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思想样貌及时代启示
作者: 张春美 付玲巍[摘 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和显著标识。作为百年大党精神建设的概念抽象,精神谱系体现了“常”与“变”辩证统一,彰显着“大就要有大的样子”政党形象。就其文化特质而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以“求真之道”推进“两个结合”、以“达善之道”践行初心使命、以“致美之道”展现理想人格,体现了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进入新时代,要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科学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将“批判的武器”化为“武器的批判”,实现精神赋能。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精神谱系;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2)04-0010-06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集聚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形塑着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品格,是百年大党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全景图,深刻把握其文化特质,对于我们党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夯实精神建设基础具有根本意义。
一、精神谱系:
百年大党精神建设的概念抽象
(一)谱系、精神谱系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从词义看,“谱系”一词与发生学紧密相关。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谱系”常被用于表征族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在西方话语体系中,“谱系(genealogy)”源于希腊语,具有代际传承的意义表征,指涉家族的起源和演化。在宽泛意义上,谱系是关于同类事物世代延续中有关个体内容、传承序列和次第发展的历史记录。精神谱系则是思想、意识、观念等精神成果逻辑序列的历史记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领导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奋斗所形成的系统化、条理化的精神成果系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精神谱系这一重要概念。2016年,他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 年,他在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勉励大家要描绘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2021年2月20日,他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词:“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他又强调:“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内蕴的精神力量,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精神谱系之“常”与“变”。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活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实施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弘扬红色传统、赓续精神血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凝练形成了90多种具体精神,用精神谱系描绘出百年大党恢弘的精神画卷。在精神谱系的历史演变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主题主线一以贯之,即为精神谱系之“常”。中国共产党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历史任务要求,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诸多具体精神,构成精神谱系之“变”。“常”与“变”的辩证统一,贯穿于精神谱系的建构、发展与完善全过程,串联起百年大党奋斗历程的精神理路,淬炼出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建构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精神谱系“常”与“变”的辩证统一,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百年大党精神建设的全景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展开救国大业,形成了一系列用热血浇灌、用生命捍卫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在兴国大业中凝练一系列可歌可泣的奋斗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富国大业中形成了一系列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强国大业中彰显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尽管不同时期精神谱系的具体表现和形式有所不同,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核心理念从未丢失,也从未间断,而是在血脉联结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在这一过程中,精神谱系虽不断演进发展,却始终与党的根本宗旨、初心使命保持高度统一,展现着党的性质、宗旨、立场与价值,使精神谱系保持其内在本质的一致性。
精神谱系以“常”与“变”的辩证统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塑造着百年大党的政党形象,在不同时期有着各具特色的历史具象。从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一直到新时代的奋进者,鲜明的时代标识背后支撑的都是鲜活生动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以精神的锻造和升华,实现了政党形象由自我意识到自我塑造的变革,以精神谱系“常”与“变”的辩证统一,宣示中国共产党高度的精神自觉,展现民族复兴大业的精神伟力。
二、真、善、美: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文化特质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本质上是党的精神文化。作为多种文化的汇聚成果,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滋养,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文化软实力。这一文化成果,既是中国精神的个性化表达,也是中国共产党追求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目标的共性化表现。换言之,精神谱系本身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真善美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目标和共同主题的追求。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范畴中,真善美是人们在认识、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追求与实现价值,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的。这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建构、完善精神谱系过程中,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真理性认识,并用其指导社会实践,体现人的价值,培育出高尚纯粹的理想人格,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由此,真善美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文化特质。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思考。
(一)以“求真之道”推进“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着眼于“求真之道”,致力于获得真知、真理,它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最根本的价值理想探求。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真”,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历史—理论—实践的三重逻辑中,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精神自觉,“运用”而不是简单地“引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摆脱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和精神奴役,在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形成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丰富了精神谱系。
同时,精神谱系又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践行者、弘扬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的忧患意识,“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道德观念,等等,这些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被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融入精神谱系。
通过“两个结合”,“我们获得了事物本质的认识,获得了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并运用这种规律性认识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使真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的真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获得证实而变成了现实的东西”。百年精神谱系的历史逻辑,既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灵魂,又承载着中华文化独特的民族特色,体现出二者融合的新成果。
(二)以“达善之道”践行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立足于“达善之道”,展现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具有善的性质。一般来说,善的活动包含两大要素:一是符合进步阶级的需求,符合社会先进阶级的利益;二是善的行为具有客观的现实可能性,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善”,体现为百年大党始终将科学真理和崇高信仰作为彰显政党先进的质的规定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由此奠定了精神谱系的价值内核。
在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执政者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重视人民的力量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执政者要实行仁政德治、以德治国,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些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紧密契合,激发出中国先进分子“扶贫济困”的人民情怀。在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人民情怀升华为人民至上的政党核心价值。对此,毛泽东用“为人民服务”做了形象生动的描述:“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完全”,就是百分之百,共产党人除了为人民服务,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共产党人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集团、任何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特殊利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更是精神谱系始终不渝的至善。
从纵向看,精神谱系中具体精神的形成时间不同、实践基础不同、总结表述不同,具有差异性。即便处于同一发展时期,诸种精神也各有特色。以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为例,有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有抗日战争时期的伟大抗战精神,还有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因历史阶段的任务不同,革命精神各具特色。但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价值选择始终在场、从未缺失。
从横向看,精神谱系中的具体精神涵盖领域极为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科技、生态等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如作为源头的伟大建党精神,经济领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文化领域的雷锋精神,军事领域的抗美援朝精神,科技领域的新时代北斗精神,生态文明方面的塞罕坝精神,外交领域的丝路精神等。它们都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与特定的任务紧密相关,但都是自觉建立在关于必然性认识基础上,体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价值旨趣,是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本质力量的精神史诗。
(三)以“致美之道”展现理想人格。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开显于“致美之道”,它以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精神状态和生命机制的交互作用,构成了时代洪流中的集体记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德性、才能、智慧、情操、意志力等,使中国共产党人成为审美的对象。进一步看,精神谱系之“美”体现为三个统一:
一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具体精神与特定概念紧密相连,但都体现在大量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人物身上,这些具体人物为我们把握精神力量提供了在“想象的真实中获得真实的想象”的审美境界。比如,说到伟大建党精神,我们就会想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先驱敢为人先、开天辟地的信仰选择。说到井冈山精神,我们脑海就会浮现三湾改编、朱德挑粮上山和“不拿老百姓一根红薯”的情形。说到抗美援朝精神,我们忘不了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毛岸英等英雄。而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王杰精神、劳模精神、女排精神等,更是为我们描画了“大写的人”的精神图像。
二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从形成主体看,精神谱系中的具体精神与众多英雄模范、先进人物和平凡人物紧密相连。我们看到,他们以济世为民之德,以拼搏奉献之力,以浩然爱国之气,将信念的坚守与现实的行事结合起来,展现了崇高的品格。当基于个体实践凝练形成的精神得以广泛传播并被接受、学习后,这些精神就超越个体实践从而具有了人民性,成为人民群众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如焦裕禄精神所蕴含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不仅是焦裕禄人格魅力的精神表达,也是千千万万个心怀人民、勤恳务实的优秀党员干部的精神表达,更是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