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上海先进制造业

口述:蒋以任  采访:严爱云  贾彦  白璇煜 整理:白璇煜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上海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上海先进制造业应该如何发展?采访组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第十届上海市政协主席、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原会长蒋以任同志。蒋以任同志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系燃气轮机专业,历任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党委书记、上海市机电局党委书记、上海市工业工作党委书记、上海市外经贸党委书记、市经委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常务副市长等职。

采访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强调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做实做优做强制造业,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和到中央工作之后,对上海制造业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请您谈谈对此的理解和感受。

蒋以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长期以来对制造业、实体经济发展一以贯之的思想。无论是在上海工作期间,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谋划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一直把制造业记挂在心头。7个多月时间里,习近平同志密集调研了上汽大众、宝钢集团、华冶钢铁、联合利华等10余家制造业企业,涉及国企、民企和外企,他敏锐地指出:“上海长期以来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不要把它当作上海的包袱,而应当作上海的财富。”把握上海这个城市发展的特殊性,上海的第二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前景。当时,习近平同志亲自关心、非常重视上海市政协关于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的研讨,明确指示要细化合作的内容,并在研讨会上花了3个小时详细、认真地听取了14个调研组的报告。

习近平同志亲自关心并着力推进上海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发展。他特别关心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项目落地建设、关心上海临港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关心金山石化和上海化工区世界一流化工园区的建设、关心世博会举办和江南造船厂搬迁,推动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长兴造船基地建设,并且亲自协调、促进上汽和南汽的联合重组,对上海汽车工业和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引和部署制造强国战略。他在赴各地考察时多次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我国是制造大国,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4年亲临上海,部署3项新的重大任务,多次视察上海先进制造业企业并提出新的要求。关于构建什么样的产业体系,他指出:“上海要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关于发展什么样的制造业,他强调:“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关于怎样发展先进制造业,他要求:“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加速壮大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身体力行,为上海加速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描绘了宏伟蓝图,开拓了发展新空间,增强了上海继续前进、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国际大都市的决心和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彰显了党中央对强大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增添经济发展后劲,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战略定力。

从国内来看,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和底气所在。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其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而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优渥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恰是满足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内需潜力的经济内循环的基础和保障,同时制造业要不断向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只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才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给国内大循环注入持续动能。建设制造强国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强大的内生动力不断推动工业发展。

从国际来看,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推进创新攻关,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统一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高效的基础设施和新技术应用等优势,不断深化制度创新,提升服务能级,提高国际合作水平,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的进出口总值仍然比去年同期增长5.6%。数据背后蕴含着上海制造对口岸贸易的强力支撑。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开路先锋,上海要继续推动制造业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更好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采访组: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根基”,“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推动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新兴产业积厚成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您看来,发展先进制造业上海有哪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蒋以任: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近代工业的摇篮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发源地,拥有积淀百年的工业底蕴和大气磅礴的工人阶级力量。1843年上海开埠成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揭开了以造船业、纺织业、烟草业和电力业为代表的上海近代工业发展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上海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为求生存、图翻身,前赴后继,生死抗争,工人运动波澜壮阔,迎来了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制造业长期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特别是轻纺、家电等名牌产品享誉全国,国之重器如雨后春笋蓬勃崛起;上海工人阶级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大力支援内地重点工程建设,支内工人数量达27万人,其中技术人员2.8万多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上海工人阶级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国有企业的种种弊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当排头兵,敢做先行者,坚持结构调整,深化国企改革,实施“退二进三”,把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安全生产结合起来。近20年来,上海进行“三废”治理、关停并转企业达3000家以上,治理了吴淞工业区、和田工业区、桃浦工业区、吴泾工业区和新华路等污染区域,开展了苏州河两岸污染企业治理、搬迁,黄浦江上游的治理,等等。把工业调整与城市建设发展结合起来,有传统企业“壮士断腕”、关停并转和百万职工转岗再就业的历史壮举,也有企业布局调整和城市环境治理的韵律互动;有六大支柱产业飞速发展的豪迈气势,也有引进技术与产学研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巨大进步;有国有企业浴火重生的壮丽凯歌,也有外企、民企风生水起的并驾齐驱,在一个个历史巨变中,上海工人阶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海工业总产值从20世纪90年代起持续10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以优异成绩迈入新世纪。在市、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下,各区积极主动推进产业园和开发区建设,“东西南北中”产业带串起璀璨的“申”型彩带,在市区体现城市繁荣繁华的同时,广阔的郊区体现了上海的实力和水平,上海工业“在调整中发展”,迈上建设工业新高地的新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打响“上海制造”“上海服务”等“四大品牌”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创新突破关键战略领域,引领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国内大型央企和民企扎根上海的同时,不断提升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大力推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各区工业产业园区发展,集中力量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以及航空航天、高端船舶、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精品钢材、绿色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加快时尚消费品等民生产业更新换代,使上海制造业的质量、效益、结构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大批具有影响力和地位的“国之重器”凝聚着“上海制造”的智慧和力量,彰显着上海先进制造业的领先水平。

在今年的“大上海保卫战”中,制造业依然是维护稳定城市运行、力保供应链产业链平稳的坚实力量,是加快推动经济恢复和重振的稳定器,具备抵抗系统性风险冲击的韧性与能力。今年第二季度,以中芯、华虹为代表的集成电路重点企业始终保持90%以上的高产能利用率,生物医药、钢铁化工、船舶航空等重点企业坚持闭环生产,汽车产业链的整车、零部件企业率先复工复产,维护了地区乃至全国供应链产业链稳定运行。今年6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当月增长16.5%,为上海经济的恢复和重振发挥了带动作用。这些都彰显着上海制造业和上海工人阶级的坚强韧性和重要地位。

历史证明,制造业是上海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70多年的经济和工业发展中敢为人先,勇担国家战略重任;坚持全球视野,汇聚高端要素;发挥禀赋优势,丰富政策供给;聚焦重点,树特色立标杆;重视质量,加强科学管理,坚持高标准,等等,其历史底蕴、产业布局、综合优势叠加,再加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上海经济腾飞的巨大引擎,理应成为支撑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国际大都市的底气和实力。

采访组: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征程中,上海制造业在全国制造业体系中的定位是什么?当前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环境和基础如何?面临哪些障碍或难点?

蒋以任: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始终坚持将‘四个放在’作为思考和谋划上海一切工作的基点,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须臾不能忘记的根本方法。”上海制造业在全国制造业体系中的定位仍是如此。要把上海制造业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和谋划。

上海制造业要主动落实国家战略、支撑上海重大任务、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合作竞争,创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地,打造中国高端产业要素的汇聚地,建设中国前沿产业创新的引领地,建立中国先进制造水平的示范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上海制造业应聚焦这几个方向:一是高端化,打造占据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上海制造”。二是智能化,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和智慧化升级。三是绿色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和节能减排常态化。

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具备其他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多重优势。一是基础扎实、门类齐全。在中国乃至世界找不到第二座城市可以像上海这样长久涵养着先进制造业完备的生态体系。既拥有石油化工、精品钢材、新能源汽车、大型机械装备、高端船舶制造、能源装备为代表的重工业,又拥有集成电路及其部分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和设备、航天和大型民用飞机等高端新技术产业,还拥有与民生休戚相关的食品、电子信息、轻纺和时尚消费等都市产业。我们要珍惜巩固发展上海这独一无二的特色,使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特色标志之一。二是科创引领、产学研结合。科技与制造紧密相关,上海着力打造科创中心,大大促使制造业始终发挥着现代化的引领作用。上海拥有较完善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知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能够搭建起一流的产学研用平台。上海拥有以张江为代表的高科技园区和大量产业园区,支持承接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并孵化出现代化的科创型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三是开放合作、环境优良。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作为最重要的口岸城市、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是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首选地。进博会选址在上海,彰显了国家开放包容、面向世界的坚定取向,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些优势使上海能够最先学习到国际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并消化吸收,加速推动自主创新的进程,也使上海成为全球进出口贸易量最大的口岸。上海也是国内各类人才向往的创业之地,很多发源于外地的企业在上海实现了二次创业和跃变提升。特别是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各种“封锁”“卡脖子”的情况下,上海制造业更应身负重任,砥砺前行,为打破封锁、突破壁垒贡献重要力量。四是区位优势、交通畅达。相较于内地,上海在制造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和陆河海联运优势,是通往国际的重要渠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也为上海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优良的基础设施、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便捷高效的物流体系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建设发展更是赋予上海制造业更加广袤的施展空间。国内一些内地重型制造业工厂设分厂于沿海港口城市以便于运输,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功能作用有助于上海制造业、特别是重型先进制造业的运输及供应链配套发展,这是无可替代的条件和优势。五是广纳人才、精英汇聚。人才汇聚是上海发展制造业的关键要素。上海积极彰显国际化人才导向、构筑世界级人才平台、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多次出台了助力稳经济促发展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服务上海。上海是北京以外两院院士最多的城市,拥有全国52%的5G通信人才,40%的集成电路人才,34%的人工智能人才,25%的创新医药人才。近年来,上海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占全国总数超过25%。六是资本发达、金融支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制造业相互融合,发挥出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迸发出无可比拟的雄厚力量。上海形成了包括证券、货币、外汇、票据、期货、黄金、保险等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沪市主板、科创板注册制等为广大制造业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融资平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