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研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效

作者: 曲洪强 朱效梅

[内容提要] 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文本载体,将经典研读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有助于增强教学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结合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民主专题教学实践,经典研读在文本选取上,应聚焦学生的困惑并兼顾文本的可读性,有针对性地选取经典著作;在教学形式上,应注重师生间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协同优势,增强理论学习深度;在目标导向上,应以经典著作观照现实问题,于课堂展示与点评答疑中提升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以及对错误观念的辨析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 经典研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世价值”;思政课教学;民主

[作者简介] 曲洪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效梅,法学博士,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 本文系2 0 2 1年度清华大学本科生教改项目“合作探究式经典研读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探索”(项目批准号: Z Y 0 1 - 0 1)的阶段性成果。

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 1],在思政课教学中带领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价值判断和价值目标,进而真心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民主专题教学实践,探讨将经典研读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现实意义与方式途径,以期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效性提供参考。

一、以经典研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效的现实需要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价值文化竞相涌入,对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冲击,影响着人们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认识。其中,西方国家凭借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发优势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霸权,掌控了“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的话语解释权,并将其包装为“普世价值”向世界各国推广。[ 2]“普世价值”在形式上存在某些类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概念表述,容易混淆、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侵蚀马克思主义思想舆论阵地,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面对“普世价值”渗透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混乱,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必须激浊扬清,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帮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经典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载体,是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思政课教学中“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 3] 7。作为思政课教材的理论源泉,经典著作可以呈现出教材所不具备的理论细节、论证逻辑与语言魅力。在思政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经典著作进行研读,可以为教学增添深刻的思辨性和透彻的学理性,弥补教材的不足。将经典研读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有助于在深度理论学习中升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增强教学的政治性与学理性,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高教学实效。

1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政治性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代表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现实的基本认识。价值观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阶级属性,特别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价值观”[ 4] 9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价值领域的属性规定,“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的辩证统一”[ 5]。而“普世价值”则是资本主义炮制出的“伪命题”,它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冠以“普世”之名,遮蔽其背后资产阶级特有的利益诉求,试图消解价值观念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4] 9 0 - 9 1“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 3] 1 7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必须牢牢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坚持人民至上、集体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主义这一核心要素的鲜明指向。如果缺少了这些,就容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混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经典研读,有助于帮助学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逻辑联系,擦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政治底色,规避“普世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属性的消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很多论战性质的文本,为澄清共产党人的主张、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作出了精彩论述,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反对本本主义》等。研读这些著作能够让大学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形形色色错误观点进行批判的思维逻辑与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其政治敏锐性和分析批判能力。

2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学理性

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无疑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对1 2个价值理念的理解,往往止步于字面含义,缺乏对其深层次内涵的系统学习,处于一种熟知非真知的状态。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 2个价值理念,在‘形式’或‘名称’上与其他价值观形态的某些价值理念有着相似之处,但其理论内涵则是截然不同的,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诉求、现实指向与实践要求”[ 6]。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流于表面,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必然浮于形式,容易陷入价值冲突与价值迷茫。“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就是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建立在科学的学理阐释之上,“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3] 1 8。通过经典研读,有助于使教学回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本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富强”不只是指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指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民主”不是三权分立、“一人一票”、多党竞争等政治手段,而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更广泛、更充分、更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自由”不是打着“个人权利”旗号为所欲为的虚假自由,而是建立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真实自由;“平等”不仅是程序上和形式上的平等,更是能体现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实质平等。“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 1 8只有系统学习、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自由观、平等观、法治观,才能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理性、全面的认知。

3 .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般要经历认知、认同和内化践行三个阶段,才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8]“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 9]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提质增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状况,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价值需求,既要有理论深度也要有情感温度,即以理化人、以情动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 1]通过经典研读,可以让学生走进经典作家的精神世界,与经典作家进行思想对话,领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体悟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和理想信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真实性、先进性,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例如,在“民主”教学中可以研读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设想和对资本主义民主虚伪性的揭露;在“平等”教学中可以研读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政论文章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体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底层人民表达利益诉求的赤诚之心以及对社会问题针砭时弊的独到见解;在“敬业”教学中可以研读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感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人类、为集体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追求。总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在研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也将不断转化为价值认同,进而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二、经典著作选取的基本原则与课程实践

将经典研读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不是脱离原有的教学安排强行插入某个专题进行经典著作的研读,而是要以经典著作为重要抓手,将教师单方面说教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共同研读经典著作以求知解惑的新模式,将思政课教材与经典著作、问题意识与现实观照、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与教师点评答疑有机结合并融会贯通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著作,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的著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如三个历史决议、历届党代会报告等。[ 1 0]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内容广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取经典著作。

1 .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选取经典著作

思政课讲授的内容多且课时有限,通过课堂渠道系统研读、讲解所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特别是了解学生的问题困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经典著作篇目进行精读。在马克思看来,“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1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也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并围绕这些问题来选取经典著作。在正式授课前,可以通过往年教学实践中的观察总结、教师群体间的经验交流、学生代表座谈研讨、问卷调研等方式,收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的问题、学生们的思想困惑和理论诉求,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环节、准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选取经典著作。

虽然经过多年的宣传和培育工作,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在面对这些耳熟能详的概念时不存在困惑。通过课程调研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惑和错误认知,如有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与西方国家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没有本质区别,甚至用西方国家的标准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古代价值观念在当代的翻版,会限制个人的个性价值追求;有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相悖,进而得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主义的产物、是民族主义价值观”的错误结论;还有学生提出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至上、集体主义,自由与自由主义,法治与法制等关系的辨析问题。要回应和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文本依据。

2.关注经典文本的可读性

除了聚焦学生的问题困惑外,在为学生选取经典著作时还应当注意文本的可读性。正如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 1 2]在经典著作选取中,要精选一至三篇篇幅适宜、难度适中、观点鲜明且能够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经典文本用于研读。对待长篇著作,如《资本论》等,可节选其核心章节进行研读。因为如果选取的文本篇幅过长、难度过大,可能导致学生望文生畏,打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可以优先考虑在思政课教材中提及和引用较多的或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著作文本,如《共产党宣言》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本科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同样有经典研读的现实需要。因此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经典研读,应注意与其他课程选取的著作文本的区分,避免教学中的简单重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的“第一门”思政课,可以将经典研读的侧重点放在正确认识主流意识形态、辨析错误社会思潮上[ 1 3],与其他几门思政课共同构建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经典著作研读体系,突出教学的层次性与系统性。

3.民主专题教学的经典著作选取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长期以来,西方民主被包装为“普世”的价值标准,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纷纷效仿的模板。很多大学生对民主的认识来源于西方的政治宣传,因而民主成为了错误认知泛滥的“重灾区”。由于在国际舆论中,美国被冠以“世界民主灯塔”的美名,并且美国时常指责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没有民主、不够民主;而中国长期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独特的民主发展道路。因此,学生们提出了如何看待美国对中国民主的指责、如何认识中美民主模式间的差异、中国和美国谁更民主、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民主、民主与社会制度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开展民主专题教学提供了思路。事实上,可以将这些问题进一步梳理、归纳为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间的差别?破解了这一核心问题,也便掌握了解答其他问题的“钥匙”。因此,民主专题教学的经典选取要以解答这一核心问题为导向,实现有效阅读、深入研读,从而切实达到为学生解惑答疑的教学目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