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

作者: 项久雨 高琪

[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理念,表现为多维度的内容,以人民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性、积极性、能动性;以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为导向,通过持续改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人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形成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推进、相得益彰的局面。资本逻辑是指资本增殖的逻辑,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的体现,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原则,内含自我否定的向度。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是对资本逻辑的反思与超越,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价值表达。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人民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承担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人民至上”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①。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的开显,呈现出中国道路的价值旨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方位的价值遵循。人民至上是人民逻辑的核心理念,发端于传统社会治理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内蕴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指向与价值旨归,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理论总结,是中华民族基于新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价值表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的审视与分析,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人民逻辑的多维度内容,阐明人民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

一、资本逻辑的弊端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在不断扩张与积累中取得剩余价值以实现自我增殖的内在规律。西方现代化是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扩张实现剩余价值产出的过程。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推动“人的依赖关系"发展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注定难以逾越其内生性悖论,陷入现代性危机与发展困局。

1.资本逻辑对人类文明的消解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由于处于人的依赖关系的阶段,人的活动范围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从而在一定地理区域内进行生产与生活并形成联合,所产生的文明为区域性文明。在这一时期,个体“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①,个体的联合保证了共同体得以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同时共同体也是个体依赖的对象。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比,通过直接改进生产工具、变革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使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解体,逐渐形成资本主义文明。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上升时期,马克思概括了资本的文明面“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②,他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高度赞扬了资本逻辑推动的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认为其“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③,“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④。生产力“质”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革新,使整个社会的自由时间增加,人类在为生存而劳动的同时,客观上创造与发展了新的文明样态。

但“文明的一切进步都不会使工人致富,而只会使资本致富,也就是只会使支配劳动的权力更加增大,只会使资本的生产力增长。因为资本是工人的对立面,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观权力” ⑤ ,这表明资本逻辑内含反文明的发展趋势,资本逻辑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暗含消解文明的意味;在创造新文明提供正价值的同时,也内含消解文明的负价值。资本在不断寻求廉价原材料产地与开辟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采用节约成本但阻碍文明发展的方式(如压榨原材料提供方、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放任生态环境污染)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强调扩张的排他性与发展的掠夺性。面临世界市场的有限性与资本扩张无限性的矛盾,且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这一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资本逻辑的运行势必引发区域性及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国际经济体系的紊乱。同时,“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③,在资本对外寻求世界市场的过程中,为夺取超额利润甚至会引发国家之间的战争,导致人类文明的退步。

2.资本逻辑对空间的同质化塑造

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世界不同区域内各民族自给自足、封闭孤立的状态被打破,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是资本逻辑对空间进行同质化塑造的前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前,人类活动和交往发生在一定的地理界限内,空间在这一阶段更多的是指其地理意义上的局域范围而并非全域范围。物质生产具有先进或落后、协作或分散的空间差异,总体上存在鲜明的空间壁垒。资本自我增殖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它并不会拘囿于有限的空间区域,而是“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 ① ,即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起主导与统治地位,持续拓展活动空间。“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②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论述不仅阐明了资本的本质,而且表明了资本宰治过程对空间与基于这一空间的社会关系的影响。

资本逻辑对空间的同质化塑造体现为资本空间化、空间资本化及对社会空间的统摄。“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③它原本是物质生产的基础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承载着相应的社会关系。但资本的脱域性冲破了原有空间的异质壁垒,直接对空间进行同质化塑造,在空间中生产、交换进而实现增殖,空间被转化为资本增殖的载体,局域空间转变为全域空间。简单协作的工厂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传播,以实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④。资本增殖需要一定的空间,所以它会最大限度地拓展空间进行生产,逐步打破和消灭空间的过程就是资本空间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空间也逐渐具有了资本属性,逐渐资本化,即在资本主义发展后期,空间逐渐由资本增殖的载体转而成为资本的一部分,具有了资本增殖的性质。资本逻辑在社会空间疯狂扩张,在广度上遍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在深度上进入不同微观层面,浸染人们的日常生活。资本逻辑由单一指向经济生活转变为指向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不断增强统治力量来统摄社会空间。资本逻辑以“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形成对空间的同质化塑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hx20250106.pd原版全文

3.资本逻辑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遮蔽

资本逻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遮蔽表现为盲目强调人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将自然视为可供掠夺的资源库,而遮蔽人与自然的依存共生、持续协调的关系。原始部落时期的图腾崇拜表明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敬畏,而从古希腊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神本主义转变为人本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人本主义隐含了“我”与“他者”的错位,通过自然“他者”来完成对于“我”的识别与建构,确立人对自然的主导地位。在资本主义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在实践中则表现为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自然成为资本的消费品和衍生品,服务于资本增殖的需要。人对自然索取的无序性与无度性,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自然再生产断裂、生态危机频发等问题。

资本逻辑对人与社会关系的遮蔽表现为将人与社会的关系异化为以物为中心的关系,遮蔽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应当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成为统摄现代社会的最高权力与支配力量,在物的属性持续增强的同时,人的属性被遮蔽,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失衡,成为“见物不见人”的社会。资本逻辑确立划分了两大阶级,“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①。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统治阶级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其核心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意识形态把压迫阶级的特殊利益装扮和粉饰为所有人的普遍利益,并利用现代手段对冲突力量进行调和,致使社会成员不断丧失对社会的批判性,成为只有物质生活而缺失精神生活的“单向度的人”。

二、中国式现代化人民逻辑的丰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历史经验与实际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借鉴吸纳其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内涵丰富,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理念,具体表现为以人民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为导向,以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最活跃的要素,能够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

1.以人民的主体地位为前提

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处于现实世界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②人民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对个人主义和英雄史观的有力驳斥。人民的实践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唯物史观构成人民主体价值论的坚实根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作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重要力量,浴血奋战,勇于同进行剥削与压迫的敌人展开斗争,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开启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境况,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一穷二白到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科技、教育、卫生、交通等领域实现了重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冲破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奔向全面小康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同时,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取得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来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治体系运行的根本保证,是人民意志的制度体现,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保障。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并受人民监督。人大代表真正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这一过程体现了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与人民休戚与共,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实基础与最大底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①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立场,彰显了百年大党的人民初心。

2.以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为导向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②无产阶级运动反映人民的利益,人民利益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直接指向。“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③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绝无自身任何特殊利益,更不代表任何特殊利益集团。人民的利益涵盖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诸多方面。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④为实现民族独立与自强,党的一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明确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党的二大明确提出要“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③,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在客观分析当时社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以革命方式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以实现人民政治利益为导向,为人民经济文化等利益的实现奠定政治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枷锁,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获得民族独立与解放,成为国家与社会的主人,实现了自身的政治利益。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自此站起来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的经济利益不断得到实现。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成就。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正式开启改革开放的征程。党的十二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应遵循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随着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导向,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探索,所以才能够不断夯实实现人民经济利益的现实基础,以经济发展为人民全面发展奠定充分的社会物质基础,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hx202501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