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
作者: 奚洁人[摘 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原创性观点,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担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理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两个结合”的原创性贡献、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精髓要义是“六个坚持”、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党和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等不同维度,阐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对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发挥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用,在实践中推进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思想;世界观方法论;原创性贡献;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2)06-0010-07
党的二十大以高度的理论自信,自觉担当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首次提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原创性观点,并深刻阐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坚持’,正确认识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从而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本文从三个不同维度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
一、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
是“两个结合”的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我们党从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理论创新的实践经验中得出的原创性新认识,是对“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这个重大命题的丰富发展,为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指引。
第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第一次原创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945年党的七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的原创性科学命题。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两个结合”写进决议,并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二十大把“两个结合”的原创性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写入党章,成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里程碑。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两个结合’,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创性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所以,“两个结合”既是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并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论断,富有深刻的理论涵义。一是凸现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和层次上的突破性创新,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标志性成果。二是在思想方法论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是一次重大的思想升华和理论飞跃。三是彰显了我们党勇于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以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理论自信、理论勇气、理论自觉以及理论创新能力。
第三,“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是新时代的原创性观点。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一方面,这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伟大的中华文明,使之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是为了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吸收中华文明特有的思想智慧,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其次,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大人类优秀文明的结合,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显然,这种契合性是在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层次上的契合,这就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根据。其三,阐明第二个结合的实质和价值。报告强调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精髓同精华的结合和贯通,必然是一种跨界融合和新的超越。一方面,自然地保留和积淀了各自的基因、精髓和精华。另一方面,也必然形成一种更能体现时代精华的新形态。任何一个思想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该体系的哲学,是其精华和最高体现,因此,作为“两个结合”成果的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正如马克思所说,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最后,第二个结合的根本宗旨,就在于“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第二个结合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通,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样,就能使马克思主义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浸润人民的心田,指导人民的行动,真正成为人民喜爱、认同和拥有的理论。
二、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
精髓要义是“六个坚持”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等“六个坚持”,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精髓要义,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牢牢把握论的重点和着力点。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就首先阐明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本质属性和理论来源,坚持了人民性和实践性、历史观与认识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创造的主体,人民实践创造的智慧和成果,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其次,坚持理论“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其实也是党的执政观、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反映。我们党反复强调,“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最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群众中来,就是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和思想智慧作为党的理论创新永不枯竭的源泉,集中群众智慧,形成科学决策和正确的方针政策。到群众中去,就是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群众,指导行动,落实政策部署,发挥思想伟力和政策效力。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坚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论。
第二,坚持自信自立。首先,我们党的自信自立,源自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因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其次,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中国人民历来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党强调“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主张独立自主开拓前进,“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三,新征程上,党坚持高度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强调要“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坚持历史要前进的客观辩证法和愿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贡献的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守正,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观、政治方向。报告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等“三个不动摇”,其中最关键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因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是一个过程,真理也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史,就是守正创新的理论发展史。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就是意味着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真理观和科学方法论。三是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坚持既“一以贯之”又“继往开来”的历史辩证法。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以保证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因此,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守正创新,就是坚持继承和创新的辩证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守正创新。在思想理念、政策举措上既要继承,又要勇于创新。”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首先,报告指出:“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说明坚持问题导向,本质上是由理论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习近平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其次,坚持问题导向,其实质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论。我们党正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才不断形成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的。其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就是强调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问题及其特点。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所以,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新时代问题的特点,尤其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并针对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其四,坚持问题导向,特别需要有直面矛盾和问题的斗争精神。习近平强调:“要充分体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气神,各方面战略谋划和工作举措都要直面矛盾和问题。”
第五,坚持系统观念。首先,要坚持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必须坚持全面的、系统的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式观察、把握和处理问题。其三,从哲学方法论视角看,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其四,从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角度看,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最后,习近平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因此,要将其体现在各方面和各领域,比如,“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统筹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国际安全、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等系统和领域,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