要] 为纪念全面抗战一周年、庆祝党成立十七周年,1938年7月1日《解放》刊发张闻天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郑重宣示了中共二大宣言有关党的初心使命。这不仅是因为全民族抗战时期需要强调人民、民族的概念,同时也缘于中共一大遵照共产国际要求着重强调的是共产主义纲领,从而使中共二大文件呈现出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联系共产国际二大要求,对中共一大文件相关内容的缺失作出接近历史真实的解释,进而对中共二大宣言传播影响及其在张闻天专题纪念文章中的变动作出初步梳理。

[关键词] 中共二大;宣言;初心;使命;阐发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2)03-0009-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不仅被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百年历程的伟大实践所证实,而且还能从党的历史文献中加以佐证。就文献溯源而言,中共二大宣言对党的初心使命即作了明确宣示。在全民族抗战一周年到来之际,为迎接党的十七周年之庆,当时在党内负总责的张闻天率先就这篇党的重要文献作出这方面的阐发,历史与现实于此形成有意义的互相照应,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在初心使命方面实现意识自觉。

一、1938年“七一”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是对中共二大宣言关于党的初心使命的郑重宣示

1938年7月1日至7月7日,陕甘宁边区,以及晋冀豫根据地等若干敌后根据地(以延安为主)纷纷隆重举行抗战一周年及中共十七周年纪念的纪念周活动。7月1日出版的《解放》第43、第44期合刊即《抗战一周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专刊》,刊发张闻天的署名文章《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文章极具政治高度地概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十七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国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充分的证明了:中共是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全体利益的党,中共是最澈底的、最坚决的、最一贯的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党。”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文章起始即引中共二大宣言,以此论证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为了民族独立、民权自由与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国而英勇奋斗”的光荣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由此得到党的早期文献的有力支撑。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国内为自己的成立举行庆祝活动,缘起于1938年5月26日起,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所作的《论持久战》演讲。接着,在陕甘宁边区党委的推动下,相关纪念筹备工作迅速展开。当时在党内负总责的张闻天,在6月17日即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七周年庆祝活动起笔撰写纪念文章。在6月24日发布的《中央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进一步强调:“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马列主义的党。最后解放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是它的历史使命,因为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它自己。中国工人阶级的最高利益,是同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一致的。”“为了最后解放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中共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国,争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然后使中国革命走向共产主义去。只有共产主义的社会,才能完全实现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最后解放。”“中共过去的十七年即是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而艰苦奋斗的十七年。这个奋斗的基本目标,中共远在一九二二年已经明确的提出来了。”

中共中央之所以确定开展专项纪念活动,起因是标志全民族抗战的七七事变一周年将至。全民抗战是当时的时代主题,抗战一周年为世人瞩目。当时远在华北前线的朱德与彭德怀、任弼时等就发布训令:确定7月1日至7日为纪念周,拟举行盛大之宣传纪念,以检阅我军抗战一年来之军事政治等工作成绩和经验教训,扩大宣传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八路军及友军抗战胜利的事变,以提高军民的胜利信心和推动部队各项工作。毛泽东更胜一筹的决策思维是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与抗战一周年纪念日相提并论(“两个伟大纪念日”),通过举办“七一”至“七七”纪念周活动,使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关联在节庆活动中得以鲜明昭示。

也正因为要尽可能地团结凝聚起全民族力量,抵抗进而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势力,中国共产党竭力希望促成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不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作出重大让步。在用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福祉而不懈奋斗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有必要利用党内外传媒向世人包括国际社会阐明自己的民族立场与抗战决心,将事实公诸于世,消抵国民党宣传的污蔑中伤。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访谈,便是其中的成功案例。就在1936年7月23日,毛泽东对斯诺畅谈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问题时,明确指出:“共产国际不是一种行政组织,除起顾问作用之外,它并无任何政治权力。虽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员,但决不能说苏维埃中国是受莫斯科或共产国际统治。”1937年3月1日,毛泽东接受美国作家艾格丽丝·史沫特莱的访问,面对史沫特莱提出的“新的统一战线政策,是否即谓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民族阵线,放弃阶级斗争,而变成了民族主义者”的犀利问题,他如此作答:“共产党决定实行的各种具体政策,其目的完全在为着要真正抵抗日本保卫中国,因此必须实现国内和平,取消两个政权的对立状态,否则对日抗战是不可能的。这叫做将部分利益服从于全体利益,将阶级利益服从于民族利益。国内任何政党与个人,都应明此大义。共产党人决不将自己观点束缚于一阶级与一时的利益上面,而是十分热忱地关心全国全民族的利害,并且关心其永久的利害。”毛泽东还解释纠正道:“中国共产党现在提出的这些政策,没有问题的是带着爱国主义性质的。有人说:共产党是国际主义者,他们是不顾民族利益的,他们不要保卫祖国。这是极糊涂的话。中国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他们主张世界大同运动;但同时又是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者,为了保卫祖国,愿意抵抗日本到最后一滴血。”

总之,在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要坚持自己的共产主义政治主张,同时又要宣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立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面前,强调后者最能唤起人民的情感认同,这也是共产党核心领导层所要着重去阐发,并引导全党和民众之处。在遵义会议后负中央总的责任的张闻天,对此也是重任在肩。

为此,在为迎接党成立十七周年之庆而作的文章,张闻天起笔就揭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与肩负的民族解放使命。鉴于《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一文未收入四卷本《张闻天文集》,传世不广,兹摘录前三段文字如下:

中国共产党从它产生之日起到今天已经十七周年了。这是为了民族独立、民权自由与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国而英勇奋斗的十七周年。不论国内外的形势如何变动着,不论中国共产党处在何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之下,然而它总是向着这个总的目标前仆后继的前进着。

中国共产党远在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即在它产生之后的第一年,即提出了如下的政治纲领:(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二)打倒封建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三)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四)中国境内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五)平等的、直接的、不记名的普选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罢工的自由权;(六)八小时工作制,减租减赋,废除厘金苛杂,男女一律平等,普及教育等。

这个纲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这样明确的给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自求解放的道路与共同奋斗的目标。这个纲领的某些具体条文虽是在中国革命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有过变更,然而它的为建立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国而奋斗的基本内容则是始终一贯的。只要我们研究十七年来中共的党史,把中共历年来的一切政治主张拿来做一个比较的时候,我们立刻可以看到像一根红丝一样贯穿在所有这些主张中的基本方针,就是:为建立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国而奋斗!

据此可见,中共二大宣言对于张闻天阐发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起到了重要的文献论据作用。

二、中共一大文献缺失人民、民族的表述,缘于党的成立大会重在贯彻共产国际二大会议精神,彰显共产主义纲领

之所以印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要从中共二大文件中寻找书证,而不是从更早召开的中共一大去寻根溯源,不仅是因为中共一大缺乏这方面的历史文献,而且主要涉及文本缺失与阐释难度两个因素。

首先,在客观上,中共中央并不掌握中共一大文件。由于缺乏办会经验,加之档案意识淡薄,中共一大没有为新生的中国共产党留下会议文件。大会原本通过的宣言,因为攻讦国民党及其南方政权,终为陈公博等人所说服,发表与否交由大会产生的中共中央局决定,后遂不了了之。我们现在掌握的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以及北京共产党的报告、广州共产党的报告,还有那篇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送返的俄文档。中共一大闭幕后,除了将大会决议文件报送共产国际之外,相关文稿还可能为陈公博携去,以向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汇报,这也就是陈公博1922年底赴美留学读研时,所作硕士学位论文《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竟附有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因为提交论文须是英文,故加以英译)的原因所在。而上述大会文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均未能得以流传。

其二,也是更具根源性的是,中共一大通过的两个文件(党的第一纲领、第一个决议),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缺乏民族、人民的话语表达。《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采用的是阶级话语,相关语句有以下数条,“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的地方组织中党员人数多时,可派他们到其他地区去工作”。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大体可构成中国人民的大多数,然而,毕竟不能等同于人民,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更不在文件涵概之内。至于“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这一句,憧憬的是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实现。这当然也可解释为民族与人民的最终解放。但是,如此表述与人民、民族话语还是“有隔”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除了“宣传”“对现有政党的态度”“党与第三国际的联系”这三项内容,文件主要聚焦的是工运,包括“工人组织”“工人学校”“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只有从工人阶级无自身利益、解放全人类才能实现自身解放的角度着眼,党领导工运的相关文字才能被视为是对初心使命的表达。

中共一大文件缺乏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直接观照,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形势了解不够,不切实际地憧憬社会革命,更不应就此质疑初心使命的概括并不符合党的创建历程的精神真实。李大钊、陈独秀等五四运动前后的言论,足以证明“群英结党救中华”确实是创党群体共同的追求,人民、民族、国家的确是他们思考活动的基点。如果说为人民、救中华是当时有识之士共同致力所向,那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救国者的重大区别在于信奉科学社会主义、走俄国人的路,求得民族、人民的最终解放。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尤具吸引力,大有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之快。然而,苏俄1921年初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制度。消息传来,当时中国知识界普遍地认为苏俄搁置了社会革命的进度,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对此不可能无所知晓,但仍憧憬首先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这其实与列宁强调革命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国家政权问题、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即决定一切的思路观点深度契合。

更为符合历史真实的解释应是,中共一大是党的成立大会,必须贯彻共产国际相关要求。为了否弃在一战期间因宣扬爱国主义而“变修”的第二国际,列宁促成共产国际(又名第三国际)于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此后成立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如不能得到该国际组织的认可,其资质即受质疑。1920年七八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执委会为大会拟定的提纲强调目前“革命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充分懂得了共产国际的基本原则,即无产阶级专政和苏维埃政权”。共产国际二大对各国成立共产党“正式加入共产国际”作出规定,总共21条,涵盖了列宁关于加入共产国际的19条要求并有所增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