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独立自主:历史考察、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
作者: 贾绘泽[内容提要]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上独立自主先后经历了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精神上独立自主得到升华、精神上由封闭僵化到独立开放、精神上独立自主实现新的飞跃四个历史阶段。精神上独立自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独立性的必要前提,是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需要,也是坚定历史自信和增强历史主动的客观要求。新时代进一步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要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理论创新,培育健康心态,为精神上独立自主奠定物质、理论和心理基础;要坚持文化领导权,反对文化霸权和精神侵略,同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关键词] 精神上独立自主;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简介] 贾绘泽,法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本文系2 0 2 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山西省重点智库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项目批准号: E S D - 0 4)的阶段性成果。
精神上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独立自主这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和立党立国重要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在价值、理念、理论等层面不受外部力量强制或影响,能够自主思考、判断和选择。精神上独立自主既与思想、政治、文化、制度上的独立自主相并列,又内在于思想、政治、文化、制度等行为和活动中,是影响和制约一切行为和活动的深层因素。如果没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其他领域的发展就会被釜底抽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就将成为空谈。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历史过程,分析精神上独立自主的现实意义,探索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实现路径,对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历史考察
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受物质和精神之奴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构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价值体系、道德体系等,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复兴,从多个维度强调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实现了精神上独立自主的飞跃。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是指精神上的迷茫、委顿转为自信、自觉,这是对近代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状态的总体概括。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解放了人民的精神世界,转变了人民的精神状态。马克思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1] 5 2,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 2] 6 8 6思想体系,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提供了新的选择,指明了发展方向。自从中国人民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们的眼界是提高了,中国革命也改变了面目”[ 2] 6 8 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有了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以及党内的教条主义,独立自主地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从此“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3]。任何精神状态的出现和存在,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如果精神上的独立性在实践中遭遇失败,那么这种精神上的独立性就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空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既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上由被动到主动的根本性成果,也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石。毛泽东指出,我们“独立自主地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才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4] 2 6 2。他还强调:“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 5]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精神上独立自主得到升华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6]的愿景。为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过渡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前后,毛泽东针对照搬苏联出现的一些问题,鲜明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4] 3 8 0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全面升华。在此过程中,毛泽东立足中国历史和现实,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精神体系,强调“这样道理才能讲通,也才不会丧失民族信心”[ 4] 8 3。在理论体系上,提出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价值体系上,提出以人民为主体和以社会主义为追求的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在内的基本价值体系;在道德体系上,提倡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构建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道德;在文化体系上,建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的面貌,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但是后来由于“左”的错误影响,精神上独立自主逐渐走向封闭僵化。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精神上由封闭僵化到独立开放
精神上独立自主不能在封闭僵化状态下,而只能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和文明交流中实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创精神,摆脱“左”和“右”的思想束缚与干扰,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和文明交流中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解放思想打破了“左”的思想束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扫除了人们头脑中阻碍经济发展的羁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所有制崇拜,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等。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精神上的独立开放,既强调更加主动、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强调反对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和干扰,不做任何外国的附庸。同时,适应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需求,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体系。在理论体系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独创性理论成果;在价值体系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形成包括共同富裕、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和谐社会等在内的价值体系;在道德体系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道德体系;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体系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精神世界塑造的指引,也是精神上独立自主的集中体现。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上独立自主实现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在理论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概念,实现“术语的革命”,是“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升华和发展,也实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新的飞跃。
“理论上坚定清醒是思想政治上坚定清醒的前提,科学理论是理想信念坚定的基础。”[ 7] 2 1 6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多次强调历史主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精神上独立自主的重要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不同层面的理想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成果,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绿色创新协调共享开放的发展理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和全球担当,等等,既符合中国国情,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精神上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包含的仁爱、谦恭、自强、自省、和谐等独特思维、价值和理念等,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足中国历史和现实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基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从而不仅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也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文化主体性不断巩固。
精神上独立自主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很多西方概念的流行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多好,而是因为国家强大,观念是物质实力的副产品。如果流行的概念、观念真的很好也很有用,为什么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此而陷入发展的泥淖而难以自拔?”[ 8]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自信、自觉和主动,标志着新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实现了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9] 6
二、精神上独立自主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明确提出和推进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仅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具有重大意义。
1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9] 1 0 1从世界发展史看,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强大与振兴都不可能通过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来实现。一些后发国家在推进本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盲目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结果不是遭遇失败,就是成为他国的附庸。中国式现代化没有照搬西方现代化理论,而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把现代化同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立足于自身之上的现代化的原创性成果。这一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统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相统一,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和特有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立足中国历史和现实,始终坚持精神上独立自主,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和精神支撑。这种精神上独立自主,不仅包括立足中国历史和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还包括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构建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道德体系等。正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拓展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思路和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精神上独立自主。一是只有精神上独立自主才能破除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迷信。毛泽东曾指出:“所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共同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和发展民族文化。”[ 4] 4 0 3 - 4 0 4“破除对西方的迷信,这是一件大事,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要进行。在我们国家也要继续破除这种迷信。”[ 4] 4 0 5文化独立是精神独立的根本,只有破除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迷信,才能树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其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推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同时,只有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才能巩固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1 0] 9。另外,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自身的价值观念、语言文字、思维习惯等,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中华民族古代文明走来,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构建的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延续着中华民族精神上独立自主的传统和优势。没有精神上独立自主,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