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历史特质与时代价值

作者: 孔希宇

[内容提要]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从爱国情感的孕育与爆发,到爱国行为的理性升华与价值引导,再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新文化底蕴的彰显,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包含情感、道德与文化三个层级的实践逻辑与丰富内涵。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救民族于危亡的特定历史使命在一百多年前赋予五四爱国主义精神鲜明的历史特质,即爱国的救亡图存、报国的勇当先锋与救国的真理探索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赋予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以时代价值,即以爱国情感助推民族复兴伟业、以道德修为永葆报国先锋本色、以文化交流互鉴促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①,“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② ,要“加强对五四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深入揭示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意义和要求"③,“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指明了方向。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更对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操锤炼、爱国主义思想文化涵养以及爱国责任担当等提出了新要求。由此,探寻历史的启迪与回应时代的要求,深入分析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历史特征与时代价值,不仅有助于弘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更有助于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从爱国情感的孕育与爆发,到爱国行为的理性升华与价值引导,再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新文化底蕴的彰显,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包含情感、道德与文化三个层级的实践逻辑与丰富内涵。

1.情感内涵:爱国天然情感的凝聚与爱国主义政治情感的爆发

首先,从情感内涵来看,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建立在人们爱国天然情感的凝聚之上。爱国主义是一个情感范畴,“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 ① ,“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②。情感、认知与意志是人们主观世界的三大要素,并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主义代表人物休谟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并非理性而是情感,理性在于辨别事实真相,情感才能在善恶判定后引发人们的行为③。从情感所引起的行为效果来看,情感可划分为“天然情感”(引向公众好处的情感)、“自我情感”(引向仅对个人好处的情感)与“非天然情感”(不引向公众或个人好处的情感)。 ④ 相对于其他情感,爱国情感指的是人们基于血缘与文化等纽带,对自己的祖国及与此相连的故土家园、同胞乡亲、民族文化等发自內心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这种情感建立在人们与国家之间的天然的生命依存、荣辱与共等内在关系之上。国家是人们爱国情感所依附的对象,也是满足其生命安全与公共物品需求的重要来源与保障,当人们失去国家保护与公民身份“被排除在共同体的安全和福利供应之外”时,将处于“一种无穷无尽的危险状态”。③因此,人们能够自觉地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勇于为国家安全与繁荣昌盛而奋斗。应当说,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前,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都积蓄着这种对祖国深厚而持久的天然情感,并在日常生活中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天然的爱国情感构成了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是人们爱国主义政治情感的爆发。爱国主义情感不仅具有天然性,更具有政治性。“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政治性是爱国主义情感的根本属性"③,“真正的爱国主义是一种基于个人与政治国家间的利益统一的共享意识的‘政治情感"①。简单地讲,政治情感指的是建立在人的政治性与国家的阶级性等政治基础之上的,“以国事为己事,以国权为己权,以国耻为己耻,以国荣为己荣” ② ,将自己的爱恨情仇、苦乐荣辱等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情感。相对于爱国天然情感的自然性、平和性与深层内化性,爱国主义政治情感具有社会性、强烈性与外化性,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被迅速激发并发展为集体性的爱国运动。个体的爱国主义情感之所以能够转变为集体性的爱国主义运动,除了有先锋的带头作用与必要的组织等之外,还在于无论是人们的爱国天然情感还是爱国主义政治情感,都是“引向公众好处的情感”,其目标指向是追求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并愿为此而不惜牺牲个体的生命。五四运动就是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爱国主义政治情感的大爆发,一而再再而三的民族屈辱事件是其导火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屡次的战败、不平等条约签订与割地赔款,古老天朝大国受尽屈辱,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似乎为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终结带来了转机和希望,“一时‘公理战胜强权’、‘劳工神圣’、‘民族自决等名词,呼喊得很响亮,激动了每一个青年的心弦,以为中国就这样便宜的翻身了。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到一九一九年四月,这一期间学生们真是兴奋得要疯狂了"③。但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合理要求,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而当时的军阀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中国人民期望的所谓公理和民族自决被无情地击碎,战争胜利下的民族屈辱和民族尊严伤害最终点燃了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内心积蓄已久的爱国主义政治情感。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云集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并迅速传遍全国。

2.道德内涵:反帝反封建的价值诉求与新道德的倡导与践行

从道德内涵来看,爱国主义是一种道德价值范畴,一种“调整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系的道德规范”④。这种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建立在人们的爱国情感之上,又是对爱国情感的一种理性升华,是对爱国情感及行为的道德要求与价值引领。爱国主义是人类社会中极为重要的道德行为要求与价值判断标准。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临患不忘国,忠也”“图国忘死,贞也”(《左传·昭公元年》),“辞不忘国,忠信也;先国后己,卑让也”(《左传·昭公二年》)等对爱国的赞美与行为引导。时至今日,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③,而且几乎“所有国家的公民教育或政治动员均以培养公民的爱国美德为要务”③。“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爱国主义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主要是因为在物质财富稀缺与多元利益主体之下,个人需要、国家需要、民族需要等之间既存在利益一致性也存在利益冲突,而爱国主义具有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功能。与此同时,在阶级社会里,爱国主义的内容要求具有阶级性及与此相关的不同的价值诉求。例如,封建地主阶级的爱国主义实质上是维护与巩固封建统治。尽管封建统治阶级中有不少爱国者在抵抗外族人侵时显示出英勇的民族气节,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制约,他们的爱国主义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①而五四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其根本目的是救亡图存,是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体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因此,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更加广泛的阶级基础与高尚的价值诉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hx20250105.pd原版全文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革命口号的提出,赋予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以新的道德意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伦理觉悟是救亡图存的根本与“最后觉悟”。陈独秀指出:“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②也就是说,救亡图存最根本的是解决人民的思想觉悟问题,“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③。李大钊也指出:“文人于此,当以全副血泪,倾注墨池,启发众生之天良,觉醒众生之忏悔,昭示人心来复之机,方能救人救世……将接踵以闻也。”④只有众生觉醒才能够救人救世。另一方面,救亡图存必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陈独秀坚决反对当时“以孔子教义以挽救世风浇漓,振作社会道德”③的复古主义思潮,并将忠孝节等封建伦理道德称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③,主张槟弃这种奴隶道德,“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⑦。李大钊也明确指出:“我们所要求的新道德,就是适应人类一体的生活,世界一家的社会之道德。” ⑧ 这种新道德的倡导,培养起了一大批有着“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③的爱国青年与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在五四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高尚品德,正是对这种新道德的践行。

3.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新文化底蕴的彰显

从文化内涵来看,五四爱国主义精神首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经由情感的蕴育、道德的升华以及文化的积淀,爱国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即爱国主义的民族文化。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主旋律和基本价值取向。从先秦时期作《离骚》投汨罗江的屈原到南宋写下《过零丁洋》、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再到新中国成立前留下《可爱的中国》而凛然就义的方志敏,等等,无数仁人志士以真挚情感抒发了爱国情与忧国心,以笃实力行展现了救国志,书写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这种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源泉。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对这种中华优秀爱国文化传统的延续与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①

其次,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是对新文化底蕴的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②,也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③。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新文化底蕴。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④具体来讲,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对新文化底蕴的彰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旧文化批判与新文化变革。在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而“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与旧文学”③,即救国必须反对封建旧文化、树立新文化。五四运动及其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所包含的彻底的反封建性与科学进步性,正是对新文化运动救国主张的积极响应。二是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宣传。在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等为阵地,进行了大量而有效的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宣传。例如,陈独秀的“强敌侵入之时,则执戈御侮;独夫乱政之际,则血染义旗”,有助于为广大青年与人民群众抛弃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起而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扫清思想文化障碍;李大钊的“自觉之义,即在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于国家而不爱”?,则有助于化解人们对所谓不足爱之国家的消极态度,激起人们积极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其所彰显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对新文化中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彰显。

二、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特质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③。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顺应历史大势,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自觉肩负起救民族于危亡的特定历史使命,投身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赋予五四爱国主义精神鲜明的历史特质,即爱国的救亡图存、报国的勇当先锋与救国的真理探索。

1.救亡图存:爱国情感的历史聚焦与责任担当

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迫在眉睫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最强烈、最深厚的爱国情感历史性地聚焦到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责任担当之上。这种爱国情感的历史性聚焦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对其的激发与组织引导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与组织引导,是指特定的群众团体、阶级集团与政党等在以多种形式不断强化人们内在的爱国情感的基础上,将其引导、聚焦到某一具体的爱国主义运动,使之成为爱国主义运动的情感基础与强大精神动力。在近代,这种爱国情感的激发与组织引导的重要目标就是将人们的爱国情感聚焦到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斗争之上。毛泽东指出:“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①但在五四运动之前,农民阶级、封建官僚、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所分别领导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都以失败告终,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帝国主义(这是主要的)和封建主义的力量太强”③,但未能很好地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并有组织地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救亡图存道路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正如陈独秀指出:“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hx2025010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