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作者: 黄欣 丁晓强[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成功拓展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自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来,学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论题,对其形成逻辑、基本内涵与遵循、重要意义、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与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又进行了系统阐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指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形成逻辑;发展路径;党的二十大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2)06-0017-07
1979年3月,邓小平在接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一种政治话语正式出场。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明确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使命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新道路的研究迅速成为学术关注的热点。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学者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之路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为科学指导,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元素,体现出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式的特殊性,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路。
(一)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欧阳恩良等从国家成长的维度出发,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继续展开,新时代以来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渐定型。燕连福指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以实现现代化为历史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明晰了对现代化的认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步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时期正式提出了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以来则进入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现代化目标也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重的有机统一。韩喜平等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破解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与不断破解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现代化的方案、目标等进行战略调整与改革,最终形成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二)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导。方世南等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刘勇等从胸怀天下的世界视野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缺陷、探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途径、致力于世界发展和人类共同进步,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赓续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文化根基。于安龙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仁政爱民”“协和万邦”等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吕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所遵循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时期的“礼乐”以及儒家思想中“礼法结合”的文明内核,贯穿中国式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的集体主义治理方式、观念,在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华民族对国家制度、社会发展的不断探索中就有所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小康、和谐、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见之于《诗经》中所描绘的小康社会雏形以及《礼记》中所构建的大同理想社会。
(三)现实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段妍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更为充实的物质保障、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坚实的生态保障、良好稳定的国际环境和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陈金龙认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李冉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规划和路线规划,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统筹布局,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底线思维,坚持五个重大原则,一代代中华儿女持续团结奋斗。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主要遵循与发展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原则。近年来,学者们主要从中西方比较、大历史观、唯物辩证、整体性等视域阐释其丰富的内涵,论述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政治保障、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以全面系统协调为发展理念、以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为方法论,从政治保障、经济治理、社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臧峰宇从世界现代化与中国发展的关系、历史规律与历史主体的关系、社会发展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出发,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孙正聿提出,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境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以及未来意义的大历史观出发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刘同舫提出,要从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守正与创新、普遍性与特殊性、全面性与协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5对重要关系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张翼认为,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就要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进程,必须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张占斌认为,共同富裕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是否坚持共同富裕,成为区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韩庆祥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相对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而言,也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那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言,是指在新时代创造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持和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遵循。坚持党的领导是其根本政治保障。颜晓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和不懈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社会保证、政治统一前提、根本社会条件,根本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不断成熟完善的体制保证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等。董德福等认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全部历史过程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方向与发展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发展动力。张志强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独立与经济独立,创造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政治引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方式。陈家喜等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分步骤、递阶式进行战略安排和渐进式推动全面现代化的主动引领核心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董朝霞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分析维度,认为相较于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实现实践主体“人”与劳动产品的同在性、实现人的劳动价值、实现人与人的“类本质”相统一、实现人与外界的和谐关系等文明优势。殷德生指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与战略性相统一,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能动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傅正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的现代化道路而不是西方掠夺式的现代化道路,让人民充分参与现代化的进程并共享现代化的成果。王治东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进程的同构性、历史—理论—实践的统一性、人民作为现代化期待—建构—享有主体的同一性。
坚持全面系统协调的发展理念。孙代尧基于对传统西式现代化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比较分析,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科学理性的规划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价值旨归,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层面全面协调式的发展,是独立自主、自信开放、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现代化道路。熊秋良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东部、中部、西部、沿海、内陆、城市、乡村等不同区域空间以及现代化总体布局、理论体系和制度层面的全面性和创新性发展。王岩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文明逻辑出发,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化重心从最初的物质文明建设到新时代以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原则,中国式现代化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则体现了协调发展原则。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方法论。田鹏颖等从现代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中华文明“三位一体”的文明维度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有机结合形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形态,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推动其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现代文明和中华文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林伯海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3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普遍世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殊国情的辩证统一;二是世界现代化普遍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三是旨在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世界梦”的普遍价值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特殊价值的辩证统一。运迪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继承工业化、科学技术等现代化发展一般要素的同时,在经济体制、资源配置、分配方式、组织社会生活、发展目标等方面探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韩保江等指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障,要着力从坚持党的理论创新感召干部群众、强化“两个维护”制度保障、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等方面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刘伟等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实践遵循,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机结合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构高标准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董德福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的发展阶段应重点关注社会主要矛盾层面,加强改革创新与制度保障,解决好收入分配与城乡发展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聚焦农业农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袁红英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民主深入发展、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壮大新时代统一战线。黄承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原则,加快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对本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造福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学者们主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社会主义进步事业、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维度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唐爱军从民族复兴的叙事逻辑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传统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中华民族的文明接续发展以及精神自立。齐卫平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形成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认知理论。段妍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视域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开辟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形式,团结了最为广泛真实的人民力量,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欧阳康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战略地位、发展目标、内容体系、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根基等方面的确立与建构,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鲜明制度优势。
(二)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参考样态。孙代尧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传统的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是对新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发展中国家“依附”“脱钩”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超越。张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为后发民族国家探索现代化,提供了以本国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实现民族自立与政治解放和明确自身现代化建设的世界方位、并敞开胸怀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国智慧”。桑明旭从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必然性,证明了实现现代化途径的多元性,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的智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